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祝群
“百草园”是学校二楼平台改建后打造的一个种植园的名称,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名字后,确定为“百草园”。学校安排由四年级学生进行管理。一年来,学生在“百草园”里亲近自然,播种着希望,也收获了成功。这片“百草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一片实践地——9月开学的时候,四年级学生开始接手“百草园”。经过两个月,此时的“百草园”是一片真正的“草场”。学生从拔草开始“百草园”的耕耘。下种、浇水、施肥、收获,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百草园”是学生亲近自然的实践地。
一块观察场——从一颗种子的破土开始,学生即已关注,他们不仅关注收成,关注长势,也经历生命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学生在观察中分清杂草和萝卜苗、黄瓜花和南瓜花。植物长起来了,“百草园”也成为昆虫们的乐园。园子成为学生认识自然、放飞想象、陶冶身心的地方。
一个创意园——学生从给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取名字开始,走上了他们的创意之旅。黄瓜、豇豆要靠墙种,利用围墙天然的条件;挂架用的材料,配的绳子,色彩要协调;庄稼和鲜花套种,实用和审美一个不落。学生把智慧和对生活的追求融入了这片园子。
一年来,我们将语文学习与“百草园”种植进行连通,形成了不一样的“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所谓“‘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是指将语文课程的实施置于“百草园”的种植实践中,从而激发作为生活主体的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动机, 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进而实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与生成性
“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的内容包括了以“种植活动”为主题的相关学习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情境。
2.形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呈现的场所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园子里;既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繁华的市场里;既可以在声音的世界里,也可以在广阔的大自然里。语文学习的空间呈现多元开放与灵活设置的特点。
3.实施过程的自主性和愉悦性
“百草园”生活化课程资源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体现出个性化的学习特征;强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巧妙地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愉快地学习。
传统的语文学习,内容局限于书本,学生囿于教室。“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拓展课程的学习空间,课堂设在“百草园”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种蔬菜、读科普、学园艺、讲饮食,很多学生学会了蔬菜的种植和管理,掌握了一项劳动技能。在种植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观察“百草园”,进行适合中年级学生的“观察序列习作训练”。
1.学会捕捉观察对象
生活中可作为观察对象的东西很多,同样的情境中,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喜好,不知不觉地流露出对观察对象的选择,而恰当地选择观察对象可以使我们的观察更集中。同样,在“百草园”里,学生对自己种的那片园子情有独钟,视野偏小。此时,指导学生不仅要有开阔的视野,更要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经过指导,学生捕捉到“一直向着太阳,追求光明的向日葵;向着高处不断攀援丝的瓜藤;穿着紫袍,戴着小刺帽的茄子”的与众不同的美。学会适当地选择观察对象,才能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
2.学会重点观察
中年级学生在观察时往往看个大概,需要具体描述景物外形特点时,往往会模糊一片。此时,可将学生的观察课堂搬到“百草园”,让“百草园”成为一个情境课堂,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秋天,园子里的喇叭花开了,长长的藤蔓垂挂下来,特别是它富于变化的花的姿态和颜色可以带给学生许多遐想。经过连续的重点观察,学生发现了事物独一无二的审美特性。
3.学会边看边想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联想与想象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因为中年级学生的阅历还不够丰富,积累的表象也很有限,因此,学生的表达往往比较生硬,缺少灵气。在“百草园”的种植活动过程中,学生集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将这些积累的表象借助联想与想象,上升到艺术形象,表达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在“百草园”习作课堂里,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已从一个普通的观察者成为一个带着审美眼光的观察者。他们发现美、表达美,也在创造美。
“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将学习统整在一个主题里,学生需调用多种学习策略,进行资源的整合、运用。在开始种植之前,班级开展“种植竞岗演说”活动:
教师将《你农我侬 乐栽乐哉——四(3)班百草园种植计划》分发给学生。
——由学生6~8人自由组合,形成种植小组,确定组长;
——根据组数将园子分成相应的块数;
——学生各自查找资料,设想种植方案;
——各小组内部交流,初步确认小组种植设想,着手设计小组种植方案;
——各小组进一步完善种植方案,全方位做好种植准备;
——各组介绍种植方案,邀请任课老师和部分家长一起打星,评选最优方案,按星星数量多少依次领地;
——各小组陆续开始种植……
这一次竞岗演说,学生需要组队,查找相关的适合秋季栽培的蔬菜资料、播种方法,设计栽种计划,形成文字稿并在班级宣讲,整个过程,综合运用着各种语文学习方法,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师还将独立的种植和阅读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将阅读持续推进,向生活延伸。
在读了《昆虫记》之后,学生也学着法布尔,带上放大镜到“百草园”里来观察,发现一个微观的昆虫世界。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认识昆虫、学习语言,更在生活中实践着一种“法布尔精神”。如此,将阅读与观察、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书读活,读透。
“小豆豆成长记”“二十四节气连续观察纪实”“香香的馄饨、浓浓的情”等主题化的活动,让学生动脑又动手,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多种资源整合构成一个“活”的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
学生在“百草园”种植,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向多学科跨界,进行贯穿式学习。
在“金秋菊韵”活动中,学生在“百草园”布置菊花展,开展以“菊花”为主题的活动:题取菊花之名、吟诵菊花之诗、查找菊花之用、品茗菊花之香、描画菊花之态、品味菊花之魂,探究菊文化,语文学科向科学学科、美术学科、劳技学科跨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决定着语文学习必须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首先,教师要将教材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促进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转化;其次,要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自然景观等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最佳时机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充满活力和灵性的知识,使语文综合素养真正地得到提高。在“百草园”的种植过程中,学生脱离了课堂的约束,回归到自然中,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到语文的根源,汲取着语文的营养。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百草园”语文生活化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学生感受到阅读、习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交流与交往的需要,是给自己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的需要。学生长期受到这种熏陶,就会慢慢地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知力,就会把语文学习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百草园”的种植活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种学习方式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贴近现实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提升。将课堂和生活勾连,让学生在具体实践和运用过程中获取直接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更多地去感受、体会、理解,并延伸到探究、领悟、迁移活动中去,必将形成“带得走”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