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丽
内容摘要:疯癫女性是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学研究领域中被不断地审视、探究。许多女性主义批评家致力于通过研究疯癫女性形象来揭示背后所隐含的女性作家自我身份的焦虑以及通过此对父权制文化进行批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学中疯癫女性形象研究做一个梳理,主要从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两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疯癫女性 形象研究 西方文学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疯癫女性形象,但就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缺少对这一人物形象群体进行整体研究。至20世纪中期,在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中才初次提及早在17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的“疯女人”奥菲利娅。1979年,第一部系统分析19世纪“疯女人”形象的作品出现,即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所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后又有艾莱恩·肖瓦尔特的《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830—1930)》,其对英国的文化与女性精神病进行了专门地研究。除此之外,西方文学中很少有系统研究疯癫女性群体形象的著作。
总体观之,西方研究者多从精神分析学、社会学、哲学等方面对疯癫进行研究。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以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具体作品为研究对象,揭露了父权制文化下女性自我定义的困难和女性进行写作的困难,以及显示了在父权社会里,女性作家自身的身份焦虑以及反抗的策略。“Gender and Madness in the novels of Charles Dickens”(《狄更斯小说中的疯癫女性》)①,对狄更斯小说中出现的疯癫女性进行具体的研究,其分析了导致女性疯癫的原因以及社会对疯癫女性的各种认识,并且认为疯癫具有性别属性。
此外,书写疯癫女性形象的作家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瑞贝卡研究了苏桑娜·凯森、凯特·米利特等女性作家的作品和她们的传记,认为有两类女性通常被看作是疯癫女性:一是具有写作天赋的女性,因为男权制下普遍认为写作、阅读、思考都是属于男性活动;二是违背社会常规习俗的女性,女性被认为应该是温柔顺从的“天使”,若与此相异,便是“疯癫女性”。
西方的研究且运用了多种理论,研究较有深度。除了常用的福柯权力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符号学和隐喻研究理论外,研究者还利用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对疯癫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并且还对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与领域。西方学界对“疯癫”研究的主题也较为多元,将其与爱情、复仇、谋杀、犯罪等主题相联系。“Loves Madness: Medicine,the Novel,and Female Insanity(1800-1865)”(《愛的疯狂:药物,小说和女性精神错乱》)②,以简·奥斯丁、司各特、夏洛蒂·勃朗特等作家作品中因爱而疯癫的女性为研究对象,解析了19世纪英国的小说家对疯癫女性以及疯癫叙述策略的认识。研究的文本一般包括戏剧、小说、诗歌,当然每一个类型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式不同。
总的来看,国外学者认为西方文学中的疯癫女性形象塑造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三个阶段分别为两极阶段、反驳阶段、探索阶段。四种类型分别为:天使型疯癫女性、魔鬼型疯癫女性、颠覆性疯癫女性、新生型疯癫女性,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这类研究方法也被国内许多学者借鉴。其研究的大致情况如下:
一是两极阶段:主要有天使型疯癫女性和魔鬼型疯癫女性。天使型疯癫女性研究者多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精神正常时是美丽温柔的天使,疯癫后依然存留着以往善良的本性。魔鬼型的疯癫女性研究者一般以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为代表。在成为疯癫女性之前具有使人厌恶的能量,成为疯癫女性之后更有让人惊惧的威力,与天使型的疯癫女性迥然不同。二是反驳阶段:颠覆型疯癫女性。研究者以《简爱》中的伯莎·梅森为代表,也有研究者认为《藻海无边——〈简爱〉前篇》中的安托瓦内特就是伯莎·梅森。两个女性都对传统的疯癫女性形象群进行了颠覆,有许多研究者提出两者统一才是完整的伯莎。她们身上兼具魔鬼和天使的双重特征,颠覆了既往疯癫女性形象单一而残缺的框架。三是探索阶段:新生型疯癫女性。到20世纪中期,一些女性作家对社会语境、自身性别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开始塑造了不同于以往疯癫女性形象的新生型疯癫女性。此类疯癫女性经历了疯狂到清醒的过程,其典型代表就是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钟形罩》中的埃丝特·格林伍德,在一度疯癫之后,走出疯人院,开始新的生活。
西方学者通过这三个阶段,四种类型的疯癫女性形象研究,让我们清楚看到其对疯癫女性形象群体类型的归类;对疯癫女性形象群体流变的探寻。由此,能够更好地了解疯癫女性形象群体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所被赋予的特征,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女性观对作家们塑造疯癫女性形象的群体影响,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疯癫女性形象群体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西方文学中的疯癫女性的研究成果多为一些期刊文章和硕博论文。目前尚未出现较有代表性的专著,也很少对西方文学某个时间段的疯癫女性形象群体进行系统研究。
起初是刘本战对福柯《疯癫与文明》的翻译,一度引发了对疯癫思想的研究热潮。在CNKI中,1979-2000年含有“疯癫”的论文共有240篇,2000年到2019年有共7859篇。1979-2000年与文学中的“疯癫”相关的论文有99篇,2000-2019年与文学中的“疯癫”相关的论文有4667篇。但关于文学中“疯癫女性”的研究论文从1986年才开始有的,1986-2000年研究文学中的“疯癫女性”的论文有13篇,2000-2019与此相关的有2208篇,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其中的增长趋势,并且近年来的关于疯癫女性形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