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述评

2022-08-13 02:19侯培和
苏区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西路军河西精神

侯培和

提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简称西路军)的研究一直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来,学界对西路军的研究成果丰硕,新论迭出,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西路军的历史地位、西路军战士营救、西路军失败原因、西路军左支队入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活动、西路军精神等问题上。文章拟对近十年来学界关于西路军的研究状况作比较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总结,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这一领域更为深入地研究。

西路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通与苏联的联系,获取军事物资援助,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西路军的研究向来为中共党史乃至历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综合来看,近十年来的西路军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还未有专文进行系统梳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梳理近十年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研究状况,把握这一领域研究特色,展望研究发展方向,以期推动西路军研究走向深入。

一、近十年西路军研究概况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近十年来,学术界对西路军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赵国强主编的《红军长征在甘肃 珍贵档案史料》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角度相对独特的红军长征专题性档案汇编,其中大量档案资料涉及西路军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编的《红军长征在宁夏 档案史料汇编》收录了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宁夏有关的重要档案史料,部分史料涉及到西路军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西路军卷1—3》《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卷1—3》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西路军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传》编写组编的《李先念年谱 全6卷》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依据,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李先念的生平事迹,部分内容涉及到西路军史的内容。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为进一步研究西路军提供了坚实的史料支撑。除了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近十年来,大量关于西路军史的论著也陆续面世。秦生著的《红西路军史》一书从中共党史和军事战争史的研究视角,全面展现了红西路军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演进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最后结局,充分展现和客观评价了红西路军创建的历史功绩和发挥的战略作用,讴歌颂扬了西路军的崇高革命精神;研究了有关西路军的重大战略形成及产生的影响,分析总结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回答了党史界、学术界长期争论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石仲泉著的《长征行》一书第35—37章系统地研究了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历史,并对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刘统著的《北上 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一书第18—22章客观地解读了西路军的组建、征战与失败的历史。陈虎著的《长征长征 西路军西征纪实》一书采用日记体,真实再现了西路军西征路上每一天发生的故事。李涛著的《碧血黄沙 中国工农红军征战西北纪实》一书涉及到了西路军的相关问题。西路军人物史的论著也是学界近十年来较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姚有志主编的《红色将帅 十大元帅 徐向前元帅》一书全方位展示了徐向前的一生,其中涉及到了西路军时期的内容。张掖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中共高台县委编的《董振堂传》系统地梳理了西路军将领董振堂的一生。应该承认,这些著作的出版深化了西路军的研究。

二、近十年西路军研究的相关问题述评

关于西路军问题的具体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西路军”为题名检索2011年到2022年十一年间收录的文章,共有200余篇。其中研究内容涉及西路军的历史功绩、西路军战士营救、西路军失败原因、西路军左支队入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活动、西路军精神等。下文将对近十年学术界关于西路军问题的研究做详尽分析与归纳。

(一)关于西路军的历史功绩问题

西路军历史功绩的研究是西路军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西路军历史功绩的研究基本上取得了共识。如董汉河将西路军的历史功绩概括为四点:“(1)毙伤马家军2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敌人。(2)牵制了敌人,策应了河东红军、友军和西安事变。(3)播撒了革命火种。(4)为党和人民军队保存和培养了部分军事骨干,为各技术兵种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石仲泉亦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西路军“消灭了马家军25000余人;牵制国民党中央军,策应了河东红军作战;策应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一次在河西走廊建立了中共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保存和培养了部分军事骨干。并认为,这些历史功绩是‘不可替代’‘不可磨灭’‘永载史册’的。”安永香认为西路军在“策应‘山城堡战役’、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以及在西北地区播撒火种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袁继道、郑柏松认为,西路军在“军事上,沉重地打击了河西走廊上的反动武装;政治上,促进了党对红军的统一领导;战略上,为陕北红军的顺利展开、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刘凤茹、王秀彦认为西路军血战河西“牵制了敌人力量;为我党培养了一批早期的军事骨干力量;播撒了革命火种”。综上可知,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西路军历史功绩的研究均充分肯定了西路军在消灭地方军阀、策应河东红军、解决西安事变、培养革命骨干、播撒革命火种、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二)关于营救西路军战士问题

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失败后,中共中央、民主人士、地方群众即多方展开了对散落河西或被俘战士的营救工作。部分学者研究了中共中央对西路军战士的营救。周鹏认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对西路军余部及被俘、流落人员的安危极为关注和牵挂,通过采取组建援西军、利用统战关系、动员民间力量等诸多策略和渠道,千方百计进行大力营救,取得显著成效,先后使4700多名西路军将士摆脱马家军重重包围和疯狂追杀,历尽千难万险回到陕北,重新投入革命怀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保留了大批骨干人才,他们中的不少同志后来成为共和国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马青莲分析了中共中央选择政治营救的原因以及政治营救的内容。何玉军考察了中共中央营救西路军的方式,认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直接过问营救;组建援西军开展营救;借助统战关系开展营救;通过联络机构开展营救。”赵宇认为“毛泽东亲自参与西路军营救,并指示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和西安办事处营救西路军指战员,且对被营救回西路军指战员关怀备至”。黄生秀也关注了毛泽东对西路军及被俘红军的营救活动。

部分学者研究了甘青各族人民对西路军战士的营救工作。如赵宇、周忠瑜认为,“通过西北甘青各族人民的引导重返革命队伍特别营救出一些党的高级干部;甘青各族人民帮助西路军指战员疗伤养病、脱离虎口、重返革命队伍”。王国华梳理了张掖各族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对西路局的营救。

部分学者研究了民主爱国人士高金城关于营救西路军的问题。张东研究了高金城对红西路军将士的营救。部分学者研究了西路军的自我营救。周忠瑜梳理了西路军被俘指战员的自我营救。总之,近十年来,学者们关于西路军营救问题的研究均肯定了中共中央、甘青地区民众及进步民主人士对西路军的营救做出的贡献。

(三)关于西路军失败原因问题

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部分学者研究了西路军失败与张国焘路线的关系,部分修正了西路军失败与张国焘路线的关系。传统观点认为西路军失败是张国焘右倾逃跑路线造成的,石仲泉认为“西路军的失败不是张国焘路线所致,但不等于没有受张国焘路线的影响。西路军没有真正确立立足自身作战的思想;没有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没有把握好独立作战与照应全局、自主指挥与担当精神的关系。”董汉河也认为“西路军失败受到张国焘路线的影响,没有克服张国焘路线’是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西路军失败的‘主要’和全部原因。”并进一步指出“西路军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及军委的命令组成的”,其任务是“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苏联)”,与张国焘路线有原则区别,在政治上、组织上主要都是奉令行事。但在“红军主力”及“战略后方”放在黄河以东还是黄河以西问题上,西路军主要领导者未能克服张国焘路线的影响,导致了重返倪家营子等严重错误,使西路军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部分学者探究了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战略决策与西路军失败的关系。谢娟认为“在西路军行动前,主要表现在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决策的产生和西路军对自身使命的认识上,这对西路军的组成以及西路军的失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西路军行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战略决策和管理的失败,打通国际路线战略自身存在的弊端使得整个行动处于无序的状态,而作为整个战略的最高决策者共产国际的决策水平决定着战略的可行性;最终执行者西路军的执行力度决定着战略的成败。”郑宁波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探索并实施了打通国际路线以获取苏联物质技术援助的方针。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各种政治主体的交互博弈,打通国际的具体路径几经演变。在历史合力作用下,中共最终确定从甘肃、新疆方向打通国际路线。这条路径与西路军的形成和失败具有内在关联,它决定了西路军的组建,同时也影响到西路军的行动和结局。”周忠瑜认为“西路军的失败和西路军选择西进没有必然的联系。西路军的失败不是因为西进,而恰恰是由于西路军放弃了西进的有利时机造成的。”刘凤茹、王秀彦认为“孤军作战,任务多变;对蒋介石估计的错误;权利分配过死;战略运用失当。”

部分学者驳斥了“有意让西路军失败论”的认识,如董汉河认为“有意让西路军失败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西路军失败是历史合力造成的。”张廷广也认为西路军失败“客观原因在于作战大环境的改变,包括地理位置没有回旋余地、兵种和军事技术出现代差;主观原因在于一系列决策失误,包括中央军委决策的失误、西路军指战员决策的失误;外部原因在于苏联联合抗日的重点对象是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苏联对西安事变性质的误判。‘毛泽东有意让西路军失败论’不仅不能成为西路军失败的原因,而且是极少数不负责任的人对毛泽东的歪曲和抹黑。”

部分学者考察了苏联、共产国际、斯大林与西路军失败的关系。赵宇、周忠瑜认为“苏联和斯大林极力阻止西路军退入新疆和变化多端的错误指示,成为导致西路军长时间待在河西走廊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最终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王建新、张可让认为西路军失败与“共产国际对中共打通国际交通线战略计划态度的不确定性;共产国际确定援共物资接收地点时的多变性;共产国际对西路军数次求援态度的模糊性”有很大关系。张炜旭认为“共产国际改变援助路线、拖延救援时间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共产国际的救援措施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最终导致西路军失败。”

部分学者从军事学的视角分析了西路军失败的原因。蒋兴国认为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包括,“敌强我弱的军事实力对比;战略任务的变化多端;无根据地做依托;指挥员缺乏机断专行的权利和西安事变的严重影响。”部分学者从河西走廊地理民情的视角,探究了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孙雅薇认为“河西走廊气候对西路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对于地理地貌而言,除绿洲外,多是戈壁和荒漠,昼夜温差大,加剧了寒冷;同时空旷的地形不利于隐蔽,为了躲避马家军的追击,只能躲入祁连山中,而祁连山温度更低;走廊除绿洲外,戈壁地区缺水缺粮,部队补给困难;地形狭窄不利于回旋,但却有利于骑兵运动。另一方面,河西走廊的具体民情是:没有党的工作基础,二马控制很严,回汉矛盾尖锐,不利于西路军开展群众工作,这就对西路军的战斗人数补给造成困难,人员伤亡一个少一个,不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部分学者总结了西路军失败的教训。董汉河将西路军的教训概括总结为五点:“(1)任何国家总是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意识形态总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民族利益。(2)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争取外援与自我救助的关系。(3)作为独当一面的高级指挥员,在接受或决定行动方向和任务时,必须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充分,必须从形势和战场变化的实际出发,及时正确调整行动方针。(4)作为独当一面的高级指挥员,必须正确理解全局及与自身所担负的局部任务之关系,才能正确制定作战方针、灵活指挥,抓住时机打胜仗。(5)战略战术上的错误。”综上可知,近十年来学者们系统地总结了西路军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辩证地论证了西路军失败与张国焘路线的关系;驳斥了“有意让西路军失败论”的观点;探究了苏联、共产国际、斯大林与西路军失败的关系;从军事学角度、历史地理学角度分析了西路军失败的原因。

(四)关于西路军左支队进疆问题

西路军左支队作为第一支受中共直接领导进入新疆的共产党部队,向为学术界重视。部分学者研究了西路军走出祁连山的经验与教训。董汉河将西路军左支队走出祁连山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五条:“一、利用大雪迅速西进,摆脱追敌;二、贯彻中央及军委正确电示:‘执行主动依靠自己与群众力量的方针。’三、军委主席团及时正确的方向指示和策应;四、克服离队思想和悲观情绪,团结广大指战员同生死、共患难、渡难关;五、西路军电台被俘将士对左支队的暗中帮助与农牧民及道士的支援。”主要教训有两条:“一、由于迁就多数指战员要求进城休整的情绪,加之未能及时正确判断突然严重的敌情,导致错打安西城,损失四百余将士;二、组织干部支队,并坚持让他们跟随左支队之后半天路程行动,导致其最终损失殆尽。”部分学者研究了西路军左支队在新疆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张朋林认为“西路军左支队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增强了新疆各族群众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军民团结,为新疆和平解放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扩大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爱国思想,维护了边疆安全;宣传亲苏反帝,巩固了反法西斯同盟”。冯丹认为“西路军左支队进疆传播了马列主义和进步文化,唤醒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意识,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为新疆解放事业打下了组织和干部基础。”武明明、姚鹏认为,“西路军左支队进驻新疆保障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同时也为建设抗日大后方及新疆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之,近十年来,学者们肯定了西路军左支队进入新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国际大通道的畅通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五)关于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活动

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活动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部分学者考察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重要战役。如董汉河考察了西路军兵殇古浪及其教训。他认为“一是西路军提前集结部队,分南北两路西进古浪,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落实《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关于‘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马步芳野外部队’的纲领,没有抓住横梁山一带的有利地形和战机,主动组织两个主力军歼灭追敌一两个旅,使敌有所惊惧,从而为红九军兵殇古浪城留下了隐患。二是红九军兵殇古浪,确实存在军事部署指挥欠妥,死打硬拼,没有及早组织突围等问题;从更高层面考察,西路军未能主动组织主力军协调配合,打击追敌,而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凉州和谈和迅速西进上,也是西路军兵殇古浪不可忽视的原因。三是对红九军的整顿是必须的,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存在对军级干部处分过重的缺点。”孙晓华考察了红西路军中的妇女武装。

建立根据地是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重要政治举措。部分学者考察了西路军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如丁宏探究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的原因,认为“首先,建立河西根据地是中央、中央军委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从1936年8月开始便具有的一贯主张;部分原因是由于苏联、斯大林的反对;第三是为了策应河东红军主力和友军的行动;第四是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领导人陈昌浩的坚持。”张曼考察了西路军进驻甘肃河西地区的建政工作,认为“红西路军先后在甘肃永昌、山丹、临泽、高台等4县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相应的各区、乡、村基层苏维埃政权。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积极开展建政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为西路军战略任务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考察了红西路军在张掖建立的党组织、苏维埃政权及其活动。张曼考察了红西路军在甘肃河西地区建立的群众团体和组织。认为,“这些群众团体和组织的建立,为红西路军西进征途中在宣传群众、补充兵员、粮食补给、物资运输、侦察敌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分学者研究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统战工作。中共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考察了西路军的统战工作,认为“积极开展对国民党马步芳的统战工作,为西进创造有利条件;策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力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积极创建地方苏维埃政权,夯实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田猛、崔雪梅探析了红西路军在山丹的统战工作。部分学者研究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宣传工作。王晓晶研究了西路军进驻甘肃永昌时期的宣传工作,认为西路军“宣传工作使得永昌乃至河西民众进一步认识了红军、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初步的群众基础。”

部分学者研究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召开的重要会议。孙瑛梳理了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及其作用,认为“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的会议至少有9次。这些会议的召开及其决策,对西路军的西进与东返、胜利与失败均有重大影响。”孙瑛梳理了西路军石窝会议的意义和内容,认为“石窝会议在生死存亡的特殊条件下召开,标志着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终结和工作委员会的诞生,成为西路军西征使命的终结点和保存基干力量的出发点。”可见,近十年来,学者们对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战役、会议、建政、统战、宣传等工作均作了系统考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活动的重要贡献。

(六)关于西路军精神问题

西路军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与国民党军队殊死搏斗、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精神铸就了西路军精神。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西路军精神问题的研究是西路军研究重要的学术生长点。石仲泉认为“西路军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袁继道、郑柏松将西路军精神总结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坚定信念,忠贞不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王昆、尚季芳对现有文献记载的150余条西路军红色标语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西路军标语口号“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安永香认为“西路军秉持了长征精神,又丰富和发展了长征精神。一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二是忍辱负重的革命精神;三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何玉军对西路军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阐释,认为西路军精神是“筑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力量传承”。李正伦阐释了西路军精神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认为继承和弘扬西路军精神,“就是要无限忠诚于党;就是要永远热爱人民;就是要时刻准备报效国家;就是要勇于献身使命;就是要始终崇尚荣誉。”王储阐释了红西路军文化的内涵,认为“红西路军文化彰显着听党指挥、服从大局、艰苦斗争和忍辱负重等内涵”。

西路军精神的传承问题是近十年来学者们重点探讨的问题。如王希对西路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究。认为“西路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应积极主动将西路军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杨继业探究了西路军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传承模式。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西路军精神的研究,并阐释西路军精神的内涵、诠释西路军精神的时代价值,探究西路军精神的传承等。

三、研究趋向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西路军的研究成果与创见迭出,有力推动了西路军研究的深入,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其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从总体研究的阶段上来讲,近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西路军的研究逐渐走向精细化,部分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如关于西路军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传承路径的研究成为近十年来西路军研究的亮点,均有所突破与拓展。(二)从研究的内容上来讲,近十年学术界关于西路军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如关于历史地位、西路军战士营救、西路军失败原因、西路军左支队入疆、西路军在河西地区的活动、西路军精神等问题均有进一步探索与突破。(三)从研究的方法上来讲,近十年来关于西路军的研究开始从宏观视角转换到微观视角,从关注西路军上层人物转换到关注西路军战士问题。但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从整体上来讲,关于西路军的资料挖掘还不够全面。由于档案等资料的系统搜集与整理还不充分,致使西路军部分史实现在学术界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二)西路军精神传承问题的研究还不充分。学术界对西路军精神时代价值的阐释还不够,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地位与路径研究还有待加强。(三)西路军人物事迹的挖掘还不够全面与深入。学者们以往多将目光聚焦于西路军上层人物的研究,忽视了西路军下层战士的研究。(四)西路军学术史梳理不够,学者们对于西路军研究的学术前沿关注不够,导致很多研究重复论述或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缺乏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关于西路军的研究还存在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的空间:(一)应该加大力度推进西路军相关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丰富可信的历史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术界在加大力度挖掘西路军档案资料的同时,亟需做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如西路军后代的口述访谈、西路军红色标语、西路军红色歌谣、西路军红色戏剧、西路军红色口号等均可作为重点搜集的对象。(二)应该加强西路军精神传承与弘扬的研究。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勉励在场的工作人员“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让我们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让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烙上红色的印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因此,系统阐释西路军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深刻诠释西路军精神的时代价值,系统研究西路军精神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独特地位与育人价值,探索西路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对新时代继续弘扬西路军精神,“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与启示价值。(三)应该加强西路军与河西地区民族交往交融史的研究。河西走廊处于多民族地区,生活着回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裕固族等诸多少数民族。西路军在河西地区活动中与少数民族间的交往交融,唤醒了抗战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深入研究西路军在河西地区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交融,对推动当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四)应该转换研究视野,加强西路军人物史的研究。人是历史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所谓的历史。西路军战士不畏牺牲,血战河西铸就了可歌可泣的西路军精神。“新革命史”呼吁中共党史的研究应该眼光向下,关注下层士兵的人物事迹,揭示历史的复杂面向。因此,力争在还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系统挖掘西路军的英雄人物事迹,对于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西路军故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西路军河西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河西玉米分级卖
弘扬红军精神 讲好西路军故事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真诚面对历史
拿出精神
回乡是一种疼(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