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的“诗性”培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

2020-11-13 10:29陈林华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4期
关键词:诗性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陈林华

摘要:诗性培育是中国文学中古老的功能和观念,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也承载着提升学生审美层次、陶冶情操、优化性情、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便从“诗性培育”与“学生个性发展”入手,在阐述诗歌教学中“诗性”培育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讲多学,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诗无达诂,鼓励学生个性解读等加强 “诗性”培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诗性培育

诗性培育是指通过学习古典诗歌,达到培养学生内在气质,进而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教育者用诗歌中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感化教育对象,使其在学习的、理解、探究、感知过程中逐渐具备“温柔敦厚”的品质,能够在文学审美过程中认识到诗歌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进而有意识地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读诗、学诗、完成文化延展与传承。这便要求语文教师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相关资源应用上,都需要极力挖掘经典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求真、求善、求美”的内涵,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理解,真正将诗歌中的文学精髓和人文精神内化为自身知识,以实践诗性培育的思想意图。

一、诗歌教学中“诗性”培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审美理解能力,形成诗性人格气质

每一位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非仅仅需要秉持专注力和认真的态度,而是需要将他的情感、态度、个性、气质等全部元素投入其中,完成整个学习进程;相应地,学习者从学习进程中获得的,也不仅有智力的发展和技能的提升,更包括气质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诗性培育,有助于学生在把握文学内容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审美理解能力,从诗歌细节之处着手,逐渐精准地把握隐含内容、诗人情感与信念等元素;接受优秀诗歌的教育和熏陶,感知到诗人或其中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诗性人格气质。

(二)保存民族血脉,帮助学生真切体验民族文化精髓

我国具有悠久的诗歌教育传统、继承诗教传统、加强诗性培育、注重学生对其中文化内涵的个性理解,均是为了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脉。即使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古典诗歌与学生在时空距离上较为遥远,但诗歌作品依然寄托着文人墨客的志向与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因而,将诗性培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相结合,教导学生从古人的之中观照自我、汲取情感,有助于促进诗歌作品的代代传承,帮助学生形成看待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真切体验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加强“诗性”培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一)精讲多学,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若要在诗性培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师精讲点拨的同时让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必不可少。因而,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需要将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呈现给学生,在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疑难和关键字词基础上,教授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方法,如捕捉和分析诗歌意象、结合诗人经历领悟核心思想等。其次,教师可通过一些评价性、开放型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最后,探究型学习的实施也少不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外拓展与多元思考。要对诗歌本身进行深入的鉴赏和理解,作者的经历和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需要学生着重了解,以便在对比阅读、深入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总结诗歌艺术特色和作者思想主张,升华语文课堂。

例如,在学习杜甫《登高》一诗时,教师便可率先明确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即从意象、入手体会诗人情感;结合对诗人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的了解,分析诗人沉郁痛苦的情感来源和忧国忧民的胸怀。基于此,教师一方面需要着重为学生讲授捕捉和分析“猿啸”、“落木”、“长江”、“浊酒”等意象的方法,结合意象特征和基调完成意境建构;另一方面也需要讲解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使学生懂得将诗歌内容诗人经历、性格等结合起来进行品析。其次,教师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如“如何理解诗歌中营造的既凄清、冷寂却又雄浑壮阔的意境?”“诗歌中提到的‘艰难、‘潦倒是否仅指诗人自身生活的困境?”这两个问题与教学重难点紧密结合,不但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感悟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发现诗人心系天下的胸襟,更能在回答、追问、交流、反思中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更好地将自己代入到诗歌情景中进行理解。

(二)诗无达诂,鼓励学生个性解读

诗无达诂,便是指在诗歌解读并无绝对的、完全统一的答案;教师在进行诗性培育使,应当允许学生依据自身阅历、视角、体会等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方能在捕捉到思维亮点,使学生感知到诗歌含蓄蕴藉的美感和博大精深的内蕴。吕进先生曾说“诗家一忌,就是以诗人的想象力去代替读者的想象力。”因而,诗歌审美鉴赏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

例如,在品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时,虽然诸如游国恩先生、朱东润先生等文学研究者,均认为“梦”指的是“美好自由的梦境”,认为诗人的灵魂得以在梦境中获得释放,通过梦游表达了对自由游历生活的向往和对权贵的抗争。但诗中亦存在这样的句子“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如果梦境真的美好浪漫,那诗人怎会心惊、长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反复品味,结合自身理解对李白构建的梦境进行解析,跳出他人观点的束缚,进行个性化解读。

参考文献:

[1]张宇名. 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诗教”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2]姚越.钟嵘《诗品》诗歌理论对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指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诗性诗歌教学高中语文
卷首语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