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玲 蔡宛辰
[摘 要]数字时代,全科师范生群体存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现象。该文作者从其阅读的态度、频率、时长、工具、环境、方式、习惯等维度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存在认知浅显、内驱力缺乏、投入不够、习惯有待养成等问题。建议应从培养深度阅读意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营造深度阅读氛围、拓展深度阅读指导等方面协同改善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状况。
[关键词]数字时代;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3[收稿日期] 2020-05-08
一、问题提出
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盛行。通过移动终端,人们可以利用闲暇琐碎的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浅阅读。而浅阅读的阅读内容杂、质量层次不齐,难免造成阅读精力的分散和阅读效率的降低,降低了阅读的效果;且容易让人产生思维惰性,逐渐缺乏系统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而相对“浅阅读”而言,深度阅读克服了浅阅读知识平面化的缺陷,且人们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学识素养和人文修养得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理论构建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学习、工作能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因此,深度阅读对于人们提升自我素养来说十分重要。
小学全科教师是指相对于小学分科教师而言的、能承担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具有素质高、基础实、知识博、适应广、能力强等特征[1]。对于全科师范生来说,紧靠课堂学习远达不到“知识博”,课堂之外的深度阅读与研读非常重要,但目前针对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情况的研究还一片空白。因此,笔者就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的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等展开研究。
二、概念界定
提到深度阅读,相对应的就有浅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浅阅读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为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整本书阅读指“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张吉珍学者提出“深度阅读是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方式”[2]。
相对浅阅读、整本书阅读而言,深度阅读是能提升学识素养、人文修养、逻辑思维能力、理论构建能力、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深层次阅读方式。因此对以“素质高、基础实、知识博、适应广、能力强”为培养目标的全科师范生来说,要提升全科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深度阅读就十分重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调查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现状为起点,从全科师范生的阅读态度、频率、时长、采用工具、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展开调查,致力于理清现状、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为提升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的能力、养成深度阅读的习惯,提升综合能力提供数据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市小学教育专业的全科师范生,共213人,其中男生87人,女生126人,男女比例4∶6。
(三)问卷设计
笔者在文献研究和网络问卷基础上从全科师范生阅读的态度、频率、时长、工具、环境、方式、习惯等维度编制问卷。并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重庆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放213份,回收213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研究发现
(一)全科师范生对深度阅读的认知较浅显
针对全科师范生是否习惯阅读调查发现,有59.16%的学生喜欢阅读,但也有40.85%的学生不喜欢阅读。对深度阅读的定义是否了解结果显示对深度阅读的定义了解、大概知道和不了解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对于“数字化阅读即浅阅读、传统阅读即深阅读”这一看法調查发现,29.58%的人同意这一看法,36.62%的人不同意这一看法,剩下33.8%的人则认为不一定,认为用此说法来定义深度阅读和浅阅读是不严谨、不确切的。而结果显示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认可此说法的,可见全科师范生群体对于深度阅读的了解较浅显,缺乏深入的认知。对深度阅读的认知还需外界加以引导,深度阅读行为的开展还需外界加以督促。
(二)全科师范生缺乏深度阅读内驱力
针对全科师范生阅读的目的调查发现:15.49%的学生对阅读是有兴趣的,42.26%的学生对阅读是有认知、有计划的,明白阅读可以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并以此为阅读目标;而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阅读的学生也占了23.47%,由此可见,全科师范生群体中,存在一大部分学生阅读目的不明确,或迷茫、或功利,或为了娱乐消遣,对自己的阅读动机和阅读需求没有把握,缺乏深度阅读的内驱力,直接导致了阅读素养的缺失和阅读质量的下降。
(三)全科师范生阅读精力投入不够
针对全科师范生的阅读频率调查显示:35.21%的学生每周的阅读次数在3次及以上,27.7%的学生阅读频率为每周1—2次,而24.41%的学生阅读频率为每月1—2次,12.68%的学生阅读频率为每月3次及以上。由此可见,仅有60%左右的学生能做到每周都进行阅读,阅读频率不高,可见阅读热情和氛围不够良好。进一步对阅读时长分析得出:13.15%的学生每次的阅读时长在5小时及以上,61.04%的学生每次阅读的时长为1—4小时,而只有25.82%的学生每次阅读时长为1小时以下。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大部分全科师范生的阅读次数虽然不多,但每次阅读时投入的时长通常较长.
从阅读量来看,一半以上的学生一年的阅读数量在10本以下,而一年读到20本以上的学生则不到五分之一,可见大部分全科师范生的阅读数量并不可观。但结果显示有7.98%的全科师范生一年的阅读量能达到51本及以上,可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在全科师范生身上也是可以实现和做到的,只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阅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够。
对全科师范生的年级和阅读时长交叉分析发现(详见下图):
学生年级和阅读时长交叉分析图
阅读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学生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可见全科师范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术氛围的熏陶,全科师范生对于阅读精力的投入是越来越多的,对于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沉下心来深度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高。
(四)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习惯有待养成
阅读习惯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阅读素养,同时也对阅读效率和效果影响颇深。对全科师范生的阅读习惯调查发现:62.44%的学生对所要阅读的书籍有明确计划。关于图书选择,仅有36.15%的学生会选择更经典、内容更完整的原版图书;63.85%的学生则会选择精简版,因为读起来轻松,可以快速了解核心思想。此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全科师范生对于深度阅读和浅阅读的选择。有64.32%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充分的时间,会深刻专研一本感兴趣的书,可见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和是否有兴趣都是影响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的因素。
针对深度阅读习惯发现,最普遍的阅读习惯为做摘抄(31%),可见部分全科师范生是能够把握自身的阅读需求,能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积累。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在阅读后写读后感(26%)或书评(9%),此举意味着全科师范生是有一定的审美情趣的,并会在阅读完成后进行回顾和总结,定会有一定的收获。但也有部分学生只看不做(21%),没有计划,也没有收获,深度阅读习惯有待养成。
五、原因分析
(一)深度阅读意识缺失
拥有深度阅读的意识,认识到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是开展深度阅读的前提。从深度阅读态度层面,18.78%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积极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26.76%的人表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会适当进行深度阅读,29.58%的人表示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就不会进行深度阅读,而剩下24.89%的人则认为没必要进行深度阅读或者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会主动或有意识的进行深度阅读,由此可见全科师范生对于深度阅读是不够重视的,大部分学科全科师范生并未意识到深度阅读对于他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缺少深度阅读的意识。
(二)深度阅读目的迷茫
阅读目的与阅读需求的把握是进行任何阅读的质量保证和前提。仅有39.44%的学生阅读时能逐渐深入,有所思有所悟;27.23%的学生阅读多为快速浏览,33.33%的学生表示阅读时难以静心。浮躁的心态和漫无目的的快速浏览的方式都是缺少阅读目的的体现。而在对全科师范生阅读种类的调查中发现,全科师范生阅读时选择的书籍多为娱乐消遣,选择与提升自身素养相关的文学类、哲学类书籍和与提升全科师范生专业素质相关的教育学类、管理学类、心理学类等书籍的学生都在半数以下,可见全科师范生对于阅读是迷茫的,对于自身的阅读需求没有认知,缺少阅读目的。
(三)深度阅读氛围欠缺
不同的环境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阅读也是如此。适宜的阅读环境会愉悦人们的心情,提升阅读的效率。从阅读环境喜好看,23%的学生喜欢在图书馆、教室、书房等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阅读;32.39%的学生喜欢在宿舍、家里阅读,宿舍和家里同样也是相对安静的环境,与图书馆、教室相比是更为放松、自在的阅读环境;27.23%的学生喜欢在环境优美的户外进行阅读。17.37%的学生则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可见这部分学生的阅读方式多为电子阅读,对于阅读环境没有要求。安静的环境是沉下心来深度阅读的前提,是开展沉浸式深度阅读的最佳环境。由结果可见,部分全科师范生喜欢的阅读环境是安静的,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对阅读环境没有要求,这也是没有阅读意识的体现,也体现了阅读氛围的欠缺。
(四)深度阅读监管不足
全科师范生的深度阅读是需要外部监管机制来促进和管理的。有接近70%的学生期望学校规定时间进行阅读,大多数全科师范生对于规定深度阅读时间、创设深度阅读小组、布置深度阅读任务、构建深度氛围是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的。
六、策略建议
(一)克服学习惰性,培养深度阅读意识
激发全科师范生阅读兴趣是培养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的首要条件。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决定了深度阅读对他们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培养深度阅读的意识,认识到在深度阅读是能够提升学识修养、理论思维和工作能力的深层次阅读方式。接着要克服学习惰性,制定合理可行的阅读计划,养成时间观念。并严格要求自己,在深度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给予及时的监控和调整。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吸收和同化新知识,并不断地反思、调整阅读策略,主动的去建构知识,进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
(二)把握閱读需求,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有效的进行深度阅读需要全科师范生在深度阅读过程中能把握自己的阅读需求。对于日后要走上小学全科教师岗位的全科师范生来讲,应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小学全科教师应是丰富博学的,并能在今后课堂上、生活中灵活调度积累的知识,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因此,对全科师范生来讲,阅读需求应是以获取知识信息,拓宽知识面为首选阅读目的,而不是仅限于学习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全科师范生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
(三)创设阅读小组,营造深度阅读氛围
营造阅读氛围,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师、榜样学子的带头感染作用,创设深度阅读小组,开展计划阅读与丰富的阅读分享活动等,营造深度阅读氛围,带动全科师范生深度阅读的积极性。此外,学校的硬件环境设施也直接影响着全科师范生的深度阅读。如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不容忽视,要注重全科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相关部门人员在选择采购文献信息时,要做到专业且全面,确保全科师范生有充足的阅读来源。高校还应确保全科师范生能有足够的深度阅读空间、深度阅读时间和浓厚的深度阅读氛围。
(四)构建阅读机制,拓展深度阅读指导
进行科学、规范、有效的深度阅读指导,初步构建切合全科师范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深度阅读机制。教师指导层面上,指导教师应从指导学生选择高质量的图书着手,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深度阅读,指导学生学会吸取、积累并整合、构建、运用知识。并引导学生鉴赏作品,形成阅读素养,提高阅读水平。图书馆层面上,可以结合全科师范生的阅读心理、阅读兴趣和专业特点,开展导读服务。建立数字阅读平台,进行知识推送和书目推荐,并开展丰富的活动,在此过程中纠正全科师范生的不良阅读倾向,从而树立正确的阅读行为,促进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1]江净帆.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GSP”能力标准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6):28-31.
[2]刘艾清.整本书阅读过程指导须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8(3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