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体模因的语言表征研究

2020-11-10 13:26黄跃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政论体模模因

黄跃进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先秦以来,国家变革之时便是政论文章盛行之日。朝廷上下纷纷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以史为鉴,反思历史,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其中,士大夫谈论忠臣评议善恶,以劝戒君王暴政有之;文人墨客评经史论时事,以阐说治国方略有之。可以说,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催生了政论语模因的流行,加之社会运动的需要也为模因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十世纪末,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理论,从生物学研究角度解释社会进化发展和审视人文社会行为活动[1]。模因是社交中假设的文化基因单位,通过人脑或电脑之间的自主模仿和能动复制来传递社会信息[2]。其中,“自主”即独立,不受支配,体现了人的内在认知活动能力;而“能动”指主动施予,而非被动接受,属于人的外在认知行为。不管是“自主”抑或“能动”,其本质在于人对社会信息的识解多样性维度。由于文化必须通过语言媒介才能在社会生态环境中传播,每一种语言的字里行间到处蕴含着文化元素,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模因传播最得力的工具[3]。政论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叙述社会政治观点或抒发治国理政论断,属于舆论领袖或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政论体模因通过权威人物的语录论断容易被大众(宿主①)所认可,并在舆论媒体中得到传播,社会影响力大,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信息。例如:

(1)a.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2]。

b.“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3](民有、民治、民享政府)

c.不到长城非好汉[4]。

d.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5]。

(2)a.兄弟齐心,其利断金[6]。

b.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7]。

例(1)中的a、b和c属领袖语录,d为世界名典,例(2)属于古代警世语。社会名流的权威话语,通过叙述、比喻、排比和双关等修辞手段,使得模因表达形式规范而不固化,内容结构形散而神不散,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变普通为神奇,因此信息丰富多彩而又通俗易懂。长期以来,政论体模因在社会政治舆论中得到广泛流传,能够唤起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富有强大社会感召力。

一、政论体模因的传播维度

随着社会演变,政论语言的权威性话语在多视角和跨时空的认知语义范畴中广泛使用,历经时代考验与证实,被越来越多公众所接受,并得到不断的复制传播,表现出强势模因的信息特征②。在舆论媒体中,政论体模通过平民化与形象化话语拉近受众者的心理距离,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并以时移、视角、方位与背景等认知维度在某种程度上传播不同时代的语用交际意图。

(一)时移

顾名思义,指“时光推移”,古有“时移易世”之说,即“世事随时而变”之意。尽管世间万物沧海桑田,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但却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有推陈出新的说法。从时间维度考察模因传播效果,无论作为古代王朝的谏言劝说,还是当今国家政策评论,政论文体常用借古喻今,时而套写古籍名言,时而引用成语警句,以传播国家政策法规或治国理政纲领。政论体模因通过时移再现典籍名句,重现元语言信息,政论语言通过时移维度“古为今用”,使得旧模因语义的生命周期重新活跃起来,增强信息传播的长寿性,同时也表达了某种意向性语用交际效果。上文例(2)a仿写典籍中的“二人同心”,借用为“兄弟齐心”,模因形式相同,内容相近,以时移元模因信息的基本语义,来表达海峡“两岸一家亲”与“家和万事兴”的家国情怀,拉近了两岸人民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了政论体模因的社会感染力。例(2)b用典故名言表达国家主席对女研究生陈晨攀登珠峰的敬佩之情,也蕴意着对大家的期望与勉励。政论体模因以时移方式通过直接把旧模因引用移植到新时代时事之中,可以让广大群众重拾记忆,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典籍的文化熏陶。

(二)视角

视角是人眼观察事物的角度,这里讲的是文学视角。在语言学中,视角是主体活动的位置与立场。文学中对于同一事物,叙述的视角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感受和心理体验,于是形成不同的见解、立场和观点。例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诗人借寻峰上高塔的视角,道出自己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之高远。该诗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如出一辙。又如,成语“盲人摸象”描写盲人仅凭各自经验,从不同角度体察大象,片面描述而结果各不相同。从模因传播角度看,一个模因可以通过视角维度传递元语言的基本语义信息,产生诸多“质同形异”模因复制品,以提升模因信息的多产性。视角维度促使宿主从多角度跨领域观察同一事物,有助于政论语言的辨析争论,全面准确地把握论述立场观点;不过,如果人人都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观察事物,势必出现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最终造成信息失真或不全的结局[8]。譬如:

(3)a.党八股也就是一种洋八股。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9]?

b.政治,不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不是少数个人的行为。革命的思想斗争和艺术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10]。

例(3)a中“八股”是僵化、呆板和教条的统称。五四以来,“党八股”源自“洋八股”或“文言八股”,在我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从多视角跨范畴中衍生出“新八股”“老八股”“教育八股”和“科学八股”等政论体模因体,这是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中的“假大空”文风、学分、教风和学术之分的有力抨击。例(3)b是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对文艺的深刻体会。文中从多视角阐明文艺服从于政治斗争的观点,叙述列出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当时举国上下国家政治生活大事。例句中的政论体模因“八股”与“斗争”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它们的本质语义内涵却是一样的。

(三)方位

方位指坐标上的方向和位置的合称。没有空间,物质就无法运动。同样,对语言结构来说,如果没有语义范畴的空间方位环境,信息就会失去联系的参照物,语义概念也就难于表征,而无法生成。R.Jackendoff曾经提出空间方位与运动先于语言的心理编码[11]。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方位维度是定位政论模因能否变异发生的界标。由于事件发生作为认知空间方位与运动来讲,可以判断模因信息的忠实性与否。E.Rosch认为语义范畴是以原型语义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呈放射状向外投射,形成不同的认知语义范畴[12]。语义范畴分为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之下是更为具体、详细的下位范畴等三种。语言模因中的语义范畴构建是遵循以相似性语义网络和心理等级来确定的认知方位划分。下面以“鸟”字搭配词语的模因生成为例,阐明方位维度传播识解过程。

汉字“鸟”属于典型的核心基本范畴,即原型语义中心。上位范畴指事物类别,如图1所示;下位范畴指具体事物,图2所示。“鸟食”→“鸟粪”→“鸟巢”→“鸟山”等词语中的“鸟”字仍然保留原型语义的基本特征,即意为:一种能在空中飞的动物。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其中有些词可能被社会淘汰,而有些则顺应时代需要仿造出如“鸟人”→“鸟舟”→“鸟事”→“鸟文”等词语,它们已散失了原来“鸟”字的本义,而以关联性概念联想形成引申义,语义概念在不同方位范畴中发生延异。从这一点看,由于模因语义的范畴方位扩展,使得整个语义修饰关系出现变异,语义目标方位由向心圆形运动过程转变为离心性状投射,进而造成原型语义弱化,但是传播效果却能显化,产生惊人的语言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图1 “鸟”字搭配词语的模因遗传型模仿

图2 “鸟”字搭配词语的模因变异型创新

(4)a.《广东晨报》民办园难扛生存“三座大山”[13]。(指物价高、工资低和办学成本高)

b.《今日头条》翻越“三座大山”,漫改真人剧的破局之道。(指原著、观众、演员与资金)

c.《今日头条》人到中年,肩扛三座大山[14]!(指家庭、事业和人情等)

“三座大山”在中国革命时期是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随着我国社会的演变,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从认知语义范畴看,“三座大山”的语义范畴方位发生扩展,概念出现延异,使得原先语义弱化,原有的意思已不存在,只保留基本语义“社会难题”。为了适应社会矛盾变化,模因产生了诸多忠实性程度不同的语义范畴,体现模因信息的时效性,也表达了宿主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感受。例(4)a、b和c均属于“形同质异”的政论体模因,这些新“三座大山”反映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四)背景

背景,原指衬托其他事物的因素或背后力量。在语言活动中,背景是指认知主体在某一辖域内生成所需的相关经验和心理百科知识。成语中“谈虎色变”何以“色变”就是因为我们大脑从知识经验中捕捉到“虎”性情凶猛、攻击性强等特点,产生害怕、恐惧等心理感受;但是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对“虎”这种动物的感受就不同,“谈虎“而”色不变”。为何?由于“虎”在孩子的脑海中没有任何情感体验和心理百科知识,一片茫然,所以不知道“虎”会威胁自己的生命安全,自然就不会感到惧怕。即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道理。所以人的百科知识心理体验程度是造成相同事物心理描述差异的因素。也就是说,认知背景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

(5)a.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15]。

b.女中翘楚、圈中翘楚、艺坛翘楚、界业翘楚和一代翘楚等[16]。

例(5)中的“一带一路”与“翘楚”都需要宿主打开心理百科知识,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经贸往来的历史背景,了解“翘楚”的原词意指高出一般灌木的荆树,后来引申作超群出众。通过激发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结合语义范畴的认知域注入新解释。因此,政论语言能够跨越背景维度的时空限制,并高度保留原有语言信息,使模因复制具有高保真度或语义的忠实性。

总之,从模因复制角度看,时移维度从时间上延长了政论体模因传播的长寿性,而视角维度却从空间上触发复制成功模因的多产性。同样,时移与视角从微观上描述信息的时空认知表征,而方位与背景则是从宏观上来识解信息传播的高保真度。

二、政论体模因的语言表征

在客观世界中,模因宿主经由识解(Construal) 、审视(Survey)与混搭(Mixand Match)等认知活动机制对社会行为或思想观念加以模仿,并对关联性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体验,通过人脑感知信息产生信念、愿望、怀疑、恐惧等心理体验[17]。在人脑的认知机制活动中,人们观察与解释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称为识解,而审视是人们在语言活动中能够全面周密地分析客观事物,混搭则是人脑对不同事物的拼凑过程,即认知图式的信息拼图过程。语言表征是心理表征的语言实现,是语言信息存在于大脑中的心理表现[18]。例如,

(6)a.There is a dog under the tree.

b.How smell it is!

c.Does this shirt suit you?

d.Look out!

例(6)a陈述句表征为“我用耳朵听或眼睛看感知到一条狗在树下的存在。”;例(6)b感叹句表征为“我闻到东西味道难闻”,还有“我对这东西的味道”感到讨厌,甚至恶心等心理状态;例(6)c疑问句有“我怀疑这件衬衫是否适合你,不确定想让你确认”的心理表征;例(6)c祈使句有“提醒你要小心行事,以免不良后果发生。”,属于日常经验的心理感受表征。例句说明心理表征是通过语言刺激人脑五官感知事物实现的,因此心理表征是由语言加工的表征[19]。在语言传播中,宿主的语言表征表现为意向性心理表征。意向性源自哲学概念,意为心灵关于或指向别的事物、状态或属性的特征。意向性心理是一种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其意义感觉到的指向外部对象事物[20]。下面从模因语言传播过程中的具象性、通俗性与生动性等意向性心理表现,讨论政论体模因的语言表征问题。

(一)具象性

人们借助语言工具对客观世界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和结构化等信息加工处理,并以图式化方式把获得的经验结构贮存于人脑的思维空间之中。由于思维是由概念表现出来的,而概念则需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借助隐喻的认知识解机制在时移、视角、方位与背景等维度进行结构分析语言。其中,语言的隐喻性是人们心智活动的产物,是语言的具象性的表现[21]。由于隐喻是人脑对语义范畴进行概念化的一种体验过程,由源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的语义范畴映射,即范畴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思维构建系统[22]。这种现象在政论体模因中尤为常见,它能够使得语言信息表达以物比象,化抽象为具体,体现汉语的直观形象表达,借以联想方式事物形成图式化意象,用熟悉的事物体验不熟悉的事物,推理简明易懂。例如:

(7)a.“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b.“绿色发展”“加速度”“硬着陆”“中国智慧”“重拳整治”,c.“政治生态重塑”“零增长”“面貌焕然一新”“投资增势疲弱”,d.“敢于碰硬”“僵尸企业”“大水漫溉”“放水养鱼”“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中国梦”③。

例(7)a采用时移古语方式引用习近平讲话,通过语言隐喻机制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其重视,以唤起亿万人民对大自然的珍爱;例(7)b是以方位维度使得语义范畴发生异变,导致基本原型语义弱化,以体现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坚强信念;例(7)c通过视角维度观察事物,形成不同看法。这些政论语言既有表达国家治理的信心,也有对经济发展前景的展望与担忧,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表征;例(7)d识解模因语义需要启动背景维度,才能激发相关心理百科知识,展现企业经营困难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宏伟蓝图的愿景。由此可见,政论体模因的语言普遍存在于政治舆论宣传之中,语义范畴由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喻思维机制,能够使得语言信息表达更为具体形象,作为模因信息的具象性表征,成为富有时代意向性心理导向的社会热词,在民众思想意识中得到广泛传播,以激励全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热情。

(二)通俗性

政论语的通俗性表现为模因信息的平民化、时代化和民族化等意向性语言表征。由于政论语要贴切广大百姓的心声,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语言应该是当下社会中“下里巴人”的直白话语。政论体模因的语言通俗性在于宿主经常使用行话、俗语和口语化语句等“接地气”言语表达国人的诉求,让广大群众听懂易记会用,便于政治宣传学习传达,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例如:

(8)a.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c.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④。

例(8)a前半句为后半句提供背景维度;例(8)b应用视角由人移到地,对仗押韵,朗朗上口;例(8)c以方位维度传递口号信息。其中,“草”与“苗”已非原意,另有所指向。尽管例句成为文革时期家喻户晓的舆论宣传标语,语言朴素直白,而且简单易记,老少皆知,但是有些口号当下看来却是错误政治论断,反映的是当时政治生态中浮夸风和个人崇拜等社会意向性心理。如今,使用通俗性政论体模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乏其数,例(7)d就是采用俗话或口语化等接地气的语句,使话语更符合社会大众的语言表征,凸显国家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

(三)生动性

政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在于文章论述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行文鲜明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哲学上看,生动是客体刺激主体从而给主体创造的体验。从模因传播角度来说,生动是语言信息符号通过刺激宿主的大脑与人体感官,传递客观事物的意向性心理体验,使之获得非乎寻常的情感创造,从而加深并延长人们对信息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记忆。比如:

(9)a.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23]。

b.①“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②“约法三章”“四两拨千斤”,③“四风”“三公”“三农”“两岸一家亲”“十连增”,④“定心丸”“空心村”“舌尖上的安全”等社会热词⑤。

例(9)a从背景角度激发“小脚女人”的百科知识,比喻贴切,栩栩如生,描述“要放开手脚大胆改革”,增强民众的改革信心与热情,加大文章的渲染力度,因而模因语言更有感召力;例(9)b用词严谨简练,以口语化形式或简约的数字缩写词表述,从①视角、②时移、③背景、④方位等模因语义维度传递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现象,用词活泼形象,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新时期我国经济改革的困难与政治愿望,用语表达易读易记,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产生情感共鸣,因而提升了工作报告的舆论传播力度与社会影响力。

综上,政论体模因时常活跃于政治舆论宣传之中,时而以隐喻性语言化抽象为具体,时而以平民化俗语变复杂为简单,时而以形象化言语晓之以理,以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力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政论语言模因通过时移、视角、方位与背景等维度传播意向性心理的社会热词,形成具象性、通俗性与生动性等语言表征,并作为强势模因在广大民众意识中得以不断传播,体现了政论言语的时代感召力和社会震撼力。本文研究政论体模因的语言表征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模因理论的新研究领域,尤其对政论体模因的实际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 释:

①基因延续生物体的遗传与进化,生物体本身就是基因的生存机器,称为“宿主”(host)。基因的宿主是生物个体,而模因的宿主是社会的人。

②强势模因表现为存在的生命周期长,信息具有长寿性;传播速度与出现的频率高,信息具有多产性;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信息可以高度保留原信息的高保真度。

③摘引自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2016—2019年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④“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口号标语。

⑤摘引自李克强总理《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词。

猜你喜欢
政论体模模因
ICRP第143号出版物《儿童计算参考体模》内容摘要
ICRP第145号出版物《成人网格型参考计算体模》内容摘要
融媒体时代做好党报新闻评论的策略研究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ACR体模与Magphan SMR 170体模MRI性能测试对比研究*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
两种全身骨密度仪试验体模的比较研究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