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
摘要:翻译是重要的跨文化活动。以目的论为指导,如何通过翻译行为提高目的与受众群体对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认知是译者的重要工作。本文以在国内获得成功但在西语世界并未掀起热潮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其中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总结翻译历史文化负载词的几种常用方法。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河西走廊》 文化认知 跨文化翻译策略
一、《河西走廊》纪录片的翻译和西语国家传播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2015年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共同推出的一部历史主题纪录片,一经上映后至今仍位居各大视频网站纪录片榜单的头三名。纪录片采用情景再现的叙事手法,实地拍摄取景,背景音乐大气磅礴,讲述了自西汉初期张骞首次打通西域至解放后的今天河西走廊历经风雨变迁的历史,呈现角度多样化,可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人性温度展现中国区域历史的纪录片。
2016年央视西语频道在官网和youtube发布了《河西走廊》的西班牙语配音全集,但观众的关注度和反馈均欠佳。因为西班牙语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有级差,对于时事新闻认知度高,而对带有显著中国历史地域文化标签的内容认知度相对较低,故而接受度也较低。
二、文化负载词的含义与作用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而词汇是语言构成中最基础的要素。常敬宇(1995)从跨文化视野将词汇分为文化词汇和一般词汇。文化词汇有特定的文化氛围,最常见的是各类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此外也包括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受传统文化影响有了特殊含义的词汇。贾玉新(1997)则从词义入手将词汇划分为三类,即指示意义、文化意义和联想意义。指示意义即为词语的字面含义,文化意义是词语有引申的内涵含义,联想意义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往往带有修辞的手法,给予词汇新的生动含义。
三、《河西走廊》中的文化词汇及其翻译策略
汉语和西班牙语是远程语言,在文化意象上并不匹配,需要译者采取多样的翻译方法实现动态对等,确保词汇表达出原作在不同语境下想要呈现出的不同效果。而《河西走廊》是一部纪录片,字幕翻译有时甚至需要精简词义,有所取舍,以确保音画同步。
从纪录片中截选的文化词汇可分为三类,分别为:历史文化词汇,多为词汇的指示意义,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特殊内涵;有文学来源或有传统文化释义的词汇,文化意义浓厚,除字面含义外往往有深层次的呈现;最后一类是成语,在纪录片中旁白里出现了大量的成语,为原版纪录片增色不少,因此将这类含有修辞的词汇单独列出。
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1)历史赋予了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在目的语中不存在相等或相似的现象,只能直译字面含义。例如:“马上天子”hijo del cielo que conquistó el país sentado en el caballo,中文为“骑在马上征服国家的上帝之子”,在译语中加以解释,可以表现出古代君主擅于军武征战四海的特点,不失为清晰准确的表达。“和亲政策”la política de las alianzas matrimoniales,中文为“联姻政策”,译语表达出政治婚姻的特色,但也缺少外嫁公主或宗室女以换取和平的表述,如果没有上下文的烘托,并不能算准确翻译。2)历史总有相似性,表面看似不同的两种文化词汇也可能在内涵上实现对等,例如持节la tarja,“tarja”在西班牙历史中有特定含义,该物为木制或竹制长条状物,用来标记赊账次数,与持节在我国古代用以出使番邦做外交活动的功能不相关,但因其形状类似,并且都可作为一种凭证存在。可添加释义“代表国家权威的持节”后翻译。可作对等翻译的还有削藩restringir los poderes de los feudos,“feudo”在西班牙历史中由来已久,是指将土地分封给臣下或有功人士,而获得封邑的封建主在领土内有特恩权,从这个含义上看,与中国古代藩国的历史现象类似。3)每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在翻译时既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意象,又碍于字幕翻译同步性的要求无法作进一步注释,例如“孝廉”oficial,孝廉在汉朝时是察举制考试中的一种科目,通过者可称为孝廉。这两个字来自儒家经典,表明看重被推举人的品性道德。其历史色彩浓厚,兼具有传统意味,无法从字面进行翻译,也难以表述这一称号的历史作用,因此只译出获得这一称号的人是公职人员,帮助目的语读者了解人物身份即可。
受文学及传统文化影响的词汇:1)文学丰富了语言,
文学家往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就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汇,逐渐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英雄迟暮”el héroe en su vejez,这一四字词语出自《楚辞·离骚》,表示英雄人物年事已高不复当年。西语翻译直译表达为“垂垂老去的英雄”,但恰好在西语文化中对“老”字有人已老去能力不再的理解,因此直译亦能生动表现出中文想要呈现的表达效果。“乘龙快婿”un marido ideal,出自春秋典故,字面含义为有一个优秀的女婿就如同乘坐着龙得道成仙,特色文化意味太强,因此只需意译为称心如意的女婿即可。又因为在西方婚姻观中选择丈夫并不强调父母眼中的理想化,因此转为翻译成“为女儿寻找理想的丈夫”,简化文化背景,更易被读者快速理解和接受。 2)中国和西语国家拥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河西走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翻译时需要运用多种手法使传统文化理念得到有效传播。例如“兼济天下”los valores fundamentales del Confucionismo,在纪录片中并没有翻译出兼顾帮助天下所有人的含义,而是受限于字幕翻译的要求,需要音画同步,因此只大略翻译为儒家基本理念,起到辅助表达的效果即可。“学而优则仕”el hombre superior tiene la misión de ocupar cargos públicos para poder dirigir a la sociedad,本句出自《論语》,是一句比较成功的翻译。前一句为“仕而优则学”,说明在孔子看来做学问和做官是相辅相成的,但对于目的语观众而言是无法在儒家文化背景下联想到这一具体内涵的,故添加主语上层人士(el hombre superior)是恰当的增添翻译,予以进一步阐释说明。 3)除文学意象和传统价值观外,中国也有与西语国家不同的特色社会家庭文化,例如:“隐士风格”un estilo solitario/ vivir aislado,中文翻译表达为“独自远居”,但中国的隐士风格强调的是“不仕”而非“隐居”,因此在翻译中有重点不清之嫌,并不能很好的呈现出何为隐士。而“追慕先祖”seguir la pista de los antepasados 则相反,西语翻译表达为“踏着先人的步伐”,能形象直观的呈现出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底蕴。
四字成语的翻译: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体现,也是汉语词汇的形象化代表,对成语的翻译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行为,不同的成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1) 最常见的是直译,例如:“壮志未酬”sin llevar a cabo sus proyectos ambiciosos和“孤立无援”sin contar con la ayuda de ningún aliado,原本并无典故出处,故采取直译能使源语与目的语在形式上保持对等。 2)另一方面,很多成语形象鲜明,是语言中重要的修辞手段,在翻译时为了保留其丰富的延伸意义而选择意译,例如“走南闯北”recorrer distintos países,通过意译将字面含义延伸为闯荡四方,也可意译为见多识广。“血本无归”perder todas sus pertenencias是一个生动喻指本金全无,但在西语中没有血汗钱的隐喻,因为西语中血字的延伸意义为血统或流血冲突,因此在翻译时无需保留“血”这一意象。 3)汉语成语中有一类特殊形式,即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语义重复,起到加强语气并复指的作用,在翻译这类成语时往往不需要赘述,直接表达出成语的内涵意义即可。例如“谈经论道”discutir sobre las doctrinas,是典型的并列式短语,在翻译为西班牙语时不需特别考虑“经”与“道”的内涵,只要翻译出其中一项内容即可。 4)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固定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中相当一部分在西语中并不存在,在翻译时需要考虑省略或由其他文化意象替代。例如:“凶多吉少”un destino peligroso,吉凶是源于《周易》的文化意象,泛指自然界的变化,因此选择通过意译表述出形势不妙的含义。“元气大伤”sufrir grandes pérdidas,元气泛指一种精神力量,这一概念在西班牙语中也不存在,因此在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受损的“元气” 是指身体受到了严重伤害,还是集体的生命力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选取合适的名词搭配。
四、结语
随着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内容和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提高中国文化的对外接受度是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借助跨文化翻译的手段可以突破文化壁垒,以目的论为指导,从关注受众群体接受度的层面出发,由译者采取直译、意译、動态对等及必要删减等做法,对源语中的文化要素做出恰当阐释,加深对外传播的影响力,有助于文化的对外推广。
参考文献:
[1]吴为善. 跨文化交际概论[M]. 商务印书馆, 2009.
[2]王宁.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 理论研究, 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