杨昌俊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 教学科研处,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反映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浴血奋战,创造出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新时期新疆军旅电影《西风烈》《赵尚志智取五常堡》《整编岁月》通过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不同革命时期,红军、哈东支队和解放军对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新时期新疆电影界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挑战重大军旅题材电影,迈出坚实的一步。2006年新疆阳光雨露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军旅电影《西风烈》,由丁宁担任编剧,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导演董玲执导。该片反映红军西路军的英雄事迹,2006年,《西风烈》荣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优秀影片奖。《西风烈》以红色革命时期我军战史上红军西路军大规模、成建制的军事行动以完全失败而告终的极为罕见的惨烈事件为背景,以现在依然健在的少数的红军西路军人为影片的人物原型,反映了西路军与国民党军阀马步芳作战败北后的故事。敢于正视我党我军历史上的挫折和失败,本身体现了当下社会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历史的进步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20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前锋部队组成西路军向青海西征。西路军2万余人与10余万长期盘踞在青海和河西走廊的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部以及地方反动民团英勇作战数月,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幸存的3000余西路军只有400多人到达新疆星星峡谷根据地。到达新疆的久经考验的西路军余部,成为中国特种技术兵部队的先驱。后来,这些特种兵在人民军队机械化部队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电影《西风烈》并不是探索红军西路军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的,而是展示红军西路军在大部队失利后,幸存的西路军转移,剩余的少数红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与国民党马步芳部队鏖战的悲壮历史场景。担任掩护任务的西路军和主力部队一样缺衣少食、缺少弹药枪支,没有根据地、没有援军。这些红军战士精疲力竭地徒步在荒山峻岭、戈壁砂砾上,在烈日炎炎下、黄沙肆虐中,在暗藏的沼泽地里,与兵强马壮、给养充足的马步芳凶残骑兵团孤军奋战,殊死搏斗,视死如归。不断的人员牺牲并不能阻挡离群的红军战士寻找组织,寻找部队的执着。
《西风烈》真实地展现了西部祁连山区连绵的山脉,巨大荒芜的山石,宽广陡峭的峡谷,马家军匪徒骑兵队的雄壮彪悍,散落在山涧的红军西路军的弱小顽强。影片以几个小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真实遭遇,再现了红军西路军20世纪30年代的悲壮往事和心路历程。影片结尾补叙了两位在世的老红军战士的访谈,极大地增强了真实说服力,这两人也就是影片中首长警卫员二娃子与战士肖立清的原型。
《西风烈》也真实地展现了各具特色的红军形象。影片通过个体士兵与独立妇女团女战士群像,窥一斑而见全豹,成功塑造了英勇不屈的西路军的整体形象。影片中有名有姓的红军战士只有几个,作为存活者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是二娃子、肖立清、黄巧英。二娃子所在的团,负责在梨园口掩护西路军剩余人员转移;整个团几乎全军覆没,二娃子是唯一的幸存者。弹药急缺的西路军独立妇女团的女战士们在祁连山口负责阻击敌人,临危不惧地打出子弹和扔出手榴弹之后,女战士们就被彪悍的马家军骑兵团层层包围在中间,肆意砍杀。这一酷烈的惨景,影片由近景推向远景,留下空白让观众去想象。最终妇女团只剩下唯一女战士黄巧英。
其余西路军幸存者以战士甲、乙、丙代称,他们和大部队走散。这些幸存者分别来自牺牲惨重的西路军各支队,他们散落在赤裸的祁连山的山坡上或山谷中,在饥寒交迫中一路西进,寻找大部队,不时和零星的幸存者相遇,又不时遭遇强悍凶残的马家军的追杀。西路军虽然整建制失败,但是没有一个降兵。影片通过西路军战士之口:“为了死去的人,我们必须活着!”阐述了西路军文化的精髓——“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西路军战士赴汤蹈火,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西路军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在现实中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和振兴,西路军为国奉献生命,死而无憾!历史上牺牲的上万西路军战士,他们为国捐躯,没有留下姓名。影片中只提到了一个有名字的普通士兵鲁定坤,他是在安西被打散的战士,没有牺牲在战场上,永远地消失在沼泽地中了。鲁定坤是很多饿死、冻死、淹死等非正常死亡的战士缩影。红军战士在祁连山里遭受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马家军敌人追杀的双重考验。影片中西路军干部留下名字的只有少数几个,包括以字幕的形式补叙的独立妇女团政委吴富莲被俘后吞针自杀;正面表现的身负重伤、四肢残缺的年仅23岁的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被马匪炮轰牺牲。
《西风烈》通过西路军人物形象,无论是幸存者二娃子、肖立清、黄巧英,还是牺牲的官兵群像,成功刻画了西路军的军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党、国家、民族无限忠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为国捐躯。西路军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历史上屈原、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脊梁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西风烈》除了正面表现西路军的大无畏精神,也表现了迫于马步芳匪兵的淫威、战争的残酷,导致人性的软弱。红军来自苦大仇深的底层人民群众,祁连山区河西走廊一带是马步芳的老巢,人民群众基础薄弱,个别群众见利忘义,为马匪通风报信。二娃子目睹了一个出卖了红军伤员的樵夫,并将其砍死。西路军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也有心理脆弱的战士,比如战士甲看见红军被屠杀的场面,深受刺激,又因为误杀战友而精神崩溃,开枪自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红军西路军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继承拓展,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时期新疆电影为弘扬红色文化,不断提升电影制作技术,借用内地演员,和内地电视制作中心合作,拍摄抗战题材电影。2009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出品,天山电影制片厂高峰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王强编剧的电影《赵尚志智取五常堡》,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共和国名将赵尚志抗敌的故事,也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一部优秀故事片。高峰曾五度获得电视电影百合奖导演奖。赵尚志角色由江西省话剧团演员,著名青年演员王志刚担任。王志刚把赵尚志形象塑造得出神入化,形神兼备,极大地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真实性和教育性。
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三省首先沦亡,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历时15年时间,在国际力量的帮助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军。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寇在东北驻扎有近百万关东军,还扶持了20多万伪满洲国军。根据日伪统计数字,10多年间,东北抗日联军和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66611次,消灭了18万名日伪军,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电影《赵尚志智取五常堡》就是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赵尚志及其队员用智慧袭击日军的军火库,取得胜利的故事。
《赵尚志智取五常堡》真实地再现了东北浓密的山林,广袤的黑土地,户外茁壮生长的庄稼,纯朴善良的山民,占山为王的山林武装,可鄙可恨的汉奸走狗,凶顽残暴的日本鬼子。影片通过智取五常堡这一中心事件,形象地展现了赵尚志领导的哈东支队在日本人驻扎的缝隙里存活,抵抗外族侵略,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并通过画外音字幕的形式介绍了哈东支队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的过程。智取五常堡事件后,赵尚志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
《赵尚志智取五常堡》揭示了抗敌前线,赵尚志队伍得以生存壮大的根基是人民群众。影片开始就是大批的日本军队和伪军包围了村民。村民拒绝说出赵尚志的下落和往山上给哈东支队送粮食的人,被日本人机枪扫射屠村,烧光了村子。突围出来的赵尚志给亡故的村民下跪,说:“你们护住了我们的队伍,可是我们没能护住你们。这个仇,迟早要报。”村民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很舍得援助赵尚志的队伍吃和穿;村民们宁可杀头,也不愿意出卖赵尚志的队伍,因为赵尚志的队伍是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队伍。
赵尚志的第一个特点是不畏强敌,百折不挠,具有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日军坚壁清野,封锁了所有的村庄和道路,哈东支队补养和装备奇缺。省里指示哈东支队必须马上转移。赵尚志说不能天天东躲西藏,让敌人牵着鼻子走,必须主动出击。哈东支队在山上设下埋伏,山下日军的摩托车、汽车纷纷中弹,打了一个小胜仗。随着日军的清缴越来越密集,山外的几股抗日力量,都已经被消灭和瓦解,黄埔军校出身的赵尚志,不畏强敌,决定攻打重兵把守的日军军火库五常堡,以便得到给养,突破日军的包围圈。五常堡战役后,哈东支队进一步发展壮大。赵尚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继续抗战,直到1942年被叛徒出卖,壮烈殉国!
赵尚志的第二个特点是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三岔口战役中,由于抱娣告密,日本人在密林里包围了于彪的队伍。赵尚志吩咐主力撤退,自己带队增援于彪,吸引敌人的火力。在伪军营长白凤山铁桶般的包抄围攻下,赵尚志及战士准备用仅剩的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面对死神,赵尚志无憾地说:“兄弟们,咱们部队的大部分同志,都已经安全转移了。咱们可能会永远留在这里,我赵尚志能跟你们做一回兄弟,值了。”在攻打五常堡的战斗中,赵尚志亲临一线指挥战斗,面对伪军的重机枪扫射,一批批哈东支队敢死队前仆后继,与敌人的肉体在炮火中一起化为飞烟。
赵尚志的第三个特点是矢志不渝、忠贞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日军屠村后,赵尚志的队伍被日军包围,伪军营长白凤山去劝降。赵尚志愤怒地说:“你娘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汉奸?”在三岔口战役中,赵尚志眼看被围歼,伪军营长白凤山再次劝降。赵尚志愤怒地说:“你以为小日本是来帮你的吗?我告诉你,小鬼子是看上了咱这黑油油的土地和大山的林子,还有数不尽的矿产和宝贝。”赵尚志为了让白凤山清醒,扔出了手榴弹。赵尚志将军的爱国主义在影片中最典型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同志无限包容,只要是爱国抗日的,都可以做朋友和战友。哈东支队二大队队长于彪是赵尚志收编的胡子(指土匪)。于彪好色,为了女人可以和兄弟翻脸;不守纪律,临阵逃脱;最后还叛变。但是于彪的优点是仗义,守住做人的底线,不打中国人。赵尚志将军尽可能地看到于彪爱国抗日的优点,包容他的缺点,并最终在五常堡战斗中,获得于彪的重要支持,取得了胜利。赵尚志将军团结山林武装大烟花,感化内奸抱娣,收留归队的王魁等,使抗日的力量不断壮大。
电影《赵尚志智取五常堡》成功塑造了民族脊梁赵尚志将军和哈东支队英雄群像。东北的抗日战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当然,电影也刻画了伪军营长白凤山、老票头等汉奸形象。贪生怕死的汉奸,甘愿给日本鬼子充当马前卒,对抗日队伍大肆屠杀,比起日本侵略者,这些无耻的汉奸更可气可恨。汉奸群像衬托了哈东支队英雄的伟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抗日战争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讲好新疆故事,是新疆电影界的责任和义务。新时期新疆电影为弘扬红色文化,借助内地先进的电影技术,拓展疆外题材电影制作的同时,也立足本土红色电影题材的制作。2012年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的电影《整编岁月》,编剧是新疆本土作家崔民,导演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的高峰。《整编岁月》是一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献礼片,讲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将成功整编国民党军队的故事。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0万驻疆人民解放军与10万国民党起义部队,化剑为犁,屯垦戍边。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曾经刀枪相向,水火不容,不共戴天。由于国共两党的政治属性不同,其各自军队的区别也是显著的。国民党军队是为官僚资本、买办以及极少数的权贵精英服务,特权阶级利益优先;共产党军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整编期间国民党官兵的陈旧观念和新社会新思想激烈碰撞。国民党起义部队有潜伏的敌特、愚忠的将官、油滑的底层士兵。要将这样一支队伍打造成合格的战斗大军和生产大军,第九军政委张仲瀚任重道远。
《整编岁月》反映的内容是和平时期部队日常操练过程中的吃饭、训练、劳动、学习、打球、睡觉等,但影片把那段峥嵘岁月塑造得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当时新疆部队里,既有大批老红军、老八路时期的干部战士,也有大量从前在国民党政府军队服务半生的职业军人。整编岁月不仅整编的是行为,更重要的是思想,是凝结思想精华的文化。这期间不仅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有看不见硝烟的思想文化战场。以张仲瀚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心和发展理想信念的坚定决心下,以奋发进取的勇气,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成功完成整编任务。
影片一开始,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进驻迪化(今乌鲁木齐),大街小巷的市民锣鼓喧天,列队欢迎。场面宏大,历史地还原了当年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的盛况。国民党的起义部队,成建制地改编,编入二十二兵团。张仲瀚所在的二十二兵团第九军成分最复杂。有一部分国民党余孽,顽固忠于“党国”,发动叛乱,抢劫中央银行。电影采用平叛特写镜头与画外音——字幕介绍相结合的方式,点与面相结合,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比如国民党部分起义官兵大肆冲击银行,开枪打死打伤守卫人员,人民解放军卧地机枪扫射,在冲天的火光中,双方人员互有伤亡。第一次出现的字幕:1949年底,东疆伊旗市发生金库抢劫案,涉案的有178旅部分官兵,导致骚乱升级。同时南疆焉耆部分驻城起义官兵骚乱被平息。字幕的出现既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感,又简洁地概述了事件的完整过程。
《整编岁月》生动展现了新疆辽阔的大自然,肆虐的狂风,扑面的沙石,萧瑟的荒草,干枯的树林,军车奔驰的荒野小道。影片营造了浓厚的军营气氛,清一色的黄军装,嘹亮的军号,纵横交错的行军队伍,大规模的操练演习,紧张繁忙的军人劳动,疾驰而过的征战沙场的骑兵,众多的地窝子,红旗高扬的军人营房。影片镜头转换自然,画面清晰完整,极富视觉的立体感。近景与远景的结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大西北粗犷而富有生气的自然环境特点与军队成建制整编的宏伟与庄严。
部队整编运动,并非一帆风顺。人民解放军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国民党军队来自旧军队,把很多恶习带入解放军队伍里。比如,士兵张井富下班换岗时,顺走瞎子乞丐放在地上的破碗里的零钱。人民解放军在住宿时,照顾起义士兵,包括张仲瀚在内的人民解放军全部住条件恶劣的地窝子,把为数不多的平房让给起义部队。而不少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很不满意和士兵同住大通铺,由此引发暴力冲突。在部队吃饭时,由于肉不多,炊事员建议照顾年龄大的,这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司空见惯,但在起义部队里,享受特权惯了的某些将领再次发生剧烈暴力冲突。在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文化课中,人民军队会很自觉地遵守,但国民党旧军队不仅认为很荒唐,而且感觉索然寡味,以侯大龙为首的士兵借故挑衅,扰乱课堂秩序,哗众取宠。毕业于名校的军统特务李兆理,暗中破坏整编运动,偷窥军事机密,在打球中挑起群殴,制造事端还诬陷侯大龙,转移矛盾视线,密谋堵塞烟囱以熏死毒死士兵泄愤,绑架上司出逃越境。
面对国民党旧军队的诸多恶习,中国共产党人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对其进行整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张仲瀚曾经是八路军自卫军司令员,谷向前是老红军,他们和国民党旧军队曾经刀枪相见,血海深仇。以政委张仲瀚、政治部主任谷向前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站在人民立场上,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积极接收整编部队。在解决整编的一系列事件中,《整编岁月》通过政委张仲瀚和政治部主任谷向前的矛盾对立冲突,反映了整编的艰难,凸显了张仲瀚的英明政治智慧,果断的军事处理能力和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影片中黄埔军校毕业的战士拒绝学习认字,普通不识字的士兵也坚决反对学习认字,普遍的共识是军人只要会扛枪打仗就足够了。面对起义部队强大的反对识字学文化的浪潮,政委张仲瀚在教育士兵为什么要学文化,为什么要学习识字的精彩片段,把张仲瀚雄辩的口才、卓越的领导能力、杰出的组织能力刻画得入木三分。
影片也通过国民党起义部队里的杨润秋师长形象,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文化力量。杨润秋说:“没有用一枪一炮,共军就拿下了整个的新疆。没有过人处,是办不到的。这是天意啊!成者王侯,败者寇,自古皆然!我们认命吧。”如果说杨润秋的归顺前期是迫于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威和声势,那么后期杨润秋去找张仲瀚告老还乡时,亲眼看见共产党的部队是怎样的官兵一致,官民平等,则心悦诚服地说:“国军多少年来提倡官兵平等,可是一直没有做到。我现在算是明白了,党国为什么会失去一切。” 正如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荟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杨润秋在先进文化的感召下,能主动拦截叛匪,阻止特务的越境活动,在整编运动中能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舍小家而顾大家,积极主动在暴风雪中抢运救命粮。
《整编岁月》人物形象鲜明,以次要人物,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以政治部主任谷向前的急躁冒进来陪衬政委张仲瀚的成熟稳重。比如在对待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副连长侯大龙持枪威胁谷向前时,谷向前坚信侯大龙是有预谋,是阴险狡诈的。而张仲瀚根据事实侯大龙有枪有子弹,却空枪威胁谷向前,证明侯大龙是激情威胁,被人暗中利用。在对待军统特务李兆理时,谷向前被李兆理的高学历,办事的高效率,外表的谦谦有礼深深折服,欣赏有加。而张仲瀚透过李兆理的圆滑表面,洞悉了细微的蛛丝马迹,密令侦查科暗中调查。影片还通过国民党起义部队里的杨润秋师长的内心演变历程,映衬了共产党员的楷模张仲瀚形象。正是在张仲瀚日常言行的榜样示范下,杨润秋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影片还通过国民党起义部队里的副连长侯大龙、班长张井富形象的转变,陪衬张仲瀚善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形象。副连长侯大龙,班长张井富曾经油嘴滑舌、粗野蛮横,大搞对抗,在张仲瀚的教育感化下,成长为合格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侯大龙为救人牺牲,成为革命烈士;张井富离开部队,后又带着新媳妇回归部队,扎根新疆。
新时期新疆军旅电影积极弘扬传承红色文化。《西风烈》塑造了悲壮的红军群像,弘扬了红色文化。《赵尚志智取五常堡》成功塑造了东北抗日名将赵尚志形象以及哈东支队英雄群像。《整编岁月》中,共产党军队对国民党起义部队的成功整编,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电影《西风烈》《赵尚志智取五常堡》《整编岁月》等宣扬的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