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020-11-09 03:27甘明星刘益彤严建雯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手机依赖干预需求

甘明星 刘益彤 严建雯

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交、娱乐短视频、移动支付等等功能,让人们在享受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手机的问题性使用难题。本研究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展望三方面入手,通过对以往手机依赖干预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旨在为未来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手机依赖 干预 需求-满足

伴随着智能化手机时代的到来,手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物品,并因此产生了类似于网络成瘾的社会现象。目前针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内涵,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但从各位学者的结论中我们也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手机依赖。即手机使用时间过长,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造成认知、情绪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极后果[1]。而针对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外部诱因、内部动机到神经机制全方位的分析。基于内部的原因的如:人格特质(冲动性、外倾性等等);动机(孤独、自我控制、社会支持、心理渴求、自尊等)。基于外部的原因,如:手机本身的时代需要和推广、手机智能化的升级等;基于神经机制,如,大脑的化学成份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谷氨酰胺失衡会引起成瘾行为等。相较于手机依赖的形成机制的探讨,对于手机依赖的干预相对来说还很欠缺,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能够提出比较有用的干预方案。因此本研究旨在总结前人针对手机依赖群体所做的干预研究并试图找出其中的不足,以期为后续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1.手机依赖群体的干预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做了很多尝试,主要分为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运动疗法等。

(1)团体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疗法在手机依赖干预中的应用

大多数研究者选用团体辅导对手机依赖个体进行干预。例如,国外学者koo就采用正念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团体辅导,其成效显著;国内学者韩雪利用内观认知疗法对手机成瘾群体进行干预,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状减轻了。冯清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团体辅导在干预手机成瘾倾向者的问题上,其效果有一定的持续性。焦点解决法是指不去关注手机依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内部动机,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处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正向积极的态度使个体发生改变。国内学者李丽和李力等人都采用过此种方法,结果也都一致发现,手机依赖程度有所减少[2]。

(2)运动疗法

国内学者葛仁锴等人对大学生进行排球训练以此来干预,其结果有效改善了被试的手机依赖问题,并提高了学习效率。范荣昌等人以中等轻度的体育训练为干预手段,有效改善了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因此,运动干预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干预手机依赖的方法[2]。

(3)综合干预模式

利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手机依赖问题,近年来也被很多学者尝试。例如,卜彦丽就以运动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祖静对手机依赖大学生进行干预研究,发现多种干预方法一起使用其效果要好于单一方法[3,4]。

除了上述方法,系统脱敏疗法、阅读疗法和音乐疗法也都被用来干预手机依赖。但总体而言,团体辅导和认知疗法是目前用的较多而且效果也较好的方法[2]。

综上所述,针对手机依赖的目前的干预方案多针对C路径来展开,而C路径更多的是一种修复路径,而针对A/B的预防路径的干预却研究甚少,只有祖静等人进行了A路径的干预研究,包括对手机依赖者抑制控制能力训练和积极情绪训练。如下图所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可以分成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其诱发人去满足这种需要的动力越强。因此,我们的需要会促使我们去从事某一件事情。使用-满足理论进一步指出,我们会做出某种行为以满足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例如,手机的使用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休閑娱乐、利用碎片化时间等方面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被爱和被尊重的情感需求。因此,正是由于手机提供了我们未被满足的各种需要,所以才促使个体不停的使用手机,并让使用者获得满足和愉悦的体验,而个体不加限制使用手机最终将导致手机依赖。国内学者的补偿假说很好的解释了依赖行为的产生,青少年在个体发展需求的动力下会寻找各种各样的需要,如果这一过程受到阻碍,就会进一步产生“心理补偿”,因此会通过某些行为来满足发展需求,进而建立对自我的评价体系,从而构建自我意识。如果个体的自我认同感较低,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发生“病理性补偿”过程,例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社交焦虑的个体,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便很容易在网络上建立社交关系,最终导致手机依赖[5]。但是这种满足往往是暂时的,依据社交网站的“富者更富,穷人更穷”效应,仅仅在网上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并不能有助于个体获取更多的在线社交资本,这一结果将导致使用者产生恶性循环,造成更严重的手机依赖。国内相关学者也表明心理需求分为: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及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两个方面,如果青少年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强于网络满足,那么形成依赖行为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如果青少年心理需求网络满足强于现实满足,则产生手机依赖的可能性将增高。除此之外,进一步深入了解手机的使用动机可以发现手机依赖与娱乐需求、网络社交需求、传统社交需求等存在关系。这也进一步表明,手机依赖的原因可能与某种动机或者某种人格特质(如孤独感)有关。因此,在个体未达到手机依赖之前进行干预应该得到更多学者和专家的重视。

2.目前干预研究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图我们会发现造成手机依赖的原因很多。其一,高需求会产生一个很强的动机进而支配个体的行为朝着某一方向。其二,当需求一般时,对于自我控制低的个体来说同样也会产生依赖行为。其三,个体的需求也会因为客体本身的吸引而增强,例如,智能手机的各种类型的APP。因此,只有全方位的考察各种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

而一个良好的干预方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有理论支撑;(2)被干预者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中;(3)干预结束后,参与者能够正常生活;(4)干预者应该是专业人事并能够在干预后提供长期性的反馈[4]。

基于上述特征,可以发现现有的干预方案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综合性的理论指导;(2)缺乏长期的反馈性的干预效果报告;(3)缺乏多种干预方案之间的比较。为了更好的干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有必要在现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结果上为手机依赖大学生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并比较不同干预方案的效果[4]。

3.前景与展望

3.1关于手机依赖群体的筛查

筛查是干预的第一步,我们只有准确的筛查出手机依赖群体,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干预方法。手机依赖与以往的网络成瘾倾向有很多的相同点,例如,很多的手机依赖者其实更多的是依赖于手机上的某种功能。因此,关于手机依赖的独特性应该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例如,开发有针对性的手机依赖量表等。其次,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其本身的特性也在改变,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手机本身的工具性也有所提升,那么,传统的手机使用时间,APP更新频率可能已经不能准确的反应手机依赖了,因此,如何利用现在的科学手段(如大数据)去辨别真正的手机依赖群体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最后,目前大多数关于手机依赖干预研究多为横向研究,无法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增加纵向研究,从而更好的探讨智能手机成瘾的发展和变化机制。

3.2手机依赖群体的干预研究方向

手机依赖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首要需求是与他人保持联络,包括主动想要和他人保持联络和让他人联络到自己。根据媒介使用-满足理论,媒介的使用需求决定了人们使用手机的功能,例如与他人保持联络的心理需求决定了大学生对电话、社交软件等手机功能的依赖。这提示我们,手机依赖的形成原因中包括对手机使用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中与他人保持联络是最重要的心理需求,这启发我们如果手机依赖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心理需求在其他方面得到满足,那么使用手机的行为可能就会降低。手机依赖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偏好是社交功能、获取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不同手机使用功能上的偏好是由于不同的心理需求导致的。虽然存在不同的手机使用偏好,但不同类型的使用偏好都与手機的联网功能的使用有着密切关系,无法连接网络的手机对于手机依赖大学生来说和手机没电、手机坏掉的感受一样糟糕。因此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是手机依赖形成的重要原因,未来可以针对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和使用服务偏好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比较手机依赖和网络成瘾形成原因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参考文献

[1]刘勤学,杨燕,林悦,余思,周宗奎.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1):82-87.

[2]李丽.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丁相玲,祖静,张向葵.抑制控制训练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03):342-348.

[4]祖静.手机依赖大学生抑制控制和情绪加工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丁玉丽.社交焦虑对高中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

猜你喜欢
手机依赖干预需求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