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美术课“亮点”纷呈
——《大鱼和小鱼》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2020-11-13 02:37易凤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丑丑大鱼小鱼

易凤玲

(广州市黄埔区港湾小学,广东广州 510000)

2019年5月我在广州市黄埔区美术教师骨干带新秀《大鱼和小鱼》“同课异构”活动中上了一节公开课,被评为“优课”。有人曾说,《大鱼和小鱼》是一节好上又难上的课。好上:因为画鱼不难,易出效果;难上:因为好上的课要能表现不俗并出彩,难!我的课在同课异构中脱颖而出,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青出于蓝,蓝而弥精”,彰显了骨干教师对课堂和教材的把握力[1]。在这篇文章里,我将结合我的《大鱼和小鱼》一课的教学“亮点”,谈谈在一节美术“优课”的设计中,我关注的教学元素。

1 【课堂全景】 《大鱼和小鱼》

教材分析:鱼是自然界常见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但在艺术创作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现实束缚,大胆发挥想象。创作鱼时避免常见的“概念鱼”现象,引导学生把鱼画生动。本课要求学生掌握“大”与“小”的画面构成理念。

学生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新知。创设情境学习,学生学习用各种形状画鱼,能避免画的鱼“概念化”,在加入“动态”元素后,鱼会被画得更生动[2],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就感。解决了“大小对比”难点之后,学生能画出一张有趣的鱼的想象画。

教学目标:1.运用大与小对比,能画出不同形状且有动态美的鱼的画面。2.通过观察、欣赏和示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作兴趣,启发创作思路;3.提高视觉感受力,培养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的乐趣[1]。

教学重点:鱼的形状、花纹、动态和大小对比,

教学难点:大小对比,鱼的动态美

教学过程:

动画故事导入新课:

“有一条丑丑鱼,它想变美,听说大海里有一种神奇草,它去寻找……”

有趣的“神奇草”带动课堂发展:

“变形草”——鱼的形状变变变

⑴ 播放动画故事并观察:丑丑鱼吃了“变形草”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⑵ 还能变出什么形呢?(PPT展示几何形)

⑶“添画”小游戏:给鱼添上身体部位(鳃、鳍、尾、嘴、眼)

(请几个学生上台玩添画变“鱼”的小游戏)

⑷ 任意形能“变”鱼吗?(打开创意思维)

⑸ 鱼鳍、鱼尾的变化:(丑丑鱼变身“小贝壳”)

⑹ 添加花纹(点、线、色):鱼儿“小贝壳”更美了!

“变大草”——感受大小对比

继续播放动画故事:“小贝壳”交友后,无意间吃了“变大草”……

⑴ 吃了“变大草”后,“小贝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大了!和小蓝鱼产生了有趣的大小对比)

⑵ 欣赏《红鲤鱼》:感受强烈的“大小对比”的趣味性。

“活跃草”——如何表现动态?

⑴ 继续播放动画故事:吃了“活跃草”之后的鱼有了怎样的变化?

⑵ 感受动态美:播放鱼游水的视频,请学生模仿鱼游身体律动。

⑶ 对比图中感受表现“动态美”的要素:曲线造型、对角线构图

如何表现“大小对比”和“动态”?

⑴ 画一条又“大”又“生动”的鱼(如何画“大”?如何表现动态?)

教师示范后,学生5分钟小练笔。

⑵ 添画小鱼(教师示范)后,美拍视频演示继续创作步骤。

创作

出示作业要求并欣赏范作后,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展示与评价

展示:每组小组长选出两幅优秀作品,台前进行展示

评价:互评、自评、师评

(大小对比 、鱼形动态美 、花纹装饰美、有趣的故事)

课后拓展 (鱼的寓意以及“大小对比”在生活中的艺术运用)

2 【课堂感悟】 教学案例分析

一节被评为优课的美术课,肯定有很多“亮点”。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这节课时抓住了以下这些课堂元素,并对它们进行了打磨“提亮”[2]。

2.1 一条顺畅而有趣的课堂主线:

在教学设计中,我最得意的是设计了“神奇草”串起整节课的结构。以“丑丑鱼要去大海寻找神奇草”这个故事导入课堂,丑丑鱼先后尝不同“神奇草”并产生变化这条线索深入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把握要点,解决难点,给人匠心独具的感觉[3]。但设计这条主线是经历了一个“涅磐”的过程,一开始只是以一张“连年有余”传统年画导入课堂,带学生认识鱼、了解鱼,接下来是层层深入的知识点,流程虽也顺畅,但总觉得普通、不够有趣、按部就班了。我于是就想: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什么?他们喜欢有趣的、好玩的课堂!喜欢“玩中学”。我要把课上得更有趣!我在思索。有一次在与孩子的聊天中我突然有了“丑丑鱼去寻找神奇草”的灵感,并想到了把鱼的“形状变化”、“大小对比”、“动态美”这几个元素分别转化为“神奇草”带来的变化—“变形”、“变大”、“变生动”,就自编了这个动画故事。怪不得叶圣陶说:“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被这条丑丑鱼牵着走进课堂,奇遇的各种“神奇草”帮我领着学生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4]。这条线索让条理更清晰,重点更突出,结构更完整了,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了。

一篇文章或一个电视剧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同样,我认为:一堂精彩的课同样离不开一条精心设计的教学主线。它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将教学诸要素优化组合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它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也是教学活动的粘合剂,有了它,才可能有一个精彩纷呈又高效的课堂[5]。

2.2 独特视角与创意思维

2.2.1 独特视角

很多老师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鱼的动态”的讲解。专家评价:“听过市级、区级的很多《大鱼和小鱼》的公开课,这是唯一有鱼的“动态”教学的一节课。”因为在《大鱼和小鱼》这一课的课程标准中“动态“几乎没被提及过,这节课只需解决鱼形和花纹、大小对比就可以了。编者没有把动态纳入知识点,是忽略了?觉得没必要?还是认为难了?而我认为既然画鱼,就无可避免地涉及到“生动性”,因为鱼是游水动物,本身就很活泼。为避免学生画“概念鱼”,除了注意鱼形,还让学生在画鱼的时候注意曲线造型,就能把鱼画得很生动。我在平时教学尝试时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动态”这个元素,看到自己把鱼画“活”了,很有成就感[6]。我把“动态”元素作入孩子们踮踮脚就可以够得着的教学目标加入课堂,效果更好,作品也更生动了。

因为视角独特,我挖掘了把鱼画得更美更有趣的元素:“动态”,成了课堂中的“亮点”,这让我更感受到一个教师对教材挖掘深度与角度独特的重要。教师应吃透教材,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需要科学重组甚至添加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生动,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2.2 创意思维:

讲鱼的形状,我让学生在几何形里添画“变”鱼,接下来一个环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先抛出问题:“是不是任何形状都能变成鱼呢?”我随意地在黑板上胡乱画了一笔:一个奇怪的形。在学生疑惑与好奇的目光下,我添上鱼鳃、鳍、尾、眼、嘴,一条特别的鱼儿“变”出来了!这个创意对学生的灵感触动很大,完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樊笼。环节时间很短,但是很“出彩”。

在整个课堂,创意思维无处不在。如在作业展示环节,我请学生介绍自己画的作品,有个小男孩说:“我画的是《海底警察局》,看!这条最大的是鱼警察,他在维持鱼儿过斑马线。”看到这么有创意的故事,观众的表情都亮了!

2.3 突破“瓶颈”

上过该课的老师都知道,“大小对比”是要点和难点(一年级的孩子经常有主体物画不大的问题),而我在这节课的基础上还加入“动态”元素,如何同时掌握“大小对比”和“动态”这两个知识点,成了我这节课的“瓶颈”。我尝试后发现:可以把任务分化。我把“大小对比”拆分为“画大”和“添小”两个环节。讲“画大”时,我要求只画一条鱼,把画面占满,在画的时候尽量用曲线,采用对角线构图,这样就能把大鱼画“活”(即生动)。等学生小练笔掌握后再在画面空处添上小鱼对比,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把“大”和“小”拆开来讲,没有一个学生再出现“画不大”的问题,学生更容易掌握“大小对比”。同时还掌握了动态的画法,课堂高效[7]。难点的精彩解决成为了课堂中的“亮点”。

高效课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学方法解决问题,当高效突破了一节课的难点“瓶颈”,课堂自然就出彩了!

2.4 多维化教学手法

我在《大鱼和小鱼》教学中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甚至在解决难点时“多管齐下”:比如在讲“鱼的动态”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鱼游视频(观看视频法);并抓住小孩子活泼好动的特写,请他们用身体模仿鱼“游”(身体律动体验法);接着让他们通过两张图的直观比较,发现并找到鱼的动态表现方法(对比图比较法);最后教师示范(示范引领法)。教学中我用了多维的立体的教学手法更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摄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热情和潜力[8]。

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种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内容,经过打磨并优化之后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课堂“亮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慧,让教学充满生机活力,提高教学效率。它是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也让课堂熠熠生辉。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门有缺憾的艺术,尽善尽美的课堂可望而不可即。教师只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可以出彩、出色,生发“亮点”,构建优秀课堂。

猜你喜欢
丑丑大鱼小鱼
欢天喜地游艺乐
海宝小队护城记之遇见丑丑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小鱼
小鱼
小鱼
一条大鱼
阳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