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悦 张熠
2012年开始,陈晓卿因为执导《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而广为人知,加入腾讯视频后,他的镜头继续对准美食,但与此前不同的是,《风味人间》的视野面向整个世界。开播后,这部纪录片在豆瓣上获得了9.4分的高分评价。陈晓卿满意节目的好口碑,但他并不喜欢针对美食的评分体系。他说:“所谓的高端餐饮,都是虚幻的心理暗示,让人觉得我得努力呀,挣钱呀,这样才能吃上更好的。”
《风味人间》第二季,每集的题材都非常窄,切入点有甜味、有螃蟹、鸡肉、香肠,也有杂碎和酱料。“中国人的食物、烹饪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但又是非常独特的。”李勇说。从小切口起步,将视野放诸全球,用导演组的话来说,既是“找不同”,也是“连连看”,从中国的食物与外国的食物中,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纪录片的宣传海报上,食物被尽可能放大,人则还原到最古朴渺小的形态。头戴斗笠的小人或荷锄或撑篙,置身食物山水间。关于海报,陈晓卿和同事“斗争”很久。只放食物一定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但他还是执意把人的形象放入。他说:“我们做的所有片子都在讲人和食物的关系,通过人和食物的关系,来看这个复杂纷呈的世界。”
从食物里面,可以看到人类生存方式的差异。这也是纪录片的初衷。“这种差异会来自于自然环境,干旱地区、湿润地区,这些地方生存的智慧是不一样的。也会看到这个世界很多元。食物与食物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异曲同工,有时南辕北辙。”制片人张平说。
第四集镜头下一闪而过的鸭脚包,是广州厨师王越印象最深的美食。这一幕就在后厨拍摄。“厨师说,当初是他的师傅会做这道菜,如今师傅都退休14年了。”现在市面上基本见不到鸭脚包,拍摄之前,王越也只在粤菜书籍里见过这道菜。“据书中描述,用厨房下脚料做菜的收入,有一部分会归厨师,所以衍生了很多类似鸭脚包这种经厨师们匠心巧手而成的经典粤菜。”王越说,食物塑造了我们,从起初人们进食只为了饱腹,到衍生出对口味、口感、健康等更多元的需求,食物背后有文化与故事。
美食有根,通常难以复制。南橘北枳,美食本身如此,美食之于人也是如此。
“吃谷物的人和吃肉的人,就不太一样。吃肉的人,尤其是游牧民族,好像都有很强的个性,独立作战的能力非常强,热爱自由。农耕民族更具有组织性,秩序感。不然连水渠都修不成。所以食物在塑造人的思维方式、行动特征。”陈晓卿解释。
《螃蟹横行记》里,同样是拆蟹,美国人粗犷,只要大块的蟹肉,不在意细枝末节;而日本人拆蟹,又是细到极致的另一种处理方式。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食物塑造的,同時人也在塑造食物。
陈晓卿觉得,食物永远和亲情、友情相关。“吃得开心是最重要的。”这是陈晓卿的美食理念,“你看蔡澜先生他们,很少去建立所谓的规矩,没有规矩就是最大的规矩。”
张平也被人数次问过,印象中的美食之“最”是什么?她挑不出来。不过,有一道由土豆做成的角团令她念念不忘。“土豆我们都吃过,但角团会带给你陌生感,它很便宜,早餐三块钱一碗,很家常,是类似于年糕一样的口感。”她说,相较之下,取自蟹膏蟹黄的秃黄油是比角团更高级的食材,但两者并无孰优孰劣,每一种食物,都各有各的美好。
陈晓卿说:“人们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不谋而合与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