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韵 宋姣 刘霞 王苗
[摘 要] 依托于科技创新,传播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海量信息爆炸式地充斥着人们生活,新媒体凭借着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便捷性、定位精准性等优势,在抢夺流量方面一展雄风。传统媒体尽管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但依然在广泛的受众基础和权威性方面占据着重要传播阵地。为适应新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渠道、内容、功能和媒介组织机构方面进行深入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这一创新与传统和谐共生,功能互补,形态创新的融合性媒体环境,借助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大幅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加大了舆情控制难度。这使国企在舆情管理工作方面面临了新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 融媒体;国企;舆情管理
中图分类号:G241.1 文献标识码:A
一、舆情管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舆情是社会伦理、民众意愿的集中反映,在助推社会发展过程中,历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们党从成立起就特别重视运用传播媒介来传授真理、团结群众、推动工作。这为在融媒体环境下,公共媒介更好地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创造了有利的氛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因此,结合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当前技术手段创造的传播条件,认清当前舆论工作形势,找准工作重点,对服务全局、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社会的意义
在我国,舆情管理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其内容体系建立还在不断进行扩展和深入。就目前舆情管理工作来看,主要工作集中在对舆情可能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提前进行干预,或直接对可能引发的社会公共事件进行控制和引导,以维护经济社会运行稳定。众所周知,舆情作为一把“双刃剑”,加快做好舆情管理工作对于维系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树立公信力;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获得及时处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消息源;收集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实现社会高质量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国企的意义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它不仅是经济趋势和市场环境的风向标,更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特别是在能源保障、国家安全、质量环保等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等重要领域,以及在基础建设、抢险救灾、公益事业等方面,一直身扛大旗,为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然而,国企在品牌建设上往往因不注重宣传策略、对舆情研判又缺少经验,使得民众口碑在坊间一直很难与之实际的贡献相匹配。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不断顺应融媒体环境,是国企加强舆情管理新趋势、新举措、新突破。国企积极探索舆情管理将有力构建与公众交互平等、双向融合的新常态对话模式,增强国企在危机公关中的话语权,消除公众对国企的刻板印象,提升国企形象,体现国企担当,对内对外建立起有作为、敢担当的良好形象。这不仅是国企一项极具挑战、充满现实意义的课题,更是舆情管理、外宣推广的目的所在。
二、国有企业在融媒体整合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传播主体去中心化,舆情事态发展难以管理
以“抖音”“快手”等应用为代表的自媒体崛起和“小红书”“绿洲”等应用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的涌入,迅速突破了传统媒体边界,打破了消息传播模式和速度,降低了内容发布的门槛,“人人分享、人人主播”的新模式让任何表达都有可能激发网友共鸣,引爆舆情。因此,国企仅仅依靠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引导的策略已不符合市场行情和受众需求。因此,融媒体时代下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的海量增长对企业舆情管理提出更严苛的标准和要求。
(二)传播技术网络化,信息传播速度不对等
有赖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途径的优势也愈加凸显,可使同一事件更早更快地出现在受众面前。传统媒体由于传播途径、信息审核方式的不同,往往反应滞后,造成信息不对称、消息不同步的困局,增加了舆情发酵时间,埋下了舆情危机的隐患。
(三)舆情处理顶层架构与传播模式不相适应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传播媒介跨领域的不断迭代融合,受众对内容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过程中的渗透越来越深,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层次结构也层出不穷,要求企业时刻保持对媒介融合发展的敏感度,不断根据现实基础调整新环境下的传播范式与顶层架构[1]。
(四)传播队伍素质差异大,整合困难
融媒体环境下,跨媒介“混搭联名”的传播趋势使仅靠掌握传统媒介传播特点的国企宣传人员“水土不服”,暴露出议题设置弱、缺乏策划引流、挖掘热点等综合技能上的短板。这也导致舆论引导的结果常与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相违背,让企业四面楚歌、骑虎难下。因此,虽国企宣传人员配置相对充足,但在理论脱离实际,技术手段脱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工作团队整体素质亟待加强。
(五)社交媒体中的舆情导向和控制面临根本性难题
新形势下,社会舆论呈现多级分化的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企舆情管理者要紧跟时事热点,不断学习网络舆论战的处理方式,厘清舆情背后利益相关方和舆论主力的方向,化被动为主动,不断突破舆情管理,特别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根本性困境。
三、提升国企舆情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網络舆情应对工作机制
相较于处理社会舆情,国有企业对网络舆情回应的方式方法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就是要建立网络谣言检测与控制机制,建立信息公开与引导机制,建立问题跟踪、反馈和解决机制,与谣言赛跑,为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舆论环境。
(二)切实重视舆情管理工作
企业上下,特别是高层领导,要切实看到舆情工作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舆情在关键时刻能倾覆全盘,也能力挽狂澜。企业内部要建立舆情分级上报制度,并因势利导出台配套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为打造平台、建设网评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企业网评队伍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强化企业网评队伍建设,是提高舆情工作質量的重要保证。
1.加强网评员培训工作。融媒体时代,舆情管理方式迭代更新快,要加强网评员的培训工作,需搭建网评人才技能素养提升平台,组织模拟舆情应对演练,在解构舆情、化解危机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学习热点舆情处理的工作方法,注重积累,知行合一,做到敬业又专业。
2.完善网评队伍激励机制。绝大多数网评员都是兼职做网评工作的,他们的付出往往集中在幕后,需要默默无闻,耐得住寂寞。完善网评队伍激励机制,调动网评员的积极性,形成能上能下的刺激生态,对提升网评员评论质量,构建高质量网评队伍,具有正向意义。
3.提升网评员工作素养。网络舆情工作既能为企业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抓手。网评员要客观理性就事论事引导事态发展,决不能以偏概全、先入为主,把焦点集中在个人利益和自我偏好上,应学会换位思考,善于运筹帷幄,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提高评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提高网评员工作能力的方法
(一)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
在舆情管理工作中,网评员要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8个字为根本遵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二)掌握多元舆情需靠正确的舆论导向灵活引导
网络舆论斗争伴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愈加成为一种新型斗争形态,导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舆情引导的成败,要把“评论”作为一项基本功,使其成为领导了解基层,反应民意的工具,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客观反应企业发展面貌,坚定职工对企业的发展信心,自觉维护企业形象,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融媒体环境下的舆情管理,网评员要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即时的互动和共享功能,主动参与到企业六大宣传平台讨论中与受众交流沟通,运用创新方法手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应对,做强企业主体引导力。
(三)要提升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和写作水平
网评员在舆情引导工作中具有独特价值和特殊地位,提高网评员网络道德修养是要求网评员要因时制宜地说话,避免引战;提高网评员写作水平就是要牢牢掌握网评写作短小精悍、角度新颖、引发共鸣等特点,不断提升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莉.泛媒体环境下国有企业的新媒体整合传播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