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达的幽深隧道中,不断与思维的光芒邂逅(评论)

2020-11-11 03:18丁蕾
小说林 2020年6期
关键词:意味共情写作者

丁蕾

正如散文题目《万千复数》给人的印象一样,在闫文盛的文字中,对外物和自身的体认在不同的境遇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深情打量。闫文盛的表达并不满足于浅白的平铺直叙,他的观察敏锐而又深刻,而每一次写作,就像是一次决绝的探索,他要把思考的触角一直延伸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角落,希冀着从中能够挖掘出些最本真的情思。而这些探索,又使文本具有了丰富的可解读的空间,读者阅读的时刻,也不断跟随闫文盛的表达进行探索与反思。

尝试一种“高度的想象” ,探求散文表达的“加法”。在闫文盛的写作中,想象的笔触不断铺展,奇崛的形象也接连不断地出现,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高度的想象”,即作者“从视觉方面想象他的演员所见到的一切和他所认为他所见到的一切、他所梦见的一切、他所记得的一切、在他面前呈现的一切,或者他所听到的一切。正如他必须想象他用以促进这一视觉诱发过程而使用的比喻的视觉内容一样”。这种想象高度凝练而又显得自由无羁。

正如卡尔维诺在《文学千年备忘录》中评述但丁《神曲》章节里《炼狱》中诗句时所谈到的,“想象是一个有雨飘落的地方”。在写作中,“形象是从天上如雨般降下,亦即是上帝把它们送到他面前的”,语言的准确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在对一种事物或者情绪展开描述时,闫文盛不断地用这种“高度的想象”进行着表达的“加法”。这种“加法”并不是简单地堆加词语,也不是一味地写作晦涩的句子,而是将要描述的事物或者情绪付诸于不同的形象或是情境之中来呈现,并在描述中不断地加以议论,使得思维的深度不断延展,如同一束光,在暗夜中不断蜿蜒游走,不断与豁然开朗的时刻相逢。譬如《风云》中,对写作中的“共情体验”进行的情境化描述。写作者和被写者之间的关系源自共情,但作者并未直接展开对“共情”的描述,而是以一个横剖式的想象情景展开,“写作者看到被写者在击鼓,而且能够对它发出的压迫心脏的力度感同身受”,行文至此,情境戛然而止,尚有余味,但作者意犹未尽,继续展开对“共情”的议论,“写作者只有拥有了被写者作用于写作一事上的明晰的鼓舞,写作的意义才得以彰显”。作者的思路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前行到对山水的体认上,写作表达的有时苍白,对其中他物的介入和思考,更像是一种自我贯穿式的追问,作者仿佛面对的是眼前所思的无限延伸,探索的脚步借助笔力不断铺展开来。在对“他物”的思考中,这种表达的“加法”仍在继续,“他物也是杂质”,这些“他物”被从不同的想象情境展开:“测绘师心中突兀涌动的风云”“上帝的手足”“脸朝天空的人扬颈所感受到的天晕地旋感”“梦境里的赤松子”。这样的表达在《万千复数》中还有很多,《聚美的山峰》中,以“卧牛的场地”“风雨剥蚀的天空”“披头士的舞”“钱币”“黑土包”对山峰的样态进行描述,而这些描述并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模样,那些从山峰旁走过的孩子,又对山峰有了新的观照。又如《所有人的太阳》中,“山谷里的风吹上了它已被固定下来无法伸展的额头”。每一次表达的“加法”,都是对所描述的事物或是情绪的一种新的体认和探索,也使表达更具有“诗化”的意味。

词与物的新奇搭配催生的奇特化意味。《万千复数》中的词与物的搭配常在读者的意料之外。比较典型的如《沉睡之人》一节中,对“白色”的描述,打破了刻板印象中的种种特点,赋予其“火焰”“蜜蜂”“衣领”等物的具体观感,这些搭配使得文字的表达更有新奇效果,“一切都是未完成的因此夜雨”,在情感与“夜雨”的交会中,思绪由物到情再转回物,对内心的探求是坚决的,但这种探求没有固定的答案,它们更像是一些喃喃自语,诉说着夜雨和朝露,也诉说着内心中的无限思绪。言说的尽头令人觉得仍是迷离,像是一些无限延伸的思索,它们高度凝练又充满了跳跃的火花。这种不断延展解释的形式,“每一个补充都长久地保持悬置和破碎。这一连串断裂的爆炸性的解释,形成了一段谜一般的、既清澈又晦暗的文本,被这些编定了的敞开转变成一种无法攻克的堡垒” 。阅读者抓着作者的只言片语苦苦探求之时,作者的表达却已然做了更为剧烈的跳跃,阅读者能够抓住的是文字之中的一种内涵,写作者却已经提供了无限的纵深和可能。词与物的搭配在意料之外,而语法上的搭配更令读者在阅读中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后再继续阅读,而这些搭配产生的新奇效果和“断裂”意味,或许是写作者的欣喜时刻;对读者而言,却有着别样的阅读滋味。这种的表达在文章中俯拾即是,《那些虚幻的碎影子并不坚实》中,对“时间”的描述别有意味,“时间被限定在那种清奇生死里并不回头,你垂目四顾,时间多么宁静而小啊,它照射着但并不回应。隔过山去,又是一番人流涌动的街景”;《笔记》中写道“我注意到,在一些笔记中总有磅礴的破碎深藏”;又如《终始》中的“时间并不是连续的,它由许多充满了毛刺和荆棘的裂缝构成”,抽象的概念被以具体的物象呈现,而这些物象也具有相对尖锐,带有触感的振动或是刺痛。在这些词与物的搭配中,常识与新奇的表达互相碰撞,催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和斑驳感。

流动画面建构的冷调“寓言”。在《万千复数》中,想象的画面不断出现,这些画面给人以迅疾的印象,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动感的,语言不断推进,画面中的物也不断流动。在《那射出去的光如何收回来?》中,闫文盛写道,“光芒是四角的怪兽,它到处都有,向四面八方,绽放那种涌动的花环”;《脱颖而出的故事》中,“贯通宵夜的河也会唱歌,它们‘呜啊呜啊彻夜作响,你不要惊悚,这是它们的赞颂,只有神童才会记得和写下”;《如果我不从事思考》中,“我拖着一把斧柄独行森林,你要知道,古生物贯穿其间,它们总是发出啸叫和嘶鸣”。流动的画面在《万千复数》中还有很多,这些画面中,视觉或是听觉都被推向一种极致,这种流动感也使得前一段的文字意味还在延伸,后一段的文字却已经不可遏制地展开了,前后的贯通并不在文字本身的含义上。前一画面的余味一直萦绕,新的流动画面又不断出现。画面中,多呈现冷调的色彩,“昏黄”“灰色”“萎黄”“灰黄”“黑色”“白茫茫”,而画面中的物象,如“磷火”“白鹤”“云鹤”“落日”“斜阳”“荒草”等等,也時常给人以奇崛或是清寂之感,在流动的画面中,即使暖色出现,也更像是一种冷调的极致,譬如在《未来的石柱》中那幅令人觉得惊异的画面“只要你独身经过那里,树叶就会像酒鬼一样垂落。它们欢乐地变得金黄,突出。它们欢乐地种下扁豆。它们战栗着,看着急行军的队伍如蜿蜒的巨龙飞过去了。你静静地坐在当夜。有时一扭头,就看到了村外荒旷之地的磷火”。尽管其中重复地出现“欢乐”,出现明亮的“金黄”,但这些在流动的画面中却带着难以释怀的伤感,这些画面更像是一些难解的寓言,在被解读的过程中又呈现出不同的思考维度。这些冷调的“寓言”在情感上是明晰的,大多带有一些牵连不断的忧伤意味,但除却忧伤,也更有一种旷然释怀的情绪在其中。“水瘦山长,你像一个提灯行路而遥望相间的农夫……那里山花静悄悄地绽开,你头顶的月色和白茫茫的雪,都在静悄悄地绽开”,颇带有中国古典意味的画面中,除了那些无可奈何,更多的是面对苍凉时心境中的洒脱与淡然。

跳跃式的表达和纵深的思考脉络。作者用文字构建高山和峡谷,读者阅读的过程,像是不断地翻越层峦叠嶂,语句间的“断裂”处蕴藏着纵深的思考脉络。在《风云》中,作者对写作最令人迷恋的部分展开探求时,语句间呈现出跳跃的节奏。作者的笔触游走,在流沙的消逝以及原野的铺展之间,勾勒“写作之根”的轮廓,浅浅的白描间,引导阅读者跟随其表达的节奏,不断地在脑海中形成流动的画面。而阅读至此,读者不得不停下来,联系自己的体认去解读这些画面“寓言”的意味。思维的光芒和阅读的收获,很难在初读时刻就随手摘取,它们隐藏在表达的繁密枝叶背后,是需要深挖内心才能拥有的所得。又如《万千复数》小节中,从一点露珠出发,到宇宙草木的辽阔,再到写作者头顶的万千星云和迅疾呓语,到原始的生殖、世事的重复,流动的画面密集地出现,每一处画面和议论带来的都是一种纵深的思考,省略了其中的过渡以后,阅读者不断地攀登又不断坠入深谷。结尾处作者将这些流动的画面与思绪聚焦为一点,“在我们视线的一个逼仄空白处”是“勾绘前生”的隆鼻的祖母,世间万千,时间漫长,境遇波动与重复,表达过程中,一个个流动的画面寓言和结尾的逼仄空白处画面形成了强劲的张力。但解读过后,万千的重复,时空的遼阔,奔腾的动感轰然静止,在画面的余味中,使人顿觉释怀与安定。阅读的过程也是跟随作者不断探索的过程。这种探索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文字共情的基础上,而这种共情,是有难度的写作,也是有难度的阅读。

作者正如同《风云》中的那些写作者,有着赤诚的心,苦苦地求索。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体悟到那些写作者的情绪。文字不再简单地只是呈现它最浅表的意义,而是期待着遇见“理想的读者” ,从而在阅读中和作者一起体认那些文字背后的涵义;即使现实中的读者并不能完全符合“理想的读者”的标准,但这也让文本具有了更丰富的可解读的空间。闫文盛的写作赋予了文字以更丰富的内涵,那些流动的冷调“寓言”、新奇的词与物搭配、“高度的想象”和跳跃的思考纵深,都使得文本本身成为一种表达的探索,如同一条幽深的隧道,行走其中的作者和读者,都会在前行的路上,不断邂逅来自思维的光芒。

作者简介:丁蕾,笔名星秀,1992年出生于山东淄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创作与批评。小说、散文、评论作品见于《山东文学》《广州文艺》《福建文学》《散文》《百家评论》等刊物,有短篇小说被翻译发表至国外。现居北京。

猜你喜欢
意味共情写作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印章的意味
白马
美的意味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论写作(创作谈)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