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嬗变—以长清剪纸传承人王兰美为例

2020-11-13 09:35毛晓帅
艺术设计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村落艺人民俗

毛晓帅

剪纸艺人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民俗角色,他们用自己的一双巧手服务村落,装点万家。但是,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同其他民俗角色一样,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也具有流动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那么,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当下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剪纸艺人又是如何适应这一角色转变的呢?本文以长清剪纸传承人王兰美为例,探讨了在城市化背景下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嬗变过程,辨明了剪纸艺人的角色调适策略和身份建构机制。剖析这一案例,有助于为研究乡村社会的民间艺人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 问题的提出: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

民俗角色,是乌丙安先生在《民俗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民俗养成的各项活动中,在习俗化过程中,始终活跃着许许多多承载民俗的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身份交流民俗、传习民俗、操作民俗、积累民俗,甚至编制或创造民俗。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少数人,而是民俗群体中所有的人,他们在民俗活动中都有自己恰当的民俗角色……事实上在成人的日常生活中,每个民俗的参与者确实都在担当着一定的民俗角色。由于民俗事象与活动的复杂多样,民俗角色也呈现出多样性、多重性特点。”①这里虽然指出了民俗角色的重要性,但乌先生没有对民俗角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定义。笔者在乌先生的基础上,对民俗角色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笔者认为,民俗角色是指在地方社会开展的各类民俗活动或者说民俗事件(如庙会、婚礼、丧礼、祭祖等)中,根据当地民俗制度的规定,拥有某种特定的身份,掌握着一定的民俗知识,承担着具体职责和任务的行动主体。剪纸艺人就是中国乡村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民俗角色,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剪纸艺人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在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活动中装点万家,营造节日氛围;在婚礼、丧礼等人生仪礼场域中帮助村民度过“阈限”难关,完成人生大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总人口数14000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我国的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60%。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民的劳作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并因此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以剪纸艺人为代表的乡村民间艺人更是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

早在1997年,杭间教授就敏锐地发现了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对民间艺术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杭间以自己的家乡江湾镇为例,探讨了日渐衰微的民艺出路问题。③刘锡诚以河北蔚县剪纸艺人高佃亮为例,研究了剪纸艺人如何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增强自身的适存性,由个体技艺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④王雪以高密河南村为个案,分析了在剪纸艺人身份转变过程中国家、市场、媒体、学术界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塑造作用。⑤邓碧波、范圣玺、王红莉探讨了当前民间艺人如何通过设计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问题。⑥

然而,剪纸艺人在乡村社会中究竟扮演着何种民俗角色?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他们的民俗角色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将以长清剪纸传承人王兰美为例,探讨剪纸艺人在城市化进程中民俗角色的嬗变问题。

二、剪纸艺人的角色嬗变

在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下,当前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呢?笔者认为,在村落共同体内部,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正在由多元向单一转变;在村落共同体之外的社会层面,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正经历着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1、从多元到单一:村落共同体内部的角色变化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是多元化的。他们既是村中的普通村民,也是剪纸艺人、新房裱糊匠、婚礼执客等。他们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域包括:春节、元宵节等节庆活动,诞生礼、婚礼、丧礼等人生仪礼,祭神、祭祖、驱邪等民间信仰活动等。在不同的场域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民俗角色。下面,笔者就以长清剪纸第四代传承人王兰美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王兰美出身剪纸世家,是长清剪纸第四代传人。20世纪90年代之前,王兰美在村落共同体内部扮演的民俗角色是多元的。2020年7月14日,笔者对王兰美进行了采访,在谈到他在村子里发挥的作用时,他说:

“以前每年春节,我们村都有跑灯活动。从腊月十五以后,我们家就要开始忙着扎枝子灯、彩船等,这些是立体剪纸。每到节日都要做剪纸,比如春节时候的福字花、元宵节的灯花、端午节剪灭五毒的图案。这些剪纸家家户户都需要。谁家要是盖新房子了,糊顶棚、弄床围子也会请我去剪纸。糊顶棚的一般是大的团花图案剪纸。床围和墙围一般是元宝图案和长寿图案的剪纸。办喜事娶媳妇的时候,我都会去帮忙剪喜字花。还有喜帐上需要贴的帐芯儿、对联也都是我先剪好了,再让人把字写上去。有白事的时候,我也被请去帮忙做纸扎,剪纸钱。有的人一辈子没娶媳妇,死了之后家里人会找我剪一个纸美女,找人开光后烧掉,这样就算是给死去的人找到了媳妇,算是结了阴亲。”⑦

从王兰美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在村落共同体内部扮演的民俗角色是多元的。在私人事务领域,他帮助村民装饰新房,在婚礼、葬礼等重要时刻帮助村民度过人生仪礼“阈限”危机,甚至在“结阴亲”等民间信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村落公共事务领域,他通过自己的巧手为村落的跑灯演出制作道具,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场域中为全村人营造节日氛围。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王兰美所在的郭庄村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能发挥作用的场域越来越少,他在村落共同体中扮演的民俗角色也越来越单一。第一,村民的劳作模式发生了彻底变化,进城务工代替原有的农业生产成为村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渗透到乡村。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西式婚礼逐渐代替了传统中式婚礼。村民举办婚礼的场所由家庭院落转变为酒店大厅,婚庆公司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代替了村落中的执客、司仪等人的民俗角色。剪纸艺人在婚礼场域中几乎无用武之地;第二,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迁上楼,村民新建的房屋也大多外包给装修公司进行装饰,糊顶棚、贴床围的习俗彻底消失;第三,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元,传统的跑灯、高跷等村落公共娱乐活动日渐式微。郭庄村曾经引以为豪的枝子灯、高跷灯都成为历史遗产。王兰美在村落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场域几乎消失;第四,国家火葬政策的推行,改变了村民的丧葬仪式。殡仪馆成为村民治丧的新场所,纸幡、纸钱、纸扎等都由专门的花圈店提供,剪纸艺人在丧葬仪式中也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总之,王兰美在村落共同体内部扮演的民俗角色越来越单一,发挥作用的场域越来越小。

2、从单一到多元:超村落社会角色的变化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剪纸艺人的服务范围是有明确的地域边界的。一般来说,作为民俗角色的剪纸艺人主要在村落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村落的自然边界就是剪纸艺人服务范围的大致边界。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剪纸艺人的服务范围逐渐从村落共同体内部扩大到全社会,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也随之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

王兰美原本只是郭庄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但是2003年之后,他的服务范围逐渐从郭庄村扩大到平安街道、长清区、济南市、山东省。如下图(表1)所示,他在超村落层面扮演的民俗角色在单一的乡村剪纸艺人基础上叠加了剪纸美术教师、艺术家、剪纸研究院院长、非遗传承人等。

除了表1所列的民俗角色之外,2003年之后,王兰美先后加入了山东省文艺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剪纸研究会,并获评济南市民间高级艺术师、济南市十大剪纸艺术家、中国一级美术师,被聘为中国老年教育书画研究院院士、会员,济南市长清区教育局教育专家。

综上,王兰美在超村落层面扮演的民俗角色从单一的乡村剪纸艺人,叠加了剪纸艺术家、剪纸教师、非遗传承人、教育专家、剪纸研究者等多重角色,呈现出由单一到多元叠加的状态。

三、剪纸艺人的多元身份建构与角色调适策略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剪纸艺人在村落共同体内部扮演的民俗角色由多元到单一转变的过程主要是被动接受的,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一社会事实。但是,在超村落层面,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由单一到多元叠加的过程则更多地体现了剪纸艺人的主动建构和适应。那么,他们是如何调适自己的民俗角色的?剪纸艺人究竟是如何建构多元叠加的身份的?以王兰美为例,他主要是从作品创作、价值实现方式、传承方式等方面来建构自己的多元民俗角色的。

表1:王兰美扮演的民俗角色

1、创作风格的雅化、文人化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剪纸艺人主要服务于村落共同体内部的街坊邻居。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会呈现出质朴、粗犷的风格,散发着浓郁的乡野气息。剪纸艺人作品的好坏,主要看父老乡亲的评价。如果他们的作品能够把村民家里装饰得很漂亮,让外人看起来很体面,作品就成功了。“体面不体面”是判断乡村剪纸艺人作品水平的主要标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剪纸艺人在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场域越来越少。他们的作品评价机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剪纸艺人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看专家、同行的评价。作品是否能够获奖,能否入围高层次的展览成为评价剪纸艺人作品的新标准。因此,为了适应这种新的评价机制,剪纸艺人逐渐向书画家靠拢,其创作风格逐渐呈现出雅化、文人化的倾向。以王兰美为例,2000年之后,他创作的作品越来越雅化,文人化,为剪纸作品配上诗句就是一个重要表现。2006年,为了庆祝母亲88岁寿诞,王兰美创作了寿字花剪纸,并在剪纸作品下方配上一首《慈母88岁寿诞贺词》:“八十八载,一生平安。长命百岁,体健心宽。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育男生女,艰苦心酸。荣华富贵,喜在今天。生活富裕,不愁吃穿。儿孝孙敬,颜笑心欢。子孙满堂,好德优先。要想长寿,情绪乐观。子女尽孝,非同一般。无怨无悔,不比不攀。给儿当模,传承攸关。万事如意,幸福无边。”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王兰美为此专门创作了剪纸《喜迎故乡人》,并在剪纸作品右下方配上了自己创作的七言律诗:“嫦一飞天月上停,月宫仙子门前迎。阔别数载遇故知,广寒宫中叙乡情。宇航员们报姓名,嫦娥举杯贺英雄。仙子再也不寂寞,欢迎乡人来旅行。”(图 1)。

2、创作题材的主题化、政治化

乡村剪纸艺人的创作题材往往是固定的,例如婚礼上的喜字花、老鼠嫁女图案,寿礼上的寿字图案、南极仙翁图案,端午节的“灭五毒”图案,新房糊顶棚时的团花图案等。在不同的场域和时间节点,都有相应的固定题材程式,剪纸艺人只需在特定的时间按照这些合适的题材进行剪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原有的题材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剪纸艺人的创作题材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创作题材的主题化和政治化。创作题材的主题化,指的是剪纸艺人会根据社会发展变化,以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某个重大事件为主题元素来进行创作。例如,1998年是济南市解放50周年,王兰美创作了以济南市地标建筑解放阁为核心元素的主题剪纸《庆济南解放五十年》;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王兰美融合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传统舞龙舞狮元素,创作了主题剪纸《喜迎澳门回归》;2001年,长清县撤县设区,王兰美为此创作了主题剪纸《载歌载舞迎双庆》;2009年10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山东省举办,王兰美为此专门创作了长达11米的主题剪纸《全运》等等。创作题材的政治化,指的是剪纸艺人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结合时事来进行创作。例如,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贯彻现行生育政策,王兰美随后创作了以计划生育为主题元素的福字剪纸。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王兰美随后创作了以反腐倡廉、警钟长鸣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不贪为上》(图 2)。

表2:王兰美近年来参与的主要比赛项目情况

表3:王兰美近年来被授予的主要头衔

3、价值实现面向的社会化

图1:王兰美剪纸作品《喜迎故乡人》

图2:王兰美剪纸作品《不贪为上》

所谓价值实现面向,指的是民众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时的面向。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民间剪纸艺人主要是在村落共同体内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的声誉、社会资本主要靠村民的评价来累积获得,其价值实现面向是向内的。在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剪纸艺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主要在村落共同体之外来实现,他们的声誉和社会资本主要通过专家、媒体、政府等来营造和建构,其价值实现面向逐渐社会化。参加展览、参与比赛、公益义卖、在媒体上公开发表作品等成为剪纸艺人实现社会价值的主要途径。

如表2所示,王兰美自1996年以来参与区级以上重大比赛并获奖的就多达13次。参加比赛,获得奖励和荣誉已经成为他积累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

如表3所示,王兰美近年来被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等授予的重要头衔多达五个。

在平面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作品也是剪纸艺人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自1997年以来,王兰美先后在《中国校外教育》《山东教育》《齐鲁晚报》《济南日报》《长清天地报》等平面媒体发表剪纸作品二十余幅。长清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济南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也曾对王兰美的作品和创作经历进行过相关报道。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义卖。2016年,王兰美将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喜迎故乡人》进行了义拍,所得善款6000元全部捐给了毫光工程,用于扶贫救困。他还将自己大部分剪纸作品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幸福速递”栏目进行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来救济残疾儿童和重病老人,山东教育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4、传承方式的开放化

如殷波所说,“手工艺是一种经验的载体,它不同于纯粹的艺术创作有赖于灵感等触发,主要因‘经验性’而容易实现代际传承。”⑧在传统的乡村社会,剪纸艺人的技艺传承主要是通过家族传承或者师徒传承。而且,剪纸艺人在传授技艺时一般是封闭的,不外传。以王兰美为例,王氏家族是剪纸世家,其曾祖父王中行曾立下家训:手艺不传外人。因此,王氏四代剪纸艺人都是在家族内部传承。然而,随着剪纸艺人民俗角色的嬗变,他们不得不转变原有的传承方式。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当下,如果继续采取封闭的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方式,剪纸技艺极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更好地将剪纸技艺传承下去,越来越多的剪纸艺人主动走向学校、社区,传承方式逐渐开放化。

2003年,王兰美被山东省聋哑学校聘任为剪纸教师,为50多名师生进行剪纸培训辅导。2004年,王兰美来到长清区石麟小学担任剪纸教师,为三年级以上的18个班级上剪纸课,培养剪纸能手200多人。2006年,王兰美来到平安小学,辅导师生近200余人,并帮助平安小学编写了剪纸教材(校本)。2005年,王兰美来到长清区老年大学,为60余名老年人传授剪纸技艺。2007年,王兰美被山东省老年大学聘为剪纸研究班教师,几年下来,培养了200多名老年剪纸能手。

结语

作为一种民俗角色,剪纸艺人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下剪纸艺人的民俗角色正悄然发生着转变。在村落共同体内部,剪纸艺人能够发挥作用的场域越来越少,其扮演的民俗角色越来越单一。在超村落的社会层面,剪纸艺人扮演的民俗角色则呈现出不断叠加的多元共存状态。为了建构自己的新身份,适应新角色,剪纸艺人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创作题材上,他们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国家大政方针,进行主题化、政治化的革新;创作风格和画面布局上,他们积极向文人书画学习,努力实现作品的雅化;价值实现面向上,他们积极走出乡村,用参赛、评奖、参加展览、义卖等方式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生命意义;传承方式上,他们突破保守封闭的家族式和师徒制传承方式,积极走向学校和社区,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传承剪纸技艺。

当前,许多学者对剪纸艺术和剪纸艺人的生存问题忧心忡忡。笔者认为,这种担忧虽不无道理,但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剪纸艺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被裹挟着前进,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和调适策略。因此,对于剪纸艺人和剪纸艺术的生存问题,笔者持乐观态度。

注释:

①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年,第106页。

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③ 杭间、曹小欧:《“移风易俗”后的中国民间艺术之路》,《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

④ 刘锡诚:《文化产业是“活态”保护的一种模式—以蔚县高佃亮剪纸为例》,《美术观察》,2006年第6期。

⑤ 王雪:《制度化背景中的剪纸传承与生活实践—以山东高密河南村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⑥ 邓碧波、范圣玺、王红莉:《论设计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艺术工作》,2016年第6期。

⑦ 讲述者:王兰美;采访人:毛晓帅;访谈时间:2020年7月14日;访谈地点:平安中学。

⑧ 殷波:《从山东抽纱看近现代中西传统工艺的交流发展》,《艺术设计研究》,2020年第3期,第70页。

猜你喜欢
村落艺人民俗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漫画民俗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