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霞
【摘 要】与教师、与教科书编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是学生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而在这些“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又是核心。本文将聚焦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生本对话片段,例谈生本对话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本对话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究竟应该怎么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生本对话中的“生”指学生,“本”指文本。通过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学生就可以实现与文本的“视野融合”“情感共鸣”等。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所有“对话”的核心。以生本对话为契机,学生对文本的创作背景会了解得更加全面,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理解得会更加透彻,对文本中的思想情感会体会得更加深刻,对文本中的写作手法揣摩得会更加细腻等。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可以得到极大的发展。
那么,在生本对话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走就作者的内心世界,置身文本的生动意境呢?下面,笔者将择取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一些阅读教学片段,例谈生本对话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对话”文本创作背景
“诗仙”李白在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写下了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兵败被俘,过零丁洋时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散文家、民主战士朱自清在祖母辞世、回家奔丧、丧事料理完毕之后,父亲在火车站为他送行时,有感而发,写就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回忆性散文——《背影》;出身豪门、素性放达、爱好广泛的曹雪芹,在家遭萧索、繁华过尽、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时,著书黄叶,写就了闻名中外的鸿篇巨著——《红楼梦》……
古诗也好,现代文也罢,名著亦然,都离不开一定的创作背景。而我们在品读古诗、鉴赏现代文以及阅读名著的时候,都必须要想方设法与文本的创作背景“对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融入文本的情境,才能对文本有通透的理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组织学生与文本创作背景进行“对话”的一个片段:
师: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这篇文章的?
生1: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
生2:鲁迅先生一开始去日本留学,并不是学文,而是学医。
生3:是的,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主要是因为他在仙台医专受到了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
生4:除了这些原因,我觉得鲁迅先生也非常怀念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待人热诚,丝毫没有民族偏见。正是藤野先生的这些高贵品格,深深地感染了鲁迅先生,让鲁迅先生产生了创作这篇文章的想法……
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徐徐展开,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明确。透过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学生就会更为精准地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
從以上教学片段可以明显看出,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与文本创作背景的“对话”,可以引领学生转换“视角”,从“读者”转变为“作者”,让学生将自己不由自主地“带入”文本意境之中。而这又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铺路搭桥”。
二、“对话”文本思想情感
语言文字是文本的外在表现,思想情感是文本的内在意蕴。对学生而言,要想深度阅读、有效阅读,不仅要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更要通过研读这些语言文字,理解这些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由此,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才会从“浅表化”走向“深层次”,学生才能至真至切地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才能进一步升华自身对文本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的内在意蕴,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的思想情感进行“对话”。而学生与文本思想情感进行“对话”的媒介,正是文本中的语言文字。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组织学生与文本思想情感进行对话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白杨礼赞》,而不是《白杨》,或者《白杨赞》呢?
生1:我觉得,尽管《白杨礼赞》只比《白杨》多了“礼赞”两字,但是,所蕴含的意义却大不相同。透过“礼赞”,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会在这篇文章中赞美白杨、讴歌白杨。
生2:《白杨赞》和《白杨礼赞》相比,只差一个“礼”字。我觉得,“礼”能更加鲜明地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某种精神,或者某种品格的热情讴歌与由衷赞美等。
师:嗯,你们说得很有道理!那么,让我们来猜测一下,作者会在这篇文章中赞美、讴歌白杨的哪些品质呢?
生1:白杨的生命力很顽强,对生长环境要求不是很挑剔,莫非这篇课文是要赞美白杨顽强的生命力?
生2:作者为什么不赞美“石缝中求生存”的青松,不讴歌“傲雪盛开”的红梅,而要赞美与讴歌稀松平常的白杨呢?我觉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要借物喻人,赞美或讴歌一些普通劳动者……
事实上,教师在引领学生不断地与文本思想情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也持续地与文本的思想情感产生着“共鸣”。而当这种“共鸣”达到一定的程度,达到一定的“量”之后,文本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在学生的思想深处迅速升华,并将各种思想情感转变为自身的一种内在品质。
三、“对话”文本写作手法
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老舍先生用白描手法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质朴无华、情真意切地勾勒出了母亲的勤劳、热心以及对儿女的疼爱;为了深切悼念自己的母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无比怀念之情以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围绕“明”“暗”两条线索记叙了母亲的生平,讴歌了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典型的、至美的劳动妇女形象。同样是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对母亲的赞美,因为老舍先生与朱德元帅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手法,所以文章的风格不同、意境不同、各领风骚。
可见,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仅要与文本的创作背景“对话”,与文本的“思想情感”对话,还要与文本的写作手法“对话”,借此感知文本别样的美、独特的美。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这篇课文时,引领学生与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对话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以民歌的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拟人、夸张、比兴等写作手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仔细找一找诗中的这些写作手法。
片刻之后,学生汇报。
生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这里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
生2:“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双手如何搂定宝塔山?这里明显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此外,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写作手法“对话”,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而言之,在生本对话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与文本的创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对话。以此为抓手,学生就会循序渐进、入情入境,就会对文本的内容有更为通透的理解,对文本的情感有更为真切的感悟。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等核心素养之苗也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黄群华.初中语文阅读构建生本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广州:广州大学.
[2]周文娟.生本对话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4(61).
[3]沙莎,齐莹,王怡晖.生本对话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高效教学策略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
[4]陈娟.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19(45).
[5]吴惠娟.浅议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