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中国亲密关系

2020-11-09 15:56张婧
文存阅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大数据

张婧

摘要:21世纪数字时代,媒体一直都在迅速的变换介质形式。从最早的口口相传,白纸黑字到传统媒体纸媒、广播、电视等,再到当下百花齐放的自媒体经济。我们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变。我将从亲密关系入手,探讨中国“网络婚恋”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并设想未来,在“大数据时代下”,相亲网站和相亲节目的热门,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变化呢?

关键词:大数据 相亲 亲密关系 单身经济

1.前言

近十年,全球范围下,线上相亲网站已经拥有了大规模的拥趸。早在2005年,ABC(美国广播公司)就已经将男女相亲,这样一个很隐私,私下的活动搬到了主流媒体的视野中。他们设置了一个五级的纪录片,叫《上钩》(HookingUp),并得到了很高的收视率。在2006年,Pew网站和美国生活项目联合出品了一个测试,从1000万人中随机挑选出来了3215个网络用户,发现他们中间的74%都曾经在网络中寻找自己的爱人。12年前,在2008年,Jupiter研究发现网上相亲达到了创收已经达到了4730万美元。并且线上的相亲活动仍然在不断走高(Rosen,Cheever,Cummings&Felt,2008)。同样在2008年,美国的线上网站通过线上约会相亲服务共盈利了9570万美元。1992年,只有小于1%的美国人通过个人广告或者相亲服务认识自己的对象,但到了2009年,22%的异性恋情侣和66%的同性恋情侣是通过网络相识的。2007到2012年,用相亲网站的人数已经翻了一倍,从2000万到了4000万,就在去年,接近30%的美国人或多或少都参与过线上的相亲活动。

好像,相亲网站和相亲节目已经变成了一件,我们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Time时代杂志就曾经提到,Match.com和eHarmony.com是最早这个行业的先行者。而在我們中国,百合网,世纪佳缘网站,各种各样的线上交友网站逐渐在年轻人中间,变得流行起来。同时,在湖南、上海、江苏的各大主流媒体,都拥有他们自己的相亲真人秀节目。浪漫和约会,这些诗情画意的事儿,现在好像也变得越来越“线上匹配”和“数码化”了。线上交友,已经成为了排名第二的交友相亲方式,仅次于传统中国认知中的“媒妁之言”。

这些相亲网站,往往在注册后,需要你的邮箱,联系方式,个人简历包括你的收入,体重,身高,你也可以自选上传你的生活照片。和早期中国媒妁之言,朋友介绍的流程完全不同。传统的交友方式和线上交友相比,实在费时费力,因为这种一对一的朋友介绍,需要很长的时间成本,才能了解这些信息。反而线上的网站,开始就有你的自我展示,各种数字化的信息,很容易让别人发现两个人之间的共性和爱好。

根据线上的调查中,你还会发现,线上的用户并没有特别紧迫的想要结婚,因为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他们觉得线上的交流和相识,会更加的轻松和自信。反而通过长辈的亲友介绍的,相处的过程中,会害怕影响到亲友的关系,反而心里更有压力。

同时,相关的社会婚恋问题和社会关注吸引了主流媒体的实现,比如大城市的单身剩男剩女问题、单身经济等。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比如今年的《三十而已》、《欢乐颂》等,都呈现了大城市的年轻人的婚恋观。2019年,中国统计局给出了中国的离婚率。2019中国离婚率最高达63%,世界排名第一。根据各个省、市、自治区数据表明,年轻人的婚姻周期更短,尤其是80、90后的婚姻。在离婚率数据中,80、90后起诉离婚最高!根据有关年轻人离婚案件情况分析:80、90后起诉离婚的比率达51%,远远高于70后、60后等其他年龄段人群。根据裁判结果统计80、90后起诉后最终离婚的比率达61%。这也让我,作为一个传媒人,非常的困惑,在如今生活节奏极快的大城市,我们享受了生活的便利,每个人,甚至公司都在号召“高产出,高效率”。但我们的亲密关系,个人的情感,这些来自于心底的真实纯真的情感,好像也变成了一种“线上买卖”、“网络经济”。这些会员,一旦开通了服务,就可以像人力资源一样,客观和审视的去看对方的资料,权衡利弊,不断评估。随着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大家都不愿意试错,所以相亲网站的潜在逻辑就是大数据。通过你注册的时候,你完成的问卷,你的信息,你的理想型对应的身高、长相、收入等期待值,网站都在宣传,会给你找到“最理想的伴侣”,“大数据下的完美匹配”。

这篇文章关注在了近些年的网络婚恋,是我这些年关于婚恋变化的困惑。为什么,相亲网站、相亲真人秀,在近十年,收获了这样大的人气?这个现象的社会环境是什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真的可以通过网络适配,找到这个所谓的“最好、最适合你的MRRight吗?那线上交友、相亲网站对未来的约会、结婚、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什么潜在的隐患吗?

首先,我会在我的论文中,探讨中国“网络婚恋”兴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并设想未来,在“大数据时代下”,相亲网站和相亲节目的热门,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变化呢?

2.国内婚恋的大环境

当我们探讨社交相亲SNS相亲节目,这些相亲媒体的热门,我们可能无法追溯它出现的具体时期,但我们可以问问看: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根源,孕育了这个技术,谁最早提出了需求?

西方媒体关于现代女权主义时代,其观点是21世纪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找到自己的工作,比起普通的家庭主妇,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在1970年前后,西方女性如果25岁后依然保持单身,是会被议论的。但七十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女性可以有机会享受更高的教育,有前景的职业发展。甚至一些女权主义者说过,女性不需要再依赖男人。当然,在中国的口号,相对好接受一些,叫“女性能顶半边天”。

在中国,被家人催促结婚大概是多少岁?“三十而立”可能是个坎。在大城市,三十上下的男男女女饱受家里的催促。可我们来算一笔账。从六岁进入小学,本科毕业22岁,硕士毕业25岁,博士毕业28-29岁。在北京上海这些中国的一线大城市,单身人数中,受到高等教育的女性甚至高于男性的比例。假设大学期间课业繁忙,那么留给大家结婚恋爱的时间又有多少?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预计2021年独居成年人将达到9200万。年轻的单身群体数量庞大,相亲成为社交常态,珍爱网大数据调查显示,38%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不足23岁,24%的单身男女首次相亲年龄为23岁至25岁,可见当单身成为普遍社会问题时,相亲已成为脱单主要方式之一,而不再只是大龄单身男女的选择。

当第一批“90后”已步入晚婚年齡。调研发现,近七成单身男女对晚婚持赞成态度,认为心智成熟之后再结婚,能使婚姻更加稳定。而在最佳的理想结婚年龄方面,最新理想晚婚年龄为30岁,其次为27岁。

中国传统关于婚恋观有个词语叫“郎才女貌”,男性往往在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学识上高于他的配偶,而女性则因为年轻貌美,提供更优越的生育力作为交换——“门当户对”,深深扎根在中国人婚恋观的潜意识里。所以现代的婚姻,女方家长常常要求车、房、礼金等,要求更高选择更多,可能也让选择更难。

“996”“007”“中年危机”“it秃”,这些词汇也在主流媒体的关注中,繁忙的工作,高压、高节奏的都市生活,降低了年轻男女交流的时间成本。“高效”也是快节奏时代的要求,所以“大数据提供”、“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儿”,这些相亲网站打着这样的旗号做着“专业的服务”。比如百合,就能在网站上看到联合创始人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心理学机构,百合网每年的婚恋调查问卷从年底开始进行线上投放,数据收集需历时2个月,这些都是它的网站运营底层逻辑——“有限的时间里专业的为你找到最适配的恋人”。

3.相亲网站真的靠谱吗?

线上相亲,体验过的都知道,很像线上购物。通过照片,信息来选择是否喜欢。但虚拟时代,“过度美化和精心设计”的社交形象,也在相亲网站中存在:修图让自己的形象更完美,为了更受欢迎可以美化自己的简历。这些理性,客观的数据无法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对方的谈吐,私生活中的面貌。并且,数据化的“眼缘”也可能让你在众多的类似选择中迷失,条件都差不多的,到底哪一个才是最适合的那一个?让我想起了老人说的那句话“我们以前用的冰箱,用坏了就修,而现在你们用坏了就会想着换”。更多的选择,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迷茫。

2020年七夕,上海的警方在外滩边,提醒大家,网恋需谨慎。这也是网络流行语“杀猪盘”,近些年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杀猪盘”把那些感情寂寞的人叫做“猪”,建立恋爱关系叫做“养猪”,最后的诈骗行为叫做“杀猪”。该诈骗团伙主要是通过婚恋平台、社交软件等方式寻找潜在受害者,通过聊天发展感情取得信任,然后将受害者引入博彩、理财等诈骗平台进行充值,骗取受害者钱财的骗局。所以线上相亲中,可以虚拟一个不存在的人去相亲,也可以通过盗取个人信息,冒顶别人的信息来行骗,所以存在着一定的社交风险。

相亲网站和相亲节目已经火了近20年了,如果他们真的那么灵验,就像说的一样,“为你找到最完美的伴侣”,那么居高不下,一直走高的离婚率,就真的太讽刺了。年轻人们,社交网络只是工具,我们要利用它,而不是在相亲的海洋中迷失自己。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大数据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聪明的人善于经营亲密关系
“3C原则”教你搞定各种关系
用业余时间成为专业导师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