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佐藤晓的代表巨作《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也符合现代生态文学研究的方向,具有极强的生态研究意义。在生态文学日益盛行的当下,以生态视角来关注研究该作品的论著并不多,本文拟从生态视角出发分析该作品。
关键词:生态文学理论;日本;儿童文学
昭和三十年代(1955~1965)被称为日本现代儿童文学真正的出发期,佐藤晓于1959年创作的《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被认为是该时期确立了在逻辑性和合理性基础上,展开幻想创作方法的开山之作,这部作品在日本幻想故事型的小说童话创作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正如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先生所说:“‘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系列即是战后日本的幻想小说的发轫之作,也是里程碑之作。佐藤晓通过那些小人的‘小小国的命运,表现出的却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著名图画书作家翻译家彭懿也曾评价道:“‘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有人说它表达了变革的意志和要求自由的愿望,有人说它批评了战争,批判了对于自然的破坏,还有人说它追求了生命的意义。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都太深奥了,太复杂了。他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他们只要被这个幻想的故事吸引住就行了。”本文将主要从生态文学视野的角度来分析该作品,旨在探寻从一个侧面深挖该作品的立意,以探究隐含在该作品中的生态文学理念。
一、生态文学
“生态文学作为一种传播生态思想的文学,它处处体现着作家独特的生态审美观,传达着作家的生态良知和生态责任。”(王茜,2015)其侧重点为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關注两者出现对立和冲突的原因,意在分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促使人类思考长久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生存方式。
二、小人克洛勃克尔
阿伊努语中“克洛勃克尔”意为住在“款冬叶下的人”,是阿伊努族民间传说中的小人。他们“身长一至二寸,体重三至六公斤,其心性机敏,据说讨厌经常显露其身体。或者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克洛勃克尔据说最早是和阿伊努族和平共处的,但由于阿伊努人故意刁难羞辱了他们,随后克洛勃克尔一族就隐匿行踪不知去向,不幸也随之降临到阿伊努人的身上。
克洛勃克尔早在伊藤晓作品之前就出现在日本的各个童话和小说里,多用于表现“毁灭”、“悲剧”的主题。然而在《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中出现的小人克洛勃克尔并非如阿伊努民间传说中常见的,被人类放逐随后在人前消失踪迹的故事形象。佐藤笔下小人代表的不再是“毁灭”,而是新的起点、新的创造、新的思维。小人们作为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继而主张“小山原本就是我们的地盘”。因而,可以说《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中的小人克洛勃克尔是一种充满活力,有存在感的形象。他们表现出来的并非是“先住民”和“人类”之间的对立和诀别,而是追求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小人克洛勃克尔以及三角平地的变化
《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作品中小人克洛勃克尔的传统形象从刚开始被人们奉为的“大山守护神”变为有意躲避人类的“弱者”,继而沦为人类避忌的“魔物”。小人们这一系列身份变化表明小人与人类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就连礼节性关系都荡然无存的地步。最终,当小人们世居的领地“小山”面临成为人类为中心的居住空间时,迫于无奈小人们开始接触“我”求助于“我”,这个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小人们放弃了隐居“避世桃花源”的消极心态。在小人们经历过与人类从“信任”到“不信任”,继而迫于现实无奈再次选择“信任”以“我”为代表的人类时,这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场豪赌,或者说在“小山”面临生死存亡时,小人们选择了积极地背水一战。
小山三角平地的变化则体现了人类心理的变化,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小山从前是人类力量和意志都无法企及的“不可思议”的地方,人们对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神秘力量心存敬畏。文中的“我”在孩提时代初次见到三角平地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如此。这片三角平地周围有陡峭的悬崖和斜坡,还有高耸的杉树林,四周密林环绕如同一个密闭的空间。时代更迭,与这片神秘土地相关的各种诡异传说,以及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的神灵相关的信仰记忆也随着时间逐渐风化。但是,小山一直被村民们视为居住着“魔物”的地方而心存敬畏。因此,可以把这片密闭的三角平地理解为人类对自然残存的敬畏之心的象征。然而,战后当“我”再回到三角平地时,其中围绕着平地的一面杉树林被砍伐殆尽。三角平地已经从有些昏暗的平地变成了敞亮的平地。这片土地的变化预示着支撑着小山特殊而微弱的平衡坍塌,也暗示着人类对自然最后残存的一丝敬畏也土崩瓦解。对于小人们的堡垒“小山”,这个曾经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人类对它敬畏的消亡,也可理解为作者在暗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将进一步失衡。
结语
《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其实是一部描述人与自然冲突危机中,两者选择了构筑一种全新关系的故事。作品也不乏对于人类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妄图征服自然行为的批判。但是,可以说作者更想表达的是经历过人类背叛的小人克洛勃克尔选择重新出现在人类面前,企图构筑一种全新共生关系的尝试。作品的主人公“我”被寄予了重筑已经丧失的人与自然间理想的“和谐”关系的重任。此外,小人的存在可以视作与人类对自然敬畏之心同步消亡的那些被逐渐遗忘的各种不可思议的事物仍然存在的一种主张。小人们既是自然的代言人也是“不可思议”的事物本身。作品本身想表达的是以小人放弃被动地位而主动与人类一起探索两者和谐共生新型关系的理想,不是单方面的委曲求全,而是心灵契合的新型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朱自强.日本儿童文学导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
[2]佐藤晓.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M].朱自强,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04.
[3]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4]鸟越信.日本儿童文学論[M].东京:建帛社,1995.
[5]王茜.生态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5.
作者简介:
李燕(1981—),讲师,研究方向:云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日语教育、日本文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日本战争儿童文学主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J03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