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
当我读完毛桂余先生的新著《中国民间对联故事》后,非常惊讶,也非常感佩,觉得毛先生用通俗易懂、轻松活泼和条理清晰的语言,叙述出了中国古代楹联的博大精深和独到内涵,是一部功德无量的大著。不仅讲述了精彩、有趣的对联故事,还普及了对联知识,了解了对联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
毛桂余先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江苏华特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一级资质、上市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研究院副院长,他不仅是企业家,还是美学家和作家,兼任连云港市美术协会副会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多年来,他利用出差的机会,对散落在中国民间的对联故事进行全方位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创作,终于给我们奉献出了这一部沉甸甸的厚重之作。该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年11月出版,封面设计精良,内容编排疏密有致,极具美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中国计量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惊涛教授为《中国民间对联故事》撰写了序言。李教授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该书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贡献,分几个方面阐述了其影响、审美和意义,并称毛桂余先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义举”。高雅、大气的封面所选用的,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陶明君先生的《园林写生百图》中的一幅代表作。选择此画作为封面的主体配图也是设计者的别有用心,该画不仅体现了中国画的精髓,有小桥、假山、流水、亭廊阁榭,关键是,隐藏在翠屏一样的假山和绿树乔木后边的古建筑上,镶有两副对联,和全书的题旨交相辉映。
众所周知,在中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对联都会和我们不期而遇——在不同的名山大川,在典雅的园林里,在名人故居,在亭台楼榭,在进山的山门,就连宾馆的门厅或大堂里也有撰写得当、文采飞扬的对联。这些对联,都能反映出旅游景点、名人故居等风景名胜的特点和情怀,既丰富了内容,增添了风采,也给人们留下深刻且难忘的印象。但是,对联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了解其背景和引申之意的,如何让普通人了解和对联相关的知识及故事呢?这就衍伸出一种特殊的文体,“联话”。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文人积极创作,留下了许多名联,更有许多文人还撰写了多种与对联有关的小品和随笔,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文学家和学者的杂著里都有联话,有的还专门刻有专著,较有影响的就有赤心子的《奇联摭萃》、冯梦龙的《金声巧联》、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林庆铨的《楹联述录》、李承衔的《自怡轩楹联剩话》、朱应镐的《楹联新话》、林宗泽的《平冶楼联话》、梁恭辰的《楹联四话》等等,特别是梁章钜,可以说贡献最大,不仅编撰了12 卷本的《楹联丛话》,还有续话、三话、剩话、丛话补遗等多种专门著作,可谓是洋洋大观。北京大学名教授、海州大乡贤白化文先生,曾经点校过梁章钜的《楹联丛话》(附《楹联新话》)在中华书局出版,他本人也创作了一本《闲话写对联》,书中也收入了部分联话作品,对当代楹联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连云港文化名家彭云先生,也喜欢撰写楹联,还写过一篇名曰《绝对》的联话,文中提到的一副对联,只有上联,因无人凑成下联而成为绝对——上联曰:“来郝鹏,去郝鹏,多此一举”,其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苏淮特别行政区主任叫郝鹏,统管小陇海线一带(即连云港至徐州),后来又成立伪淮海省,省长叫郝鹏举。这两个一前一后在海州一带欺压百姓的汉奸,姓名相似度极高,后者只多一“举”。因为这个对子寓意深长,一时成为谈资。
毛桂余先生创作的《中国民间对联故事》,虽然更注重的是“故事”,但是多数篇幅也具有联话的属性,不仅可以当成联话来读,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进行解析,具有教化、智慧、文学、民俗等多重意义,正如毛桂余先生在后记中所说:这些对联故事,“往往在极短的篇幅里,蕴含着很强的审美功能,引起内心强烈的冲击,可以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感,提高人的认识;也可以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展示历史生活画面,探究人生哲理。”此外,从这些对联故事中,还能梳理出对联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发展历程,可当成“中国民间对联史”来阅读,其贡献不可谓大矣。
毛桂余先生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搜集资料、采访创作,在该书的编排上,也采取了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分类,根据全书的内容和特点,分为“古代名人联”、“贤人流传联”、“民间流传联”、“风景名胜联”、“茶余饭后联”、“联外拾趣”六个部分。
倾读是书,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敏锐和细心,仿佛跟着作者走进了楹联的大千世界里,感受到楹联文化的深邃和奇妙。“古代名人联”和“贤人流传联”所选的古人,许多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孔子、朱元璋、李清照、苏东坡、黄山谷、汤显祖、郑板桥、陶澍、魏源、纪晓岚、左宗棠等等,能历出长长的一串,他们撰写的对联,与他们相关的对联故事,都能见情见义,体现不同的情怀和智慧,并能生发出多重的意趣和感慨。有的名人(贤人),还和海州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陶澍和魏源,书中就收录了多篇关于他们的故事,如《陶澍童年顺口联》《陶澍祖孙出妙联》《魏源胸怀装乾坤》等。陶澍作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曾多次来海州视察,写了不少关于海州的诗篇,比如《晓发沭阳入海州》《乙未四月二十日重登云台山》《题海州宿城仙人屋》《海州留云岭》《题海州鳌山诗》等,也乐于为当地名胜作对,《中国民间对联故事》里就收入陶澍为三元宫作的一联:“海甸涌名山,烟复云回,位业真灵参五岳;洞天开福地,阳舒阴霎,馨香瑞应启三元。”陶澍在海州留下的名联还有不少,在东磊的玉兰山房,就留有一联,曰:“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人如鹤竹间来。”在云台山关帝庙作有一联:“义气干宵,近指白云开觉路;威声走海,遥凭赤手挽洪流。”九龙将军庙作有一联:“倚树论功名,爽籁流声清涧壑;在田占利用,甘膏洒润普桑麻。”九龙桥茶庵作有一联:“云水漫匆匆,半日闲谈僧院竹;海山还历历,一庵同吃赵州茶。”水帘洞作有一联:“百丈水帘,自古无人能手卷;一轮月镜,迄今何匠敢行磨。”同样的道理,作为陶澍幕僚和重要随从人员的魏源,对海州的文事也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如著名的云台山玉女峰《海曙楼铭》,就是由魏源替陶澍代笔的。在《中国民间对联故事》一书中,虽没有陶澍和魏源关于海州的对联故事,但从已经收录的几则中,能看出幼年陶澍和魏源过人的才华和智慧,对于他们能在海州留下这么多诗文楹联就能生发出切实的联想了。在读“民间流传联”、“茶余饭后联”和“联外拾趣”时,我有时会忍俊不禁,为民间的智慧人士的聪明、幽默而叫绝,有时对反映的人生况味和生存行状又会陷入深深的沉思,所收的几十则故事,可以说情趣、哲理交相辉映,篇篇精彩,彰显了其民间立场和乡土情怀。在“风景名胜”一辑中,作者所选的对联故事同样耐人寻味,或对得精巧,让人拍案叫绝;或讲述了对联中的美感和意味,与风景名胜切合得天依无缝,让人在体会对联的文学性的同时,又能了解其中的掌故和轶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民间对联故事》,是我读到的同类作品中,文学性和趣味性结合得非常成功的一部,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读完全书,对散落在中国民间的对联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国楹联这一特殊的文体,对其起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有了大致的认识,显示了毛桂余先生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学养和知识,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