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读书引导作用

2020-11-10 11:21张利洁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文化自信引导

张利洁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然而电视人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发展因此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因此相继出现了多种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对我们长期的读书学习起到了作用。本文以《朗读者》为例,谈一谈文化类节目的读书引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自信;电视节目;读书;引导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75-02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热潮,使得电视节目也开始在“文化”这个方向做文章。纵观电视文化节目发展历程,在2013年5月,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内首档大型网台联动的文化综艺季播节目《汉字英雄》问世;紧接着2013年8月,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与观众见面;在这之后,央视接连推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从以上列举的这些电视文化节目发展的脉络来看,电视文化类节目播出后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种社会效益并不是一时兴起,也并非随波逐流。

一、“朗读亭”的朗读潮

(一)朗读亭的出现

在节目开始前的花絮短片中,董卿说到:“《朗读者》在最初酝酿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未来谁会成为我们的朗读者。我走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去寻找,因为那里是语言艺术的殿堂,戏剧的表达让人血脉偾张。我走进了城市中普通的人群去寻找,因为那里有着更多想要倾诉的心灵。”于是就这样引出了朗读亭,引出了许多普普通通的朗读者。朗读亭搭建起了品牌、媒体、受众与党中央、国务院所大力提倡的全民阅读活动的完美纽带,将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而后全国各大学校也纷纷在世界读书日开展朗读活动,以此激发广大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伴随《朗读者》在荧屏的热播,朗读亭作为《朗读者》的线下延伸,从广州、北京、杭州等陆续来到昆明、西安、上海、青岛等全国多个城市。朗读亭里有想要将一段文字想要送给跟自己一起奋斗的同学、有想要送给自己的老父母、送给我的自己的亲人包括奶奶、送给喜欢的姑娘、献给爱的人、送给我的第二个宝宝等。朗读亭受到大众的喜爱,据报道,在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高峰排队时长达9个小时。

这样的社会反响正是电视文化节目带来的余热,通过电视节目的播出,人们感受到了朗读的美,人们渐渐接受这种更文艺的表达方式,恰恰是这样的表达,使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使我们爱上阅读,通过书中的文字,找到与我们之间的共鸣。

(二)朗读亭的特点

朗读亭是一个亭子,外观古朴别致,比普通电话亭略大一些,高3米、占地约2.5平方米,上面写着大大的“朗读亭”字样,24小时开放。内部有两个GO PRO摄像机以及一套完整的录音设备。朗读者只管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自己准备的内容,亭子外面的制作人员可以遥控“雾化”设备,将亭子玻璃调整成毛玻璃状态,保障朗读者在亭内不受干扰地释放情绪、忘我朗读。

朗读亭是有限的,朗读的人也是有限的,但这种能量的传播是无限的。其在拉动我们回归纸质阅读,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忘阅读,不忘拿起书来看。或许有些朗读者进入朗读亭之前,还会脑补自己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会紧张、会害羞的场景,但进入之后,朗读时的情感爆发却超乎自己想象。进入朗读亭是引导人们阅读的开始,离开朗读亭而养成的阅读习惯才是朗读者真正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朗读亭转移了,不变的是人们的阅读热情,改变的是人们更加热爱看书学习,更加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朗读者》制作人兼总导演董卿表示:“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手段。”。通过这样的朗读方式,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通过同一种方式表达情感,朗读文字。

二、“微平台”的影响力

(一)微信公众平台

在微信上,以“CCTV朗读者”命名的微信公众号,在朗读者开播前(2016年12月31日),发出了第一篇有关《朗读者》前期策划会的公众信息,阅读量近7 000。截止到2017年5月25号,CCTV朗读者公众平台共发布143条信息,点击阅读量持续剧增。该公众号发出的内容包括节目播放前的录制、主持人与节目相关的趣闻、节目播出的视频、开场白的文字介绍等,而单个阅读量最多的接近70 000。这仅仅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一个账号带来的关注,而这一个官方微信平台就像是一个点,正在以“连点成线、由线带面”的形式拉动着每一个领域的人来共同阅读[1]。

因朗读者引发强烈的朗读热潮,在微信上传播上还有另一种表现方式,那就是相关功能运用的兴起。我们在微信上会经常看到“每天10分钟,跟着央视主播学朗读”。虽然这些公众平台朗读的方式、形式、内容、运营者有所不同,但都是乘着《朗读者》的东风而来,这也是《朗读者》带来的余震。

据腾讯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8.06亿,同比增长34%,由此看来微信的传播力量也是不容忽视。当前朗读亭已经在很多城市留下足迹,每到一处都引发强烈反响。微信除了通过平台发送消息進行宣传之外,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接收者,也是一个传播者。人们利用朋友圈转发传播,这样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就像浙江大学微信号发布的关于朗读亭的文章,经过同学们的转发,也瞬间突破100 000+的阅读量,可见通过微信传播的方式,朗读亭带来的朗读热情也持续不退。

(二)微博

微博是相对更开放的平台,在微博上的互动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并且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CCTV朗读者的官方微博上粉丝量达47万,#CCTV朗读者#话题讨论阅读量达14.2亿,讨论者335.3万,粉丝3.1万。在大家的互动内容中,涉及的话题讨论内容有关于嘉宾的、有关于主持人的,更多的是阅读作品的受关注度。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中,大家畅所欲言,表达阅读带给自身的体会和成长。

自从作为嘉宾参加完第一期《朗读者》后,“世界小姐”张梓琳的微博里,有太多的粉丝留言。张梓琳日前在接受媒体微信群访时说:“已经有不少粉丝留言称,受到节目影响已经开始买书了,这对于栏目组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一个节目可以让大家重拾朗读的习惯,重新回到对纸质书的喜爱,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

三、《朗读者》相关书目销量倍增

(一)节目中主持人语言中的书籍

节目的卷首语董卿说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朗读属于每一个人”。董卿在节目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主持人都无法相比的。《朗读者》需要的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从每期节目的主题定位、每期节目开场白、每期节目与嘉宾的交谈等,都充分考验着主持人的文学功底。在这里,董卿不仅是主持人、不仅是制片人。董卿做到了,从董卿的语言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本著作,这些著作或许我们曾经拿来读过,但经过主持人的再次提起,经过主持人将多本著作之间的相同点巧妙地串联,碰撞之间,这些文字又释放出更大的魅力,也引起了我们再次的关注。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朗读者》,董卿充分展示了这句话的含义。朗读者第一季已经播完,共有12期,每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分别是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然而每一个主题词背后,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体悟。

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那么,《朗读者》遇见了你们,又会怎样呢?董卿在第一期的开场语说到“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在这仅一分多钟的开场白中,200多字的表达,就涉及了”《诗经》《红楼梦》《罗马假日》等四本著作,这样精彩的表达方式,使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以这种方式将其集结在一起,并统一命名为“遇见”,观众心里万分震撼,倍感精彩之至。在线视频观看中,受众频频发弹幕,要把这些书重读,再次感受其中的美。这就是读书的引导作用[2]。

(二)节目中嘉宾读书引发的共鸣

在节目开始之前,首先映入观众视野的是在一个阁楼上的书房,珍藏着许多的名著。这时从桌子上飘过一张纸,上面写着:朗读者。这样开篇的引入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朗读者》这个节目,就要带大家去读书,读哪些书呢?随后我们就看到了这些书的封面《红楼梦》《简爱》《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高粱》《子夜》《四世同堂》《论语》《唐诗三百首》。这些名著有中国的,有国外的,其中来自不同的作家,不同的国家,但是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值得被一代代人拿来细细品读的作品。他们中,有些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成为传世经典,而这些已经从纸上的无声化形象化作鲜活的形象[3]。

《朗读者》在12期节目中,共有近百位朗读者,嘉宾中年龄最小的是17岁的王源,年龄最长的是96岁的许渊冲。他们中有演员、导演、作家、翻译家、世界选美小姐、主持人、无国界医生、运动员等,因此可以说《朗读者》囊括了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的的节目受众,受关注范围极广。

(三)《朗读者》推荐书目销量增长

《朗读者》带给我们的阅读引导作用还体现在相关书籍销量的增长。像张梓琳、许渊冲等朗读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嘉宾朗读过的一本本书也上了各大售书网站的热搜。《朗读者》利用人、故事、书的巧妙结合,使我们通过嘉宾讲的真实故事,了解他们成长历程、成长心态。將一本本著作注入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更加认可这种解读方式,于是将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文字纳入囊中,来细细品读,以此就构成了阅读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束凌燕,耿磊.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读《理解媒介》[J]. 新闻世界,2010(1):124-125.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文化自信引导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