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

2020-11-13 08:30林宝银安紫琪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双语幼儿教师民族

汪 丞,林宝银,张 莹,刘 杰,安紫琪

(中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 武汉 430074)

民族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学前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中共十九大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底子薄,发展条件不足,在发展过程中积存着一些制约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因此,总结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成就,研究其发展困境和问题,探究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普惠性、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事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一项老百姓都十分关注的重要民生工程。近10年来,在“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引下,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在普及性、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双语教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学前教育的普及性不断加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文简称《纲要》)中首次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发展目标。近10年来,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的努力推动下,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性不断增强。从2010年至2019年,民族地区办园数量及入园人数整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在2017年达到峰值,此后两年稍有下降,但相较于2010年,增长趋势明显。2010年我国少数民族幼儿园共计2270所,[1]2019年上升至7174所,[2]增长了2.5倍。从入园适龄儿童数量上看,民族地区入园率呈现增长态势。2010年,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入园人数为1,566,209人,[3]2019年,入园人数高达2,059,001人,[4]共增加了492,792人。这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普及性不断加强,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二)学前教育办园条件逐步改善

《纲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近些年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教师队伍质量以及办园环境改善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升

从数量来看,近10年来,全国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师资数量大幅提高。2010年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教职工为85,523人,专任教师为56,574人[5];2019年,教职工总数为366,374人,是2010年的4.28倍;专任教师217,237人[6],是2010年的3.84倍。从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省或自治区来看,学前教育师资增长迅速。如2013年,新疆自治区学前教育教职工为41,454人[7],到2019年增长至117,751人[8],是2013年的2.84倍。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为46,246人[7],到2019年增长至78,461人[8],是2013年的1.7倍。在学历结构上,民族地区幼儿教师资队伍也有了大幅提升。如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学前教育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1,023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为263人[9],而在2013年,该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前教师仅为8,91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为97人,本科学历为8,813人[10];新疆自治区2019年学前教育师资本科及以上学历有22,24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为51人[9],而该地区2013年学历在本科及以上的教师数仅为5,78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为60人,本科学历为5,720人[10]。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促进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幼儿园办园条件逐步规范和完善

在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向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资金、资源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幼儿园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设施设备逐步达标,教育资源逐步齐全。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幼儿园校舍(包含教学辅助用房以及行政办公和生活用房)的建筑面积为6,709,774.55平方米[11]。而2013年,内蒙古幼儿园总建筑面积为3,254,463平方米;[12]新疆自治区2019年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为11,581,094.25平方米,[11]而2013年仅为4,516,533平方米。[12]民族地区幼儿园的办园条件迅速改善。以西藏自治区为例,2019年西藏幼儿园的绿化用地和运动场地共计4,482,177.14平方米,比2013年增加了3,192,306.14平方米。幼儿园所拥有图书共计761,518册,比2013年高出600,459册。[13]民族地区幼儿园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图书册数和教学资源数量增速明显,办园条件达标率上升较快,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稳步推进

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为推动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在立法、师资、教材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在双语教育立法方面,2010年《纲要》中明确要求全面加强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并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继《纲要》发布后,新疆、西藏和四川等省区分别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体系化、规范化作出规定,先后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西藏地区关于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这些法规的颁布,使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在立法上获得较大的发展。

在双语师资培训方面,为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素质,2010年西藏山南地区组织了“春训工程”“送教下乡”等活动。自2011年起,教育部每年面向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国培计划”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其中2014年中央实施双语教师培训计划,共培训中小学双语教师1.58万人次。[14]2017年,新疆实施了学前双语教师特岗位计划、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干部支教选派等举措,为民族幼儿园补充4.45万名双语教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急缺的燃眉之急。[15]

在双语教材建设方面,1960年,西藏自治区就成立专门编译组负责双语教材编译等工作。在国家新一轮教材政策的支持下,西藏自治区双语教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截至2019年,西藏自治区已编写和翻译了400多种类的教材,开发了以卫藏、康巴、安多等三种藏语方言制作的农牧区学前幼儿多媒体教学资源。[16]总之,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中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经过多方的努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然而,受制于民族地区地理环境、教育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中还存在较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在幼儿园数量与入园人数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就开始逐年下降(见图1),这种展“双下降”的发展趋势应该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1 2010—2019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注:该图数据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制作而成。数据来源: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

(一)财政投入不足与配置不均

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发展主要依靠中央的倾斜政策、各地的援助与帮扶,以及民族地区本身的艰苦奋斗。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采取倾斜扶持政策,是缩小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可行路径。然而,学前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并未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使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1.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我国执行的是“中央奖补、地方负责”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在此体制下,地方政府承担了主体责任。由于学前教育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部分地区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普惠性、公益性重视不够,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全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仅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平均比例为4%多。由于北京、上海都高于9%,可以推算,全国大多数地区都不足4%,部分地区甚至仅2%。而民族地区一直是教育经费投入的洼地。在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下,各地区为了增加公办、普惠幼儿园数量,完成学前教育普及的任务,出现了强制性的幼儿园“民转公”或“民转普”的行为。[17]受其影响,很多民办幼儿园迫降收费,致使收支不平衡而被迫停办。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缩减经费投入,对公办幼儿园实行转制或外包。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公办园占比37.8%,较之以前比例有所缩小。[17]还有一些本级财政极为薄弱的地区,为按时完成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县、乡政府及村集体贷款投入,负债运营的现象十分普遍。财政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学前教育财政经费配置不均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学前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占比都无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经费负担划分不尽合理,地方政府负担过重,学前教育经费在城乡之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配置不均衡,导致很多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经费上无法获得稳定的保障。如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投入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虽已达8%,但与城镇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教育投入总体偏低,致使该地区农村幼儿园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费支出为950元,低于全省1239元的标准。[18]此外,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对于民间办园力量的支持不足,对民办园的补偿机制尚不完善,财政投入往往倾向于公办园。总体上,我国幼儿园民办与公办数量比为6 ∶4,而调查显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贵州省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数量比值则是8 ∶2,且民办园的数量每年还在持续上升。[19]一些民办园的资费不足,要么高收费,要么关门,最终利益受损的是广大或因贫困或因路途遥远等原因而无法上学的学龄前幼儿,这些财政经费投入不均的现象严重阻滞了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不规范

目前,民办幼儿园在整个国家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比重。2018年其全国占比已达62.16%。[20]民办幼儿园在创办及运营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经费运营压力与逐利本性的冲动。民族地区公办幼儿园底子薄,发展困难也比较多。由于近十年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速度快,民办幼儿园经历了野蛮生长,政府监管不到位,致使幼儿园运营中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1.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目前,民族地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缺乏科学规划。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大姚县,总人口281,598人,有22个民族,少数民族有94,291人。调查显示,该县共17所幼儿园,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城和县城附近的少数几个乡镇,除县城中心7所公立幼儿园规模较大之外,其它10所均为私立幼儿园,且规模较小,仅能服务乡镇周边人口,覆盖范围小。[21]按照每3000-5000人口建立一所规模为6个班以上的幼儿园的布局标准,大姚县的幼儿园布局是不符合规定的。由此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布局没有按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来进行规划,农村幼儿园布点稀少,只有极少数在县城或临近县城的幼儿才能享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广大艰苦偏远、分散居住的农村幼儿面临着入园难的困境。因此,学前教育布局不合理,优质办学资源难以分布均衡,导致民族地区幼儿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2.幼儿园运营管理不规范

目前,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的运营管理也不规范,管理措施不到位。基于青海省94所少数民族农村幼儿园的调查显示,无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高达14.89%,且相关制度不健全,3%的机构没有安保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和保健室管理制度,幼儿的在园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22]另外,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特别是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教师工资等方面监管不力,导致部分幼儿园收费标准过高、教师工资过低等现象发生,致使部分适龄儿童入不起园,部分优秀幼儿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

(三)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亟待新突破

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关键是师资。师资力量的差异对教学质量有极大影响。幼儿园教师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是通过教师数量和质量来体现的。到目前为止,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引不进、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突出。

1.教师社会地位及待遇较差

由于学前教育资金缺口的困境,民族地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难以受到重视,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也深受影响。与当地的中小学教师相比,其工资水平要低得多。在幼儿园,大部分老师是无编制的非正式教师,教师编制过少的问题十分严重,降低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幼儿教学质量偏低。据2018年对青海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调查,大部分调查对象是无编制聘用的教师,既无编制也无相应的职称,教师平均每月工资基本在2000元以下,其中,最低工资仅为800元。[22]调查发现,无编制教师在民办和公办幼儿园的待遇都比较低,这导致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改业他就,而不愿意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从教。幼儿教师的入职门槛抬高与幼儿教师待遇偏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教师数量不足且流动性大

受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氛围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师范生前往民族地区工作的意愿较低,幼儿教师增补困难,数量短缺严重。相比其他地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不高,师生比例失衡,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学校提供的培训进修以及教研的机会较少,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种种原因导致了幼儿教师的流失严重。有学者随机抽查42所民族幼儿园样本,幼儿园的师生比普遍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即师生比1 ∶6或1 ∶7,样本中师生比例相对最佳的是1 ∶9,最低可达1 ∶50,平均师幼比为1 ∶31,师幼比例悬殊,师资数量短缺严重。[23]另外,地方教育部门对幼儿教师管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致使学前教育机构对教师招聘、解聘随心所欲,教师流动性加大,使幼儿师资不足的窘境更是雪上加霜。[24]在公办幼儿园中,教师职称评比机会小,也成为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部分幼儿教师为获得高级职称会向小学流动,偏远乡村学校基本上依靠临聘人员来维持教学。总之,因为各种因素,合格教师“引不进来,也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

3.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水平普遍不高。从学历情况看,2018年调查显示,宁夏民族地区少数幼儿教师第一学历是中专幼师专业,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函授、自考等方式获取的二次学历。在岗教师中,非幼师中专学历教师占比68%,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程度及专业对口率更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仅占32%。[25]在西南边疆地区,幼儿教师多数由难以胜任小学教学的教师转岗而来,基本没有经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和实训,教师专业化程度水平自然不高。[26]同时,民族地区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根据2018年对景东彝族自治县幼儿园教师的调查,该县幼儿园35-50岁的教师占72%,这部分教师几乎没有使用过办公软件,而且也不会制作和处理多媒体课件,教师总体信息化使用水平较低。[27]

(四)幼儿园教育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

学前教育的规范化水平,主要体现在幼儿园设施设备达标,教育教学过程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随着教育的重视与发展,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实施的规范化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对照《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要求,还存在幼儿园的设施设备不达标,学前教育小学化及双语教育发展存在盲目性等问题。

1.幼儿园基础设施不达标现象比较普遍

近年来,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国家不断加大了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然而,很多民族地区幼儿园仍然存在办园条件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入园的安全存在诸多挑战。基于青海省94所乡村幼儿园的调查显示,77%的园所无合格的活动室,从墙饰、基本设备到区角布置都很难达标。6%的园所无户外活动场地。而乡村地区幼儿园虽户外空间大,但不易保障幼儿的安全。所有幼儿园都有桌椅和黑板,但是有些桌椅的摆设不正规,桌椅高低与幼儿身体不协调。[22]还有调查显示,有些没有办学资质的幼儿园实际上是家族式作坊园和看护点,建筑物没经过检查验收,缺乏消防设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生活、卫生条件差,食品质量无保障。[28]由此看来,民族地区很多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远低于国家最低标准,在基础设施上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比较突出

随着升学竞争难以降温,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十分普遍,集中表现在课程安排、教学组织和作息时间安排上。

第一,教学内容小学化。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由于升学压力前移,为了迎合家长、赢得市场,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民族地区公办、民办幼儿园在课程设计上偏重于写字和计算,如语言教学中写字在难度和数量上已出现了小学化标准;而数学计算已涉及100以内的加减法,课程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以及作业量的大小等明显呈现出小学化的倾向。

第二,教学活动形式小学化。由于幼儿老师专业素养较低,教学中组织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活动甚少,教学活动时常开展不规范。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民族地区幼儿园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幼儿排坐听讲,经常把为人诟病的“满堂灌”用在幼儿教学中。

第三,作息时间小学化。有的幼儿园未按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在园生活作息时间,如在繁忙的学业中,进餐、如厕、饮水等生活流程在时间、顺序、次数和间隔等方面的安排,违反了学龄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发育特点。这种拔苗助长式的高强度学习做法,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为幼儿埋下了厌学和各种成长问题的祸根。

3.民族性课程资源开发滞后,双语教育发展存在盲目性

我国民族性课程体系建设才刚起步,课程资源开发还不成熟,学前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机制中缺乏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观照,使民族课程开发滞后,双语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在汉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选择和利用上还未切实把握好“度”。当前,汉族文化是民族性课程的主体内容,为民族地区使用的也基本是汉族儿童的通用教材。部分民族幼儿园在教学上也生搬硬套汉族育儿方式或者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汉语教学专业水平不足,同时许多应该彰显的民族文化优秀成分在教材中又没有得到反映。因此,民族地区幼儿教育活动在汉化和跟风的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学成效不彰,民族教育也丢掉了民族特色。此外,民族地区的幼儿课程评价机制也缺乏民族特性,在教育基础本身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完全依据城镇及发达地区的幼儿课程标准进行考核,起不到规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作用,对推进“双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严重影响双语教育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建议

为了谋求新时期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应牵头编制民族地区十四五时期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投入、发展规划及机构布局、教师队伍建设、学前监管以及促进教育规范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部署,多方位协力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学前教育专项投入,合理配置财政资源

在政策层面,规定各级政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对于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来说,建议按照义务教育资金投入比例3 ∶4 ∶2 ∶1来分担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经费。[29]在学前教育公共财政供给上,中央设置民族学前教育专项,逐年加大转移支付资金力度,或者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和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倾斜力度,以此来解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30]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应各司其职,省级政府要发挥其在省域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定上的主导作用,切实强化省级财政统筹力度及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政倾斜使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获得切实的发展实惠,减轻县级政府过重的财政压力。[31]县级政府要在县域内落实财政投入和合理均衡配置财政资源,保障县域内城乡学前教育能够协调发展。

(二)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科学制定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完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规划引领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一,优化幼儿园布局,保障适龄幼儿能就近入园。一是政府要严格实施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套建设计划,并作为开发商房进行地产规划、发放商品房预售许可的必要条件,严格加强督导,保障学位供给。二是促进城乡幼儿园合理布局。在公办幼儿园稀缺区域,集中有限资源优先用于幼儿园建设,通过新建、扩建等方式满足社会对幼儿园入园的需求。同时,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人口不集中、不固定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利用资源,加快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逐渐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例如,乡镇和大村村落可采取独立建园模式;小村村落可设置分园或由当地小学建立附属幼儿园,还可以采取联合办园模式;人口偏远、不集中的地区可在镇中心幼儿园的帮助下开办非固定式幼儿园,为更多偏远农村适龄儿童提供入园学习机会。

第二,积极引导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各级政府必须将扶助和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为学前教育发展工作的重心,努力增加普惠性幼儿园供给,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逐步建立起由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覆盖县(州)、乡镇、村三级区域范围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保障民族地区农村适龄学前幼儿享受普惠性、公益性的教育服务的机会。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来,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改进空间。增强民族地区师资力量必须从薪酬待遇、师资培训、人才引进为着力点,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尤其要在任用、评价、专业发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前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1.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一,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方案。按照当地公办学校教师的工资要求,提高民族地区偏远农村学前教师的最低工资标准。绩效工资在分配上要向教学成绩斐然的老师倾斜,向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倾斜,特别是在教师贫瘠的民族地区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调动幼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二,在健康体检、住房、休假等公共服务事务上尽可能为教师创造优待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第三,落实农村艰苦偏远地区教师的生活津贴。以地理位置艰苦边远程度为标准,对教师进行梯级式补助,让扎根在民族地区农村的教师获得一定生活保障。第四,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现有幼儿教师在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给予乡村幼儿教师的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为民族地区多渠道吸纳合格、优秀教师人才。

2.完善幼儿教师补充机制,保证师资数量充足

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充实幼儿教师队伍。第一,教育部门应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幼儿师范院校的开办,并帮助其开设、发展好学前教育专业。第二,政府及教育部门须制定幼儿教师培养规划,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的人才培养规模,加大该专业公费师范生的招生比例,保证师资来源的稳定性。第三,延伸培养起点,扩大五年制学前教育的培养规模。第四,实施定向培养制度,同时鼓励高校生以第二专业形式学习学前教育知识,加大合格教师补给。第五,与相关高校合作建立毕业生顶岗实习机制。第六,实行灵活的合同制用工机制,多种渠道增加教师总量。

3.规范教师管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第一,落实和扩大公办幼儿教师编制。通过各级事业单位招考和特岗教师招聘等途径来选拔任用合格教师。第二,严格持证上岗制度。专任教师和保育教师都必须持证上岗,教师行政部门要定期加强对民办园教师持证上岗的督查,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确保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三,加强对幼儿教师特别是民办幼儿教师的全员培训,并将参加培训的课时数与职称评审挂钩,全方位提升教师素质。第四,组建跨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园内和跨园开展教研活动的机会,譬如建立区域内幼儿园多方协作教研制度,推动区域内幼儿园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第五,完善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第六,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目标激励、评价激励、参与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等不同方面满足教师的物质与精神需要,提高教师整体专业水平。

(四)加强民族性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优化双语教育的发展

民族性学前教育双语课程资源开发,是促进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课程开发的多样性与适宜性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各民族地区可以从民族文化特点及其载体形式出发,开发具有民族性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首先,成立专门机构,打造专门平台。教育部、国家语委应成立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机构,或对具备语言教学研究优势的现存机构授予双语教育研究的职能,推动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聚合全国研究力量和资源,努力打造全国性的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为推动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政策和科研保障。其次,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应争取当地高校专家的支持,打造高校教师与基础教育合作研究模式,在高校专业人员与一线幼儿教师的通力合作下,开发具有各民族、各地区、各幼儿园的地方特色双语课程、园本特色双语课程。最后,构建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估机制,深入调查学生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地区需求、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学校的优势,以及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全面地评估和调控地方特色双语课程、园本特色双语课程的开发。

(五)严格加强督导,规范办园行为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问题事关民族团结和向心力的问题,政府在其中应有所担当,有所作为。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园的监管,是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发展质量,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升办园的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推手。

第一,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督导力度,规范办园行为。要通过完善分类备案程序,定期依法对各类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师资人员配备、教育教学、食品与卫生保健、后勤保障等进行督导评估,加强幼儿园年检审核,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促使幼儿园硬件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

第二,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许可的督查监管,妥善解决不规范办园问题。建立完善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明确责任,积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存在的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分类治理、限期整改。整改达标后可授予办园许可证;对拒绝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对其进行停业整顿,并妥善安排幼儿的归置事宜。

第三,严加审批管理,从根源上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对具有办学资质、符合办学条件的幼儿园进行审批,严肃查明幼儿园开办行为,并对非法现象进行惩处。同时,建立家长和村民委员会共同参与的幼儿园监管机制,定期排查幼儿园安全隐患。

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保育监管评估机制,促进幼儿园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强化幼儿园规范管理,应根据幼儿园综合管理考核指标,加强各类幼儿园保育质量的监管和评估工作,形成公开透明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敦促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政府要在财政资源配置、学前教育监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前教育规范化等方面,作为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重点,着力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质量,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厚实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双语幼儿教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