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功能探析

2020-11-13 08:3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马头墙汉水古民居

陈 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武汉 430205)

汉水上游古民居基本上处在川、鄂、陕三省交界处,同时受到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秦文化这三个大的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于靠近湖北,因此荆楚文化在这里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作为三省交汇位置,历史上有多次移民变迁,汉江又为重要的交通要道,这就促使汉江上游地区发展了非常多的码头,这些码头为当地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该区域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演绎了很多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其古民居功能中也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并受这些文化的深入影响。

一、汉水上游地区的古民居文化功能

汉水上游古民居很多古镇依水而建,因为水的作用而兴起,同时也是因为水的原因而破败;因为汉江会经常发生水患,因此当地居民对汉江水保持有非常强的敬畏之心。由于汉水上游地区在地理位置靠近湖北,受当地的楚人移民的影响,多建有祭祀水神的庙堂;比如蜀河古镇的武圣宫(杨泗庙),杨泗将军就是楚人。汉水上游地区的古民居形成独特的文化功能,就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巴蜀的巫文化特征对汉水古民居功能的影响

受巴蜀文化较深的影响,以占星和占卜为代表的古代地域文化在古代西南地区比较盛行。汉水上游地区由于良好的水上交通枢纽而形成很多古镇,人们的生活都是围绕着汉水码头、航运、贸易展开的,这就必然带动人口的流动,因此在各个码头就形成了多种文化的交融。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大多依水而建;人们对大自然十分敬畏,自古就是靠天吃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巫文化的传播。巫文化对汉水上游居民的影响深入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巫文化逐渐消失,但是巫文化已逐渐演变成为当地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得以保留。

2.多种思想文化的汇合,对于古民居功能的影响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影响,会有大量的迁徙活动。汉水古镇本来就汇有多种宗教,是道家、儒家以及伊斯兰众多思想的融合;这些思想的交融也在古民居建筑中进行呈现,例如:儒家思想主要强调君臣尊卑的礼法等级,在生活中对等级制度非常重视,古民居建筑所采取的不同样式及功能基本上是以儒家思维来塑造等级身份。一般的民居也有着清晰的院落布局要求,以轴线为中心,各个院落的功能及与主人身份等都是对应的,具有等级之分。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尽管这些思想有对天性禁锢的作用,但也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

道家思想提倡的是天人合一,要与自然和平相处,尊重自然。道家思想在我国的古民居建筑中应用最广;很多古民居的建设都是按照这一思想进行布局,并采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处理,使用以当地木、石为主,形成了古民居特有的文化特色。

3.汉水上游迁徙文化对于古民居功能影响

历史上每次移民潮的发生,都促进了文化的交融。民俗文化对古民居的兴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对于古村镇的人口变化以及生活状态。人类活动的最终结果就体现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区域经济繁荣程度最为直观的展示就是人口数量的多少。移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和技术在这里融合,在汉水上游地区交汇、融合并且发展,变成了独特的汉水上游地域文化。许多人都从事商贸,在异乡生活的人们对于同乡之间的感情相当看重,这时,商会就应运而生。加之商业交流也需要这样的一个团体,商会基本上是相同地域、相似行业的同乡会,都是同乡一起创建,在河运贸易中有着重要角色,如武昌会馆、船帮会馆、黄州会馆、武昌馆、万寿宫、湖南会馆等。所以,汉水上游地区古镇中的商会会馆建筑和附属公共建筑在古民居建筑功能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实用功能

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的建筑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传统民居、临街商铺、公共建筑三个大类,分别承载着生产、生活、住宿、休闲娱乐、商业、集会等等功能活动。

1.公共建筑功能

在古民居中按实用功能上可以细分为:会馆、庙堂、行政建筑、大型商铺、休闲中心(如戏楼)、牌坊等。

图1 蜀河古镇黄州会馆(图片来源 实景自摄)

汉水流域具有非常好的交通便利条件,这是伴随航运而来的商业发展契机;很多移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都到这里寻找新的商机。特别是当时知名的各大商会都将分号开到这里,在本地逐步形成商会。“沿汉江上游的码头都聚集着非常多的商贾,当时最著名的几大商会分别是黄洲馆、武昌馆、万寿宫、清真寺、杨泗庙、五指柏商会;”[1]他们一般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乡,或者商行成立的组织。这些建筑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聚会场所,黄州馆就是代表,还有清真寺这类宗教建筑物,说明当时的古镇还有着会馆及庙堂建筑需求。这里是具有相同信仰的人日常朝拜的场所,同时也存在一些商会组织结构;汉水上游地区民居古镇的行政建筑是电报局,是由其他功能建筑改造而成,形成时间较晚,本论文不再过多涉及。

图2 蜀河古镇黄州会馆平面(图片来源作者改绘)

黄州会馆是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建筑,有不同需求的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实现功能的空间,比如娱乐、聚会、朝拜等;人们会根据其地势地貌现状来对建筑空间结构进行组织。由于当年贸易繁华地皮紧缺,各种会馆建筑比较紧凑;又由于场地多高低错落,必须在建筑中合理安置所需要的功能,因而需要合理的规划布置。会馆建筑多以中轴对称为主。黄州会馆中轴线上从入口依次是前厅、正厅、露台、拜殿、天井,所以,黄州会馆结构是逐渐升高的,不仅是依照地形建设而来,更是表现了一种对正殿的尊重。

2.商业建筑功能

汉水上游地区的古民居的临街商铺按实用功能可以分为:商住建筑和纯商业建筑。沿着主街两旁的建筑几乎全部都是商住建筑。商住建筑主要集中在古镇的主街两旁,主街宽度最大,人流量也最大;古镇大多商铺聚集在这里,非常适合作为当地的商业街。主街两边的建筑多是“前店后宅”的结构,前面的商铺爱用的穿斗式结构通常有两层:一层是用作商铺,另一层基本是用来收藏货物。用作商铺的一层高度2.4m,储藏货物的二层出挑0.5m,在二层通常还设有窗户。商铺后面设置的是住宅,在整体形式上与普通的住宅一致,基本上都是一进或者是二进院落。

专门用作商铺的各种建筑物的基本院落都是一进、二进,其作用相似性较高,一般都为一些大商号的分号,只是建筑面积要更大,主街上很少能看到这种建筑。“受到移民的影响,这些建筑整体上还保持着秦巴地区的基本风貌”,[2]汉水上游地区的建筑形式融入许多其他地区的特色,商铺也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宅”的形式格局。但与此同时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理条件,在建筑平面上具有明确的中轴线,空间上比一般平原的院落更加复杂和富有趣味。

商住建筑的内院结构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天井或者是四合院的形式,整个建筑呈现中轴对称,房屋围绕天井院落编织,房屋的商铺和正房都沿轴线分布,在左、右两侧设置有东、西厢房。很多古镇的地貌通常比较复杂,相对平整的地面非常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房屋通常都不是直接建在地上,同一座建筑有的建在地面以下,还有部分建筑是建在地上。

“漫川关黄家药铺就是典型的商业建筑。它外形呈印盒状,人称‘一口印’;内部为砖木结构。”[3]其地处漫川关明清街中街,是漫川关古民居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商业建筑。该建筑原本为典当行,故而建筑结构严密,以防盗贼。其隔壁建生活起居之所,后变故,改办药铺。

图3 漫川关黄家药铺(图片来源 实景自摄)

3.传统民居功能

传统民居是蜀河古民居镇建筑中最多的一类,这些建筑的风格很好地融合了巴蜀、关中、陕南以及鄂西民居的特点。蜀河古镇的民居建筑在传统上都是在主街后设置有多条小巷,整体呈现出院落式,同时还有单独的房屋。院落式的房屋多是三合院或者是四合院,一些富裕的居民也把其修建为二进以及三进院落。房屋修建过程中采用的建筑材料多为砖瓦以及木材。在古民居的后山山坡上有比较多的石头房子,这些石头房子也是当地的特色建筑;这与陕南地区的地质构造有关,这里的山地土少岩石多。

岩石具有非常高的强度而且不容易破碎,因此当地居民多采用岩石来修建房屋或者是围墙。尽管私人建筑比公共建筑显得粗糙,但是这些建筑所具有的原生态建筑形态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多分布在主街后,沿着不同的山势高度错落有致地修建。这个区域经常会发生水患,因此修建房屋的时候就要特别注重排洪,房屋一般都会修建在台基上,台基的高度通常有0.3-0.9m,在院内房间的台基一般高为0.6m,再加上本来就有的地形,院内所具有的高度差最大有2m,这就可以很好地满足排涝的需要。

三、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技艺功能

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修建时体现出传统的建筑技艺,以此来适应汉水上游所具有的自然环境。汉水上游地区水路交通发达、但陆路交通不便,又因多山地,地势不平,水患较多,建筑技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下从防火、防水、采光和通风、地势处理差等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古民居传统建筑营造的技艺功能。

1.防火功能

马头墙也被称之为“封火山墙”。这个区域的古民居修建多采用木材,因此,为了避免发生火灾,要修建封火山墙,防止火灾发生时会从门窗到顶,迅速蔓延开来。马头墙的主要作用是防火,其次才是美观。由于“封”与“风”谐音,也被称作“风火墙”。常见的马头墙形式有云纹式和跌落式等。由于砖、石材料不易燃且隔热性好,同时也节省了一定的木料损耗,面临火灾时可以起到隔绝火势蔓延的作用。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基本上都是长方形的,有些徽州的建筑马头墙甚至修有五层高,随着屋顶的坡度阶梯状向下延伸;这样的马头墙层数会比较多。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中的马头墙一般不高,上部是与屋顶坡度平行的三角形或近似的圆弧形,形式相对比较简洁大方,多为双层的马头墙造型;这两种形式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在马头墙设计上呈现出高差错落感,不但有效增加建筑外部的立面变化,同时还提高建筑的装饰性。马头墙最先在汉水古民居中应用,一些会馆建筑修建中也会雕饰非常精美的马头墙;这也是对商会自身势力进行展示的重要方式,比如武昌会馆以及黄州会馆等。但是,在古民居中雕饰马头墙,还是以实用为主。

图4 漫川关武昌会馆马头墙 (图片来源 实景自摄)

2.防水、防潮功能

因为处于汉江上游地区的古民居大多处于河道交汇处,比较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洪灾的发生时会造成对古民居建筑的破坏。后来,人们把街道的水平高度抬高到比河面高约1m,以此来防止积水流进院落院中;居民也会在街道和房屋的连接位置修筑排水渠,这种方式只是抬高了路面,居民房屋的位置是不变的,因此要下好几个台阶才能回到屋内,虽然使水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对于民居建筑的美观性以及进出房屋的便利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为了解决排水问题,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在修建房屋时会采取比较深远的出檐,这样就可以使雨水聚集到“天井”排走。为使雨水更快速地排出屋外,天井内设有找坡,避免建筑内涝。其顺自然地势至下街排入河中,也具有预备消防和缓解水患的作用。

汉水上游地区古镇中临街的商铺通常都是两层,一般,一层修筑有檐廊空间,二层则悬挑结构。古镇主街两旁的商铺基本上都是这种建筑,其是把梁直接与立柱进行搭接,在二层出挑。这种建筑属于穿斗式木结构,可以对现有的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在二楼还设置有采光窗;一些商户为了保护自己的货物不会潮湿同时不会受到洪水的毁坏,而将货物储存于二层阁楼上。因此阁楼主要是用于保护货物不受潮;此外还可以使货物免于洪水的毁坏。

图5 建筑样式 (图片来源 改绘)

3.通风与采光

我国传统的古民居建筑多采用天井和院落式这些最常见的空间组织方式。但这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天井的尺度比较小,主要用于建筑物之间的衔接过渡以及采光通风,面积较小的民居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在功能上来说更加靠近室内空间;而院落的面积较大,在使用功能上来说更多地是用于生活活动,属于完全的露天空间。这两种形式在汉水上游的古民居中都比较常见,根据地势的高低不平实际运用,其具体运用手法则根据场地的不同灵活运用。

其天井院落主要功能为:天井用来组织空间,有采光、通风、聚集和排泄雨水以及吸除尘烟的作用;院落则用来生活与活动。

在汉水古民居中,合院的应用非常广泛,通常采用多个建筑围合成合院,可以根据院落的围合划分为三合院以及四合院;这些合院的规模大小不等。通常院落占地面积比较大,占用空间比较大,一般适合居民自家活动。象主街住家往往使用天井来组织空间,在商业街土地较为紧张的情形下可以达到对空间的有效利用。天井的设置位置也通常是依照建筑本身的体量而定;如果建筑比较小,那么,可以把天井设置在正中位置。白河古镇和漫川古镇中最常见的两种组织空间方式就是天井院和合院。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选择对称的组合方式,也更符合中国的传统观念。因为受到地势条件的不同,不同房间有很大地势差,例如漫川古镇的古戏台,内院与入口处的高差足足有3m左右,其入口就设置在戏台之下,进入入口登上台阶才能进入内院。这样的空间形式在竖向上有着更多的变化,但是平面形式上还是四合院的。

图6 蜀河古镇古民居阁楼 (图片来源 实景自摄)

4.地形处理功能

台阶与坡道在汉水上游古民居中运用广泛,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大多处于山地,自然要有许多地势高差需要处理。主街一般都较为平坦;但从主街开始,连接街巷都依靠台阶以及坡道来解决高度差的问题;在房屋院落内,则会通过建筑台基加高来减少高差。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汉水上游地区古民居的文化功能、实用功能及其建筑功能,因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更好地展示商业街、居民住宅、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空间合理运用,按照各自特点有序地分布,其建筑更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生活所需,更能体现汉水流域上游的经济、文化及生活;实现古民居特有的防火、防水、通风采光等功能,达到现代居民生活所具有的基本需求,实现当地居民对传统民居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美好夙愿。

图7 白河古镇 漫川关 台阶与坡道 (图片来源 实景自摄)

猜你喜欢
马头墙汉水古民居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青砖小瓦马头墙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