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策 游舒颖 王苹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其独特的优势也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带来便利。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下,高校校园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无法紧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同时传统媒体的吸引力和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逐渐被削弱。为此,高校应明确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将校园文化建设置于新媒体环境下,摆正建设校园文化的位置,从宏观层面整合新旧媒体,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建设校园环境。高校还应从大学生层面出发,提升学生新媒介素养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并积极培养校园舆论领袖,重塑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园文化;媒介素养;舆论领袖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运用都不断扩大并增强。在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新的风格和时代性内容,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意志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高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的载体及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发源地,肩负着我国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艰巨任务,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历史使命。高校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并且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媒介。在文化育人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对现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独具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新机遇,但新媒体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一系列挑战,如新媒体的发展带来的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冲击,新媒体削弱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等,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成为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校园文化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机遇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新媒体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其交互性和动态性还为校园文化带来开放、多元和健康的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抓住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不断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
1、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
新媒体是在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在信息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使新媒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载体。在传统媒体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在形式上较为单一,基本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使校园文化过于呆板,无法吸引学生关注。进入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借助数字化技术,将巨量知识与信息挖掘、汇聚并进行传播,巨量知识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校园文化可以使用丰富的素材,通过有声文字、动态图片及视频等传播新形式,这些图文并茂的新形式使校园文化的内容更具吸引力,也为校园文化发挥育人作用提供便利。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应适当利用新媒体建设校园文化,并及时与师生分享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信息,在推广校园文化时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扩大辐射力。
同时,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包括校报、校园广播及有线电视等,这些传播方式对空间和时间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且更新速度缓慢。而现今新媒体改变了这种局面,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时空的限制,更加便利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新媒体使师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师生之间还可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平台进行实时沟通,实现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丰富性。高校可以开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官博及公众号,及时接收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及时发现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进一步改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2、新媒体的交互性带来校园文化的开放和多元
在新媒体的语境中,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是相对的,[1]这就使信息、文化的传播模式发生转变,传播的受众也成为了信息、文化的参与者、评论者及创造者,这就体现出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交互性消除了传统传播领域的界限,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表达个人观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明显提高了互动性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的交互性使校园文化更加开放、更加多元。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性,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借助新媒体便捷的信息沟通,大学生对校外社会中的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显著提高,高校校园正逐步与社会生活走向融合。新媒体的交互性及便捷的信息传播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度,大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社会信息,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也具备了更广阔的眼界。同时也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富有生机和动力,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拓展。其次,新媒体的交互性和校园文化的开放性还带来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都受到新媒体文化的重大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由新媒体带来的多元信息无处不在,大学里形式多样的文化,如社团文化、宿舍文化及各班级、各专业的特色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多元体现,也是整个社會文化繁荣发展的缩影。
3、新媒体的动态性带来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新媒体的动态性一方面是指新媒体信息是实时的、新颖的,处于实时更新状态,与传统媒体的静态、陈旧是相对的。实时更新的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也更符合现在大学生接收知识、接收信息的速度要求,新媒体的动态发展可以为建设校园文化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让校园文化建设者从中选取健康的、有利于校园文化发展的信息,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指新媒体传播信息时出现的“流媒体”现象,新媒体通过“资源共享”、“媒体联动”等方式迅速传送于两个终端之间,连接手机、计算机网络,形成独特的“流媒体”现象。[2]借助新媒体的动态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各种所需信息,对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现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博、知乎、豆瓣及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对热点新闻针砭时弊,表达惩恶扬善的观点及对社会公德的讨论。大学生们对热点事件的讨论也借助新媒体形式得以快速传播。新媒体的发展也可让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中找到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观的思想,由此在讨论中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现实困境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一系列困境,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校园内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无法紧跟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体的吸引力和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也被逐步减弱。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其面临的主要任务。
1、校园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多元文化的发展、多样价值观的显现都会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度依赖新媒体技术,导致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便是高校主流价值观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信息的关注度极高,但其自身还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期,对社会事件还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想法过于绝对,且容易被煽动情绪,如果缺乏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新闻将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在新媒体环境下,开放的信息技术为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社会上的多元文化进入高校提供了便利,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违反国家统一的反动信息等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构建健康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以所谓“普世价值”干预他国的文化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开始进入高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
2、大学生缺失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高校校园文化息息相关,大学生媒介素养指的是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媒体中信息时表现出来的选择信息、质疑信息和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以及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在于怎样处理自身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就是其缺失媒介素养的主要表现,[3]如现在较为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对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的依赖,在完成作业和学业论文时习惯从新媒体中找答案,导致学生逐步失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甚至导致学生无法静心专攻学术,在校园内出现学风浮躁的现象。同时,缺失媒介素养还会导致学生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刷抖音、刷微博已成为一种潮流,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网络娱乐上,导致其学习、研究的时间越来越少。
此外,现在各种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其中巨量的信息传播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大学生对其中的有害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学生的思想可能会受到严重侵袭,甚至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从而冲击当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会使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在校园中形成娱乐化、浮躁化的风气,不利于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校园文化。
3、传统媒体的吸引力降低
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二者根本区别在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不同,新媒体是当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当前,新媒体借助其独特优势在高校校园中迅速传播,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传统媒体失去吸引力。一方面,传统媒体失去原本受众,由于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独特优势,现在师生大都习惯使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对之前校园广播、校报及有线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失去兴趣。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传递信息难以实时更新,大多形式的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都是经过人为搜集、整理并传播的,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满足现在高校师生对新闻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从而导致传统媒体失去吸引力。由此,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失去原有吸引力,在建设校园文化中无法发挥其独特作用。
4、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逐步削弱
高校校园文化发挥引导作用,体现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全方面的影响和渗透,体现在大学生对校园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维系,依赖于大学校园内意见领袖的权威。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课程,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在新媒体发展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逐步被削弱。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和层级的消解削弱了校园意见领袖的权威,简单的榜样塑造和说教已难以对大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4]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创新了大学生知识获取方式,其学习方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学生学习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导,传统校园文化也无法发挥其引导大学生发展方向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中还充斥着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长期接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会侵蚀其心灵,使其陷入迷惘甚至随波逐流,养成不符和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价值追求。综上,新媒体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在其冲击下不断遭到削弱。
三、新媒體时代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出路
为应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高校应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建设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并不断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使其共同发力,推动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应塑造校园舆论领袖,使校园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也能保持其引导作用。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最终价值归宿,规定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价值准则,也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正确价值标准。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影响,为此,高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高校育人目标十分契合,其中包含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深刻反映着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文化传承和人生理想。[5]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引领着校园文化的建设。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越来越进入高校,并对大学生思想文化观产生重大影响,高校校园内充斥着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交锋,这就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引导作用。高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吸收世界有益文化的基础上,响应时代要求,以高尚的价值追求引领校园文化,发挥核心价值观“主心骨”的作用,带领校园主流文化应对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保持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而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校园文化,旗帜鲜明地展现校园文化的价值立场,重塑高校精神。
2、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建设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校园文化
当前,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部分大学生缺失媒介素养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严重影响。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校园文化,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新媒介素养。使其对新媒体有正确的认识,并能正确辨别新媒体信息,学会利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进行自我充实,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带来有利作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举办媒介素养知识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开启之时就对新媒体有正确的认识,为顺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穿插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在校园内播放媒介素养教育宣传片,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正确媒介素养的养成。最后,高校可以组织网络文明公约、倡议书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学生传递媒介素养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从而构建高校良好网络文明。通过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在高校内养成正确、文明使用新媒体的风尚,推动与新媒体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3、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资源,共同发力建设校园文化
新媒体环境下建设校园文化,应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让新旧媒体共同发力。由于传统媒体在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公信力,其传播的信息内容详实,传播过程也有据可循,[6]所以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不应舍弃传统媒体,应将其与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共同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有机结合不同媒体的特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首先,新媒体来源于传统媒体,只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整合,新媒体才能不断自我更新,形成更多样的新媒体载体,从而被师生广泛使用,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要使校园内传统媒体形式如校报、宣传栏及校园广播等与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形式融合渗透,使新旧媒体共同发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校园文化可以结合已有的文化建设成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新媒体线上建设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品牌。[7]在新媒体环境下,建设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必须充分整合新旧媒体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校园文化才能发挥其育人作用,高校方可培育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坚实后备军。
4、打造新媒体校园舆论领袖,重塑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使其引导作用逐步遭到削弱,为应对这一现状,重塑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高校应重视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舆论领袖的塑造。校园舆论领袖能使校园文化的关系网络最大限度的联系在一起,也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活力源泉。在高校内,塑造校园新媒体舆论领袖可以为师生交流提供平等对话平台,也促使师生双向交流成为可能,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舆论领袖向教师传递,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并增强指导针对性,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在高校内,师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和校园舆论领袖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师生中发现智慧,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力,重新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打造校园新媒体舆论领袖,首先要扶持原有校园领袖,在新旧媒体优势互补中发挥有组织能力的学生骨干或有公共影响力的教师的领袖作用,因为他们在校园中已有一定威信,其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积极信息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8]为此,高校应为其提供便利条件,规范校园内新媒体平台运营,鼓励其建言献策,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热点讨论,引导其成为新媒体环境中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力量。其次,高校还应打造校园主流舆论领袖,可以通过创新校园文化,培样一批优秀的舆论领袖。高校在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争取主导权,在实际操作中结合个案与整体,挖掘新媒体传播亮点,吸引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提高其参与度。最后,还应注意完善校园舆论领袖的公众形象,通过对网名与绰号、昵称、表情等元素进行加工,使其蕴含自己独特个性,使用符号积累并持续表达,形成稳定的公众形象,进而发挥舆论领袖作用,影响大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由此,通过打造新媒体校园舆论领袖,发挥其影响,重塑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曙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省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6)
[2]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3(1)
[3]郑军.论新媒体条件下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
[4]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侯典举,陈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着力点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
[6]魏明云.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传媒,2017(14)
[7]曹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定位、存在误区及建设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
[8]黎春虹,陆艳.新媒体背景下校园舆论领袖的塑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
邮寄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区卧龙山阳光学院(郭策收)
电话:15080459752
邮编:350015
邮箱:gc93028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