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思维导图制作应与高考阅读教学紧密相连,按照文体特点选择下级主题,帮助学生整理成有序的思路,善于利用辅助资料对思维空缺进行增补,简洁地抒发个人阅读感受。但是课堂阅读思维导图的制作也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指导思维导图制作时,应加强五大逻辑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养成“修剪”的习惯;并增加学生协同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机会。
关键词:课堂阅读;思维导图;制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133
一、课堂阅读思维导图制作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针对特定的典范文本进行目的性强、高效、深入的理解挖掘,形成文本鉴赏能力。思维导图以其可视化、可操作化在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受到教师重视。课堂阅读思维导图是一种整理阅读内容、深化阅读体会、形成阅读判断的创新、有效方法,学生通过绘制、审视、剪裁、拓展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修正阅读偏差,并与共同学习的其他个体分享阅读收获从而丰富阅读体验。
二、课堂阅读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
1.根据文体特点,指导学生选用考点作为下级主题
语文课程中,课堂可供阅读的课文是典范文本,本着“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的原则,教材文本规范性较强,或有创新,也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检验,为公论所首肯。其中的知识点教学多在高三备考复习资料上有归纳总结。然而,背诵阅读考点、答题步骤、答题术语并不意味着学生具备相对应的阅读能力。一方面,课本是最原生态的文学样式,抛开课文阅读、另辟蹊径是冒险而不负责任的。另一方面,日常语文教学依然是以讲授课文为主,文选式教学中各大阅读知识点零散分布,不利于学生归纳知识体系。所以,紧扣课文阅读,在课堂上进行备考知识点学习巩固是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课堂思维导图的制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即突出文体特点,选用考点关键词作为下级主题。在多次反复的思维导图绘制中强化文体特点对应的考点信息、答题术语积累。
2.课堂阅读辅助材料较多,可借助材料设计下级主题
教辅材料通常分三个部分:知识归纳、拓展资料、练习题。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案头必备的教辅材料内的知识归纳、拓展资料,使用关键词设计下级主题和思维节点。如《陈情表》这篇古文,固然“文言知识”可以作为一个下级主题,帮助学生联想相关文言知识,独立成一个思维导图,但是这篇文言文的选入原因是其情真意切的孝文化内蕴和散文特质,学生可以根据教辅材料中“文意疏通”和“背景知识”选出“作者经历”“社会背景”“辞官理由”作为二级主题,从“社会背景”分支出“乱世”“旧宦”“避世”“清谈”“老庄”等几个关键词;从“辞官理由”分支出“少孤”“无亲”“家贫”“祖母老”等几个关键词。
3.预留阅读个性化体会的分支主题
课堂阅读中提倡个性化阅读,无论是选用考点作为二级主题,还是借助教辅材料设计二级主题,都是个性化阅读的开端,教师指导学生选用这些相对固定化的对象作为二级主题,只是作为敲开文本大门的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不会影响其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展开,思维导图的展开终究要以学生学识及生活阅历为基础,依托学生的语言表达、压缩的能力,体现学生思维强度和广度,在这种做法中,每个学生的课堂阅读思维导图最终形态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差异性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感想”作为二级主题指导学生选用,从简单肤浅的“喜”“怒”“哀”“乐”到较高层次的“异想(突发脑洞)”“反思”“预设”“愿景”“哲思”,各自分化出思维线,制定新的思维节点。学生课堂阅读的思维延伸都是相对自由的。
三、课堂阅读思维导图的局限性
学生往往会被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弄糊涂,思维导图绘制容易散漫失序,表现如下:其一,不同类属的关键词出现在同一个主题下;其二,堆砌似是而非的考点术语;其三,学生缺乏耐心,容易在课堂阅读中断章取义,随意生发突如其来的感想并无意识地延展该旁支,喧宾夺主影响文本阅读的效果。
这是因为:首先,学生缺乏合目的、合规律的逻辑思维,更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式阅读给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其次,课堂阅读时间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关键词,展开自己能力所及的思维推进。
四、解决办法
1.熟练掌握五大常用逻辑,深化思维导图的制作
五大常用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如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下级主题“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是递进关系,而《祝福》的“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则是并列关系,《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性格”这个主题与下级主题“家庭、社交、教育、心理特质”是条件关系,《边城》的“情节”这个主题下的“前因、后果(影响)”是因果关系。通过多次训练,学生养成使用五大常用逻辑思维来选择下级主题的习惯,能使思维导图的写作更深入,并具有严谨而主次分明的图示特征。
2.学习“修剪思维树”的方法,及时止损
根据日常课堂阅读思维导图绘制指导经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对成型的课堂阅读思维导图进行“修剪”操作。
(1)针对知识性的错误进行裁剪,例如《祝福》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中很多学生对鲁四老爷的形象解读为“知识分子”“封建地主”“狠心”“大度”,这里的“知识分子”有误,应该是“封建卫道士”“大度”是因为祥林嫂要价不高、吃苦耐劳还沉默寡言,是个最驯服的奴隶,他才容忍这个“不干净的女人”留下来的。
(2)针对无用的信息进行裁剪。无用的信息来自学生不合时宜的联想和想象,它们使整个思维导图失去重点,芜杂的信息破坏了思维导图的直观效果。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去芜存菁,突出文本主体形象、情节、意境、主旨,沿着更有价值的思维方向展开合理推进。
3.拆分阅读任务,进行协同合作学习
课堂阅读时间有限,如果遭遇长篇课文,学生绘制“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就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可能需要拆分文本或者拆分知识点交由不同的学习小组来完成,再通过思维导图汇报,拼合各个学習小组的思维导图成果,最后在全班的合作下完成终极主题。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