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估实验误差 提高物理核心素养

2020-11-13 02:08毛鸿鸣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系统误差测力计读数

文∣毛鸿鸣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误差分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初中物理实验对误差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教师往往认为学生能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就可以了。即使数据结果有较大的偏差,总是以一句“这是因为存在误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应付过去就算了,没有进一步的误差分析。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1]跟科学探究一样,实验教学也具有多维的课程目标,除了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外,物理实验还应该在发展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教学,对学生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所学的实验。进行适当的误差分析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实验的误差分析教学呢?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与反思是科学探究素养的基本要求[3],利用交流与评估开展误差分析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与途径,它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发挥误差分析的教育功能。

一、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开展误差分析教学,让学生自主构建误差观念是首要任务。如何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误差的正确观念呢?对刚学物理的学生来说,要深入理解“误差”这个概念是有难度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但这个“真实值”我们并不知道,学生对测量值与真实值是否真的存在差异无从得知。对“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别”“误差不能消除”等也不易理解。针对这些,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与活动,让学生体验误差的存在,感悟误差的来源,体会减少误差的方法,正确、全面地认识误差,初步形成误差的观念。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是初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实验,教师可围绕这个实验设置若干活动,让学生认识测量中的误差,建立误差的观念。

活动1:(1)按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的规则,用毫米刻度尺分别测量小木板的宽3次(如图1所示),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图1

(2)观察自己的测量数据(某同学3次的测量结果分别为:5.91cm、5.92cm、5.93cm),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三个测量数据哪个更准确?三个测量值都是百分百的准确值吗?

经过分析讨论,学生认为不能判断这三个数据哪个更准确;它们都是带有一位估计值的测量值,与小木板宽的真实值之间肯定有差异,所以这三个数都有误差。

活动2:用停表(如图2所示),测量一名同学从教室的一端走到讲台的时间。比较全班同学的测量结果。

图2

通过对比发现,全班同学的测量结果几乎都不相同。排除一些错误的操作所得的结果,这些结果都是正确的,是有效的测量值,它们与这名同学行走的真实时间都存在差异。因此时间的测量同样存在误差,不同的人、不同的测量均存在误差。

活动3:换用厘米刻度尺测量同一木板的宽(如图3所示)。比较两次的测量结果,看看哪个更精确。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认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的结果更精确。因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产生的估读误差在1毫米以内,而用厘米刻度尺测量产生的估读误差在1厘米以内,完全可能超过1毫米,因此选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的精确度较高。通过活动3,学生明白测量的误差与测量工具有关,测量工具的精密度(分度值)越高,产生的估读误差越小。

二、仪器使用不规范而导致的误差

实验仪器的使用都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则,否则将会带来相应的测量误差。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不遵守仪器使用规范的现象,除纠正学生的错误外,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评估不规范使用仪器所带来的误差。

如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中,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钩码的重力。实验中,教师发现有部分同学使用弹簧测力计前没有进行校零,他们得到的测量结果差异也比较大。在汇报测量结果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这些弹簧测力计展示给学生看(如图4所示),学生发现这些弹簧测力计不挂重物时指针并不指在零刻度位置,而是指在零刻度以下或零刻度以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评估使用这些测力计所带来的误差。如“用这样的弹簧测力计,使用前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试评估使用这些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所带来的测量误差”。

通过展示与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弹簧测力计使用前要校零,否则会产生测量误差,了解导致零误差的具体原因及产生的具体误差:一个力对应一个伸长量x,假如指针原来指在零刻度,这个伸长量对应的刻度(读数)A就是测量的结果。若指针原来指在某个刻度x0,受到这个拉力作用后同样伸长x,这时指针移动到了x0+x的刻度B,测量的结果变成了B,则产生了x0的零误差。若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指在零刻度之上,相当于具有负的初读数x0,同样的力,测量结果将变成x-x0,就会产生-x0的零误差。

又比如,在使用温度计测烧杯中液体的温度时,若发现有学生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烧杯侧壁或底壁接触,或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后读数,教师除了指出学生的错误外,还可让学生进一步评估这样做导致的具体误差。

类似的教学,不但能让学生知道怎样规范使用仪器,还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使用,以及不这样使用所带来的“后果”,使学生养成规范使用实验器材的意识与习惯,提高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的不完备而导致的误差

有些实验由于使用的方法、依据的原理存在缺陷,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误差。

要发现系统误差必须从其来源着手,仔细研究实验方法和测量所依据的理论公式的完善性、校准仪器、分析实验条件和每一步测量是否符合要求等。[4]

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实物连接图如图5所示),学生所用的测量电路有两种,电路图分别如图6甲、乙所示。取用这两种测量电路,都会存在系统误差。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评估实验存在的系统误差。

图5

【提问】(1)刚才有部分同学用如图6甲所示的电路测电阻,试想一下:尽管电流表的内阻很小,但它实际上是有电阻的,那么它有电压吗?用图中的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的比值求得被测电阻是否存在误差?若有,用这种测量方法得到的测量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

(2)有同学提出,如果将电压表直接接在被测电阻的两端,测其电压,如图6乙所示,就会避免出现系统误差吗?电压表测得的是被测电阻的电压,那电流表测得的是它的电流吗?试评估该电路出现的另一种系统误差。

图6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明白图6甲、乙两种电路均不可避免地产生系统误差,甲电路得到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大,乙电路得到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小。

(3)使用上述两种电路都会产生误差,当被测电阻Rx比电流表的电阻(约1—5 Ω)大得多时,选用哪种电路误差会较小?当被测电阻Rx比电压表的电阻(约2—3kΩ)小得多时,选用哪种电路误差会较小?

甲电路中,若被测量电阻Rx比电流表的电阻大得多,产生的误差很小,可忽略不计;乙电路中,若被测电阻Rx比电压表的电阻小得多,产生的误差很小,也可忽略不计。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类实验进行系统误差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实验的系统误差,学会如何减小系统误差,还可以提高其实验分析的能力。

四、实验条件不满足而导致的误差

实验一般都是依据某一原理设计而成的,而要遵循这一原理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一旦实验条件不被满足,会导致相应的系统误差。在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注意、不重视满足这些条件,会在不经意间产生相应的实验误差。

在“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这一实验中(如图7所示),实验要求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读数)等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学生虽然知道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但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不注意控制好速度,没有在匀速拉动时读数,有的在时快时慢中读数,有的在速度增加时读数,有的在速度减少时读数,所得的测量结果也差异较大。这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操作过程,评估不遵守操作规则所导致的误差。

图7

【提问】(1)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控制好拉木块的速度,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中你做到了吗?

(2)很多小组的同学没有控制好速度,没有做到在匀速拉动木块时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果在加速或减速时读数,是否会带来实验误差?如果有,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实验误差?

通过上面的提问与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操作,反思自己的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明确只有在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等于摩擦力。分析评估不满足实验条件所产生的实验误差:当木块加速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于摩擦力,测量值会偏大;当木块减速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小于摩擦力,测量值会偏小。进而使学生明白当不遵守实验操作规则造成不能满足实验条件时,会产生实验的系统误差,学生应学会严格控制实验变量,遵守实验操作规则。

五、实验步骤不当而导致的误差

有些实验步骤是不能调换的,只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否则会导致相应的误差。

在“测量固体的密度”的实验中,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有1元硬币10枚、直尺、量筒、托盘天平和水等(如图8所示)。要求学生根据密度的公式ρ=m/V,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讨论,学生确定采用“用天平测硬币质量、用排水法测体积”的实验方案。学生根据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发现,多数小组先测出硬币的质量然后测它们的体积,但还有部分小组是先测硬币的体积然后测它们的质量。显然,第二种方法将湿的硬币放在天平上测质量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利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评估实验步骤不当所带来的误差。

图8

【提问】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有些小组是先测硬币的质量然后测它们的体积,有些小组是先测出它们的体积然后测它们的质量。你们认为哪种测量的顺序较合理,为什么?试从减小误差的角度来评估分析。

通过分析讨论,学生认为,第一种测量顺序较合理,第二种测量顺序会使测得的硬币密度有误差,因为第二种测量顺序会使被测硬币表面带水,测出的质量偏大。像这样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分析、评估实验步骤不当导致的误差,可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六、可疑数据所包含的实验误差

有时候,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或结果存在较为明显的误差,但学生没有察觉。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如图9所示),教师要求各实验小组将实验读数记录下来,并利用所得的数据作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结果发现,其中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像是由错误的操作或读数有误差引起的。

图9

在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果后,教师让这两组的同学将得到的温度—时间图像画在同一坐标中(如图9所示),得到两条不同的曲线。这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1)两小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同吗?同一间课室,气压相同水的沸点理应相同,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两小组所测得的沸点明显不同?是读数的误差造成的吗?

(2)两小组测得的水的沸点相差近2 ℃,所用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 ℃,这种差异显然不是读数的偶然误差所造成,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图10

两小组4次测得的沸点几乎相同,不像是由错误的操作引起的。教师建议这两小组重做实验,待水烧开后,将两小组之前使用的温度计插入同一杯沸水中,待示数稳定后,结果一根显示98 ℃、一根显示96 ℃(如图11所示)。教师再让学生加入第三支温度计,第三支温度计的示数接近98 ℃。这时,学生终于明白了,测得沸点是96 ℃的那个小组,使用了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所得实验数据或结果可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评估数据所包含的误差,让学生学会寻找误差的来源,提高误差分析的能力。

图11

综上所述,通过讨论与交流,评估不同环节所出现的实验误差,是误差分析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以这样的方式开展误差分析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教师们去尝试。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项目“基于核心素养下山区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教学的研究”(2018YQJK34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系统误差测力计读数
“0”的读法和要领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关于游标卡尺读数问题易错点的剖析
基于ADS-B的航空器测高系统误差评估方法
用系统误差考查电路实验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基于奇异谱的精密离心机空气轴承主轴回转系统误差分析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仪器工作原理决定了仪器的读数规则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