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摘 要:新課标要求低年段小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实际的生活问题并能够简单解决。因此,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引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不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低年段;数学问题;策略
小学生低年段的数学教材如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材大都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因低年段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容易被图片内容所吸引,而忽略了数学文字题中的含义,因此很多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被限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文字或者数字来呈现的,因此,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题目中的含义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只有理解了数学题目的意思,才能实现解答问题的目的。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小学生能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键就是如何让刚从幼儿园走出的小学生明白数学是什么,数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小红和妈妈去超市,妈妈带了30元钱,小红带了15元钱,妈妈买东西花掉了18元钱,还剩多少元?因为低年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很有限,所以,看到“妈妈”花掉的钱,很容易就会得出30-18=12(元)的结论。因此提高小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是解题的基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多读题目,角色互换
让小学生多读题目,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小学生能够一字不落地全都读完,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想象题目中的人物是自己,角色互换,比如,上题中想象小红就是自己,自己带了15元,妈妈带了30元,两个人一共带了15+30=45(元);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小学生明白题目中的两个数量关系:第一,总钱数=妈妈带的钱+自己(小红)带的钱;第二,剩下的钱=总钱数-花掉的钱,找到这两个数量关系,解题就容易多了,且角色互换让小学生能够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经历去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独立解答,不怕错误
让小学生学会自主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够联系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让小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不应该给这些学生过多的指责,而应该告诉他们就算错了只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很棒。教师不能将学生的错归结于他们学习不认真,而是应该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帮助小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二、学会审题,认真斟酌
培养小学生细心审题的能力,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智力发育尚不健全,所以教师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观察他们,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比如:5个6相加,和是多少?有很多小学生都会得出答案:5+6=11,这就被题目的表面意思所局限,所以,理解题目的意思是关键,比如这个题目学生就没审清楚“几个几”是什么意思,而审清题目的意思是解答数学题目的关键,加之低年段的小学生汉字知识有限,很多小学生没弄明白题目的意思就着急答题,所以出现了失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低年段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小学生学会审题,弄清楚题目的意思,认真斟酌之后再作答。可以让小学生大声地将题目读出来,也可以让他们手指着题目仔细默读,多读几遍题目,从而正确解答题目。
三、适时评价,鼓励教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适时的评价,适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打断学生的回答,不打击学生,不处罚学生。努力创设情境,让小学生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学习新知,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勇于并善于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他们爱上数学学习。比如:小明花了28元买了一支钢笔,还剩5元,小明一共有多少钱?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28-5=23元,在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打击小学生,而是应该逐步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所有的钱=花掉的钱+剩余的钱。明白了这一数量关系,就可以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错了,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便不会再错了。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特点,不应该用固定模式要求学生,而是应该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材知识,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小学生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仲平.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小学教学研究,2019(30).
[2]龚小毛.论如何提高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吉林教育,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