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行为研究

2020-11-13 02:14张萍王彩虹刘赣洪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编码深度思维

文∣张萍 王彩虹 刘赣洪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强调学生应发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注重信息整合、强调批判理解,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最终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求知欲,能沉浸于学习、深刻思考,才能促进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批判地学习知识,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来深度加工知识、信息,建立多学科知识、多角度信息等之间的联系,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展示教学提示或传递教学内容的信号,暗示学生做些什么或如何做,从而起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作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严谨、鼓励性、引导式的提问,能够发展学生灵活性、创造性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所学、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迁移应用,以达到深度学习。现在许多的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几个误区,认为提问数量越多越利于学生理解、考点问题是重头戏等,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及课堂提问行为观察量表的制定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目的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评选出来的部级优课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学习的课例。因此,本文选择了2018年江西省初中数学部优课排名最前的一节优秀课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位似图形”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分析此研究样本,大致反映出现今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真实情况。

(二)课堂提问行为观察量表的制定

在课堂提问标准构建方面,邵怀领提出的5-11-23课堂提问观察表中把课堂提问分为“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5个维度、11个观察点和23个课堂观察指标,[3]但是其中部分观察指标不太适用于具体的课堂并且分类不是很完整,操作性不强;卢正芝等提出从提问预设、提问方式、提问内容、理答方式、提问效果、提问反思等6个维度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古德和布罗菲的课堂提问“行为分类编码表”[4]将课堂提问行为分为问题类型、回答类型、课堂提问对象、停顿(提问后)、声调和语气5个维度,并分出了具体的观察点与观察指标,此编码表中的观察点分类很完善,观察指标的表述很清晰,但没有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动,过度关注教师的行为;加里·D·鲍里奇的“问-答-反馈序列”[5]对课堂问答行为进行编码,将问答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回应等维度进行分析,关注师生间的互动,可操作性较强。

经整理已有研究与方法,本文根据邵怀领的5-11-23课堂提问观察表将课堂提问行为分为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5个维度;根据古德和布罗菲的课堂提问“行为分类编码表”、加里·D·鲍里奇的“问-答-反馈序列”确定各维度的观察点及观察指标,以及卢正芝提出的有效提问标准构建中的评价标准及现实课程中的具体情况,再次调整各维度的观察点及观察指标,最终得出本研究的课堂提问行为观察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课堂提问行为观察量表

二、课堂提问行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课堂提问行为数据的收集

通过多次观看视频案例后,将整个视频转录为文本,为了保证转录的完整性,对研究案例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转录了两次。再将课堂问题进行单独记录,根据问题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其中对于类似 “是吗”“对不对”等与提问内容无关的语气问句进行删除,筛选掉一些无效或不相关的问题之后,得到真正有效的问题共计96个。根据以上制定的课堂提问行为观察量表对转录好的问题进行编码,部分编码举例如表2所示,为了确定编码的客观性,研究者对转录文本在不同的时间编码了3次,对于编码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再一次通过观察视频内容进行再次确定,得出最后的编码结果,将编码结果导入Nvivo软件中进行处理,得出最终的数据结果。

表2 部分课堂提问行为编码表

(二)课堂提问行为数据的分析

1.问题难度适当有利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引发深度学习

问题设计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着力点。[6]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结合教学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按照教学目标、学情等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难度适当。[7]

本文将问题设计分为问题类型和回答类型两个方面。根据表3,从问题类型来看,高层次问题比低层次问题稍微多一点,说明整节课应该是偏难;从回答类型来看,有71.88%的问题属于思考型,事实型和选择型各占了16.67%、11.45%,说明这节课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较好地自主思考。

表3 课堂提问行为编码表中的问题设计编码数据表

根据回答类型和问题类型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该案例中的问题设计方面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较多,且有很大一部分的问题属于高层次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在重视理解性知识的基础上,还有意地培养学生分析并结合应用的能力。

2.启发性提问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课堂中教师多提启发性问题,更能开拓学生思维,有助于引起并促进深度学习。根据表4可以看出,在问题表述中教师选择最多的是直接提问,直接提问占比高达71.88%;而只有26.04%的问题教师会解释题意,仅有2.08%的问题教师会进行分解启发。从表中可以发现,在大部分问题属于高层次问题的课堂上,仍然有71.88%的问题教师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说明有较多的高层次问题教师并没有对题目进行解释分析,对于新授课,这不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也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征。

表4 课堂提问行为编码表中的提问编码数据表

3.候答允许适度沉寂利于学生进入深度学习

本文中的停顿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才能将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连接,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对于提问,一般来说,停顿时间在3—10秒是比较合适的停顿时间,对于比较难的或者问题比较多的题目可以适当的延长停顿时间。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是非常必要的,适当的时间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思考并且有一种紧迫感,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运行;如果停顿时间过长,会使思维变得缓慢,并且没有时间的刺激思维也得不到很好的促进,时间过长也会耽误课堂时间,会导致课程进度变慢。

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有75.00%的问题停顿了3—10秒,但仍然有20.83%的问题没有停顿。当学生有充足的候答时间,才能更好地思考,逐步进入高阶思维阶段,从而深度学习。

表5 课堂提问行为编码表中的候答编码数据表

4.叫答率高促进主动学习,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

根据表6可以看出,在选择问题的回答者的方式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集体自由回答的方式,占比高达89.58%,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把问题提出来之后都没有明确的提问对象,都是班级学生自由回答。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集体自由回答时参与的学生并不多,并且回答的声音也很小,这样的叫答方式互动性很弱,教师只是为了内容的进展抛出问题而没有特别重视,这种叫答方式特别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度低、思维跟不上,也会导致学生间知识掌握产生巨大差异;从表中发现只有3.13%的问题是学生主动进行回答的,这说明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不太主动回答问题,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在这方面并没有进行改善,没有积极地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而在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进入深度学习,被动学习并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

表6 课堂提问行为编码表中的叫答编码数据表

根据选择问题的回答者的方式来看,教师在叫答方面并没有积极地让学生进行思考,更没有让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只是一味地追求课程进度,没有合理利用课堂问题,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无法进入深度学习。

5.巧妙的理答可以引导思维的深入,引起深度学习

本文理答这一维度分为学生的回答和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回应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表7可以看出,学生回答的正确率为53.12%,正确率不是很高,没有回答和不明确的占比也较高。从问题设计中的高水平问题与低水平问题的占比可以看出,对于高水平问题的回答,学生的正确率极低,大部分的回答为部分正确、不明确甚至是没有回答,这说明前面的环节是有问题的,要么就是高水平问题太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征,要么就是在问题表述时教师采用直接提问而没有对问题进行解释分析,或者是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无法正确回答。

表7 课堂提问行为编码表中的理答编码数据表

对于学生的这些回答,教师的回应方式最多的是肯定和提示,肯定的都是学生正确的回答,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回答教师大多采用的是提示,而19.79%的反馈是对学生进行追问,也有3.13%的教师反馈为没有反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反映出课堂提问行为的大致效果,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从教师的回应也可以发现,对于学生不会的问题较多采用提示和追问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起深入思考的欲望和动力,起到锻炼学生思维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行为分析总结与建议

(一)案例中课堂提问行为分析总结

1.问题设计未结合学情,不利于深度学习

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不能只是在形式上提升问题的数量与提问方式,更应重视问题的质量。在问题设计方面,课堂提问的高水平问题比低水平问题略多,这样的课堂高水平问题偏多。高水平问题的确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但是在课堂中却表现出高水平问题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征,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问题联接所学知识,达不到深度学习。

2.提问缺少启发性,较难进入深度学习

在提问方面,教师大量使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即使是一些较难的题目也是进行直接呈现,对于学生来说,无法理解题意将无法进行思考。其实教师在对一些较难的题目进行解释分析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让学生发现原来是这样进行理解题意,能让学生拓宽自己的思维,从而能更加深入地思考。如果教师连较难的题目都只是直接提问,学生自己很难进行思维的切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直接提问,没有在提问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会较难进入深度学习。

3.候答时间不足,不利于展开深度学习

候答时间适当,在提问环节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是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之一。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都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因为没有思考时间,学生就无法进行思考,对于问题的理解也就不会深刻,不仅思维得不到锻炼,还会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可能会出现不善于或不愿意思考的情形。

4.叫答参与度降低,无法引起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中教师较少采用点名或鼓励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而是更多请学生集体自由回答。教师把问题抛出来,没有指定回答对象,让学生自由回答,这种只管提问而无视学生回答效果的行为会导致只有小部分学生主动跟上教师的进度并配合教师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如果教师采取自由回答的叫答方式,将无法让所有学生跟上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进行思考,这将会导致整个班级课堂参与度降低、学习积极性减弱。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好的利用,学生没有进行思考,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5.理答一定程度上使思维深入,促进深度学习发生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回应,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肯定回答,教师或给予了肯定的反馈、或追问;而对于学生未准确回答的问题,教师大多采用提示的反馈方式来让学生得到启发。教师的回应可帮助学生反思,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反思性学习。教师的提示和追问,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起交流欲望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方式来对整个题目或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堂提问行为促进深度学习的建议

从研究结果来看,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行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1.问题设计紧贴学情,难度设置层层递进

整个教学过程应该紧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征,问题的设计也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才能发挥“脚手架”的作用。只有建立在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才能用旧知识重新建构新知识,进而内化知识、重构思维。因此想要促进深度学习,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层层递进,思维一步一步地建构并深入。

2.多提启发性问题,给予适当候答时间

问题有启发性才能促进思考,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才能回忆、串联所学。只有思考足够深入,才能改善、促进思维发展,从而深度学习。而合适的候答时间可以舒缓学生的思考压力,如果教师等候的时间过短,学生思考不够充分;而过长的思考时间对于促进深度学习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此,合适的等候时间才是最有效的。

3.提高学生回答参与度,增强主动学习欲望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学生要想达到深度学习的层次,首先要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通过回答、与教师交流,才能使教师了解其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地得到锻炼和提升。

四、结语

深度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一节初中数学优秀案例的课堂提问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从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这五个方面分析如何促进深度学习。问题设计方面提出高水平问题对促进深度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提问的方式也不能很好地引发深度学习,候答的时间大部分适合深度学习的发展,叫答的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理答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反思并促进深度学习。根据本文的结论,我们提出了问题设计要紧贴学情、问题难度要层层递进、提问要有启发性、等候要有合理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等建议。

猜你喜欢
编码深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思维跳跳糖
生活中的编码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