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匠心·同心

2020-11-09 07:24马伟中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9期
关键词:同心匠心基础教育

【摘要】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站在新的起点上,新时代区域教研工作需要守初心,把握好三个导向,即育人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需要铸匠心,实现教研内容、方式、机制的转型;需要筑同心,充分发挥教研员、学校教研组、区域教研共同体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区域教研;初心;匠心;同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0-0034-03

【作者简介】马伟中,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常州,213161)小学部主任,高级教师。

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教研工作意见》)正式印发,这对新时代教研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站在新的起点上,尤其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区域教研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教研工作者既能保持定力,直面问题和挑战;又能与时俱进,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一、守初心:让区域教研回归本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区域教研的目的是什么?基本任务有哪些?有怎样的实施路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调查发现,一线教师对区域教研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并且部分区域教研活动形成了主题化、系统化的特点。但毋庸讳言,目前区域教研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业务管理多,专业引领少;关注形式多,注重实效少;等等。因此,新时代区域教研工作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三个导向。

一是育人导向。《教研工作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教研要突出全面育人研究。聚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围绕如何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重点问题,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总而言之,区域教研要按照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把重心放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要加强育人关键环节研究,把教研对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需求导向。新时代区域教研工作要牢固确立“教研基于需求,成果改进教学”的行动理念,要从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努力提升区域教研的针对性、有效性。例如,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基于对区域教研现状的深入分析、对教师需求的精准把脉,采取了“组建兼职教研队伍,增强服务能力;借力网络平台,加强备课指导;聚焦关键问题,聚力课堂研究;推进教研组建设,激活校本教研”等一系列举措,收到了成效,赢得了基层学校的广泛认可。

三是问题导向。曾有人把医生开展的研讨活动与教师的教研活动作比较,发现医生会诊式的研讨活动目的性很强,都是着眼于病人疾病的根治,在探讨过程中提升了医生的医治水平。而教师的教研活动与之相比较,在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区域教研要善于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主题甚至课题,开展序列化研究。只有问题导向的区域教研才能真正实现教研价值的最大化。

二、铸匠心:让区域教研更具品质

精耕细作、极致追求,谓之匠心。匠心是一种情怀,更是一份坚守。开展区域教研工作,需要匠心精神。实践证明,开展深度教研是体现匠心的一条重要路径。深度教研并不是研究高深莫测的理论,更不是人云亦云地在几个时髦名词上“追根溯源”,深度教研要求研究的问题有智慧深度,研究的活动有交往深度,研究的方法有专业深度。通过深度教研,实现教研内容的更新和方式、机制的转型,有效提升区域教研品质。

第一,从教研内容来看,既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只有倡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区域教研不仅要重视研究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更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例如,南京市玄武区小学数学团队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以理解学生为基础,以支持学习为手段,以提升学力为目的”的数学课堂新样态,以“新三学”课堂的实施助推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第二,从教研方式来看,既要关注经验型研究,更要重视实证型研究。曾有专家指出:当前有许多教学研究仅停留在经验水平,研究者过于依赖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缺乏真正的实证研究。这就需要我们摆脱习以为常的经验依赖,力求使教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实证,最终走上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如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积极推进“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教育教学改革,运用课堂调查、前测后测、课堂观察等手段,坚持用数据说话,用证据分析,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专业支撑。

第三,从教研机制来看,既要规范过程,更要创新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这一理念正逐步成为共识,“让专业对话成为常态,让教学研究生长力量”正在成为一种共同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建立教科研一体化机制。如泰州市高港区区域推进“1+3+N”研训模式,即坚持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相统一,“教研、科研、师训”相融合,建立区域研究共同体,努力提升區域教研水平。

三、筑同心:让区域教研形成合力

据调查,当前区域教研到校本教研的转化率不到20%,即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区域教研活动参与者能将每次教研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理念在校本教研中落实和推广,导致区域教研主题在学校遇冷,无法真正起到指导一线教师的作用。因此,《教研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要使区域教研形成合力,必须充分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教研员是“新课程理念的解读者、教师专业构建的对话者、教师教育智慧的催生者”,承担着“加深课程理解、改进教学实践、提炼教学经验”的职责与使命。这就需要教研员重心下移,沉浸到课堂,促使教学研究工作真正根植于学校,深耕于课堂,从而为学校的校本教研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当前学校教研组存在着“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等一些问题。学校要正确认识教研组的功能与定位,处理好教研组与年级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把教研组长由单一的学科管理者、活动组织者转变为学科教学的研究者、指导者和引领者;要切实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提升教研组的感召力,扩大教研组的影响力。

三是充分发挥区域教研共同体的作用。新时代教研要变“个人权威式研究”为“合作共同体式研究”。这就需要遵循教研自身的发展规律,从理念、管理、制度等人手,坚持“问题引领,研究跟进,实践反思,重建提升”的教研思路,形成民主、开放、合作、分享的教研生态,建立学习研究共同体乃至专业成长共同体,真正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内生动力,实现“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推动教研品质提升”这一双赢目标。

当然,区域教研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如何进一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支持系统?如何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评价?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新型教研模式和活动方式?等等。

猜你喜欢
同心匠心基础教育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勠力同心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五行真经(7)
老艺人的匠心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