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优化策略研究

2020-11-09 03:08韩婷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4期
关键词:网络高校现状

韩婷婷

[摘 要]网络的出现与普及,既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高校及其德育工作者应当把握时机,充分认识并利用好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搭建起新时期德育教育阵地。在网络环境下需要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进行重新地定位,必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进取意识教育和社会责任团队精神教育。该文即在阐明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几点高校德育工作优化建议,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德育工作开展。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02[收稿日期] 2020-03-06

一、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师生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育工作者群体现状

第一,观念落后,对互联网存在较大偏见。从当前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已配备了私人电脑并且使用智能手机,其与互联网的密切接触已成现实。然而仍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抱有较大偏见,认为学生接触网络只会沉迷游戏,继而影响学业并丧失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二,缺乏一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与足够的网络知识。受年龄或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未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培训。因此,在面对计算机知识问题或网络科技问题之时,他们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也因而无法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做到对症下药。

第三,不具备网络德育工作认识。如今,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仍有部分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沿用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如开班会、进行教育谈话、给予批评处分等)来开展德育工作,而没能够做到充分认识并利用网络德育的特征,从而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成效不佳。

(二)高校大学生群体现状

第一,以促进专业学习和获取有利信息为目的的大学生占比过低。笔者通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研发现,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多在于玩游戏、网聊、了解文娱动态及下载流行音乐等,而只有较少一部分学生将促进学习或获取有利信息等作为自己上网的目的。而这一情况也的确导致了遭受处分甚至被退学学生人数的逐年攀升。

第二,辨识力、自制力较差,严重者甚至参与网络犯罪。网络是一个泥沙俱下的环境,其中虽有不少有利信息,但也的确不乏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而正值青少年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因而并不具备足够强大的善恶辨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些学生往往会受自身好奇心理的驱使而遭到不良信息的毒害,更有甚者,甚至将“黑客”当作偶像,学着在网络上做出偷窥他人邮件、窃取他人账号等网络犯罪行为。

第三,逃避现实而对网络形成依赖心理。一方面,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会在其大学时期获得显著发展,同时,他们由于需要面对一定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因而也会有一定的情感需求,如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友谊等等。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受现实中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他们的情感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往往就会选择逃向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寻求心灵慰藉,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网络依赖心理,同时也会变得更加疏离现实。

二、網络环境下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可行性策略

第一,积极引导德育工作者转变工作意识观念。当前还存在一部分德育工作者对网络持有较大偏见,只看到了网络的负面作用。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身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正确地认识网络这一客观存在,在看到它消极一面的同时,更应看到它的技术工具和战略高地属性,积极引导大学生善用网络,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1]。

第二,积极引导德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网络素能。韩愈《师说》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育工作者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在德育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德育工作者必须不忘己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操作技能,以攻占网络这一德育工作新高地。比如德育工作者可以开展网课教学,以更加灵活、轻松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微信等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化解其思想郁结,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接受程度,而且也能有效提高高校的德育工作实效。

第三,充分认识网络德育特征,并利用其创新德育工作手段。总体来说,网络主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开放性;(2)预见性;(3)交互性;(4)便捷性。在认识清晰网络的这几点特征之后,高校教育工作者便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以有效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手段,从而大大改善高校德育工作实效。首先,网络具有开放性特征。网络的开放性赋予其一定的隐匿功能。因此,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无须再像以前一样,与老师进行正面接触,而这样一来,之前会有的胆怯、抵触等不良情绪也会大大减少。在相对更为自由与平等的网络氛围下,学生能够更快地抛开顾虑、敞开心扉,向老师袒露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从而大大增加师生交流的有效性。此外,网络德育的开放性优势还体现在,高校可以从校外引进心理学专家等,与校内德育工作者联手会诊学生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增进自身德育工作实效。其次,网络具有预见性特征。这一特征的最明显体现便在于,通过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仿真实验。具体来说就是,德育工作者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设计虚拟场景,然后让学生进入活动区进行体验,并以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习惯为依据导出最后结果,这样一来,学生们即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准则与人生哲理,大大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提升。再次,网络具有交互性特征。利用网络的这一特征,德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在自己与学生群体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窗口,然后凭借自身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及思想教育辅导经验对遇有问题、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提供帮助。而这样做无论是从效率还是效果的角度来讲,都要胜过传统的正面教育。最后,网络具有便捷性特征[2]。这一特征尤其有利于解决高校德育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矛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且方便地获取各种新知识材料,大大改善了德育工作效果。

第四,充分发挥校园网所具有的德育功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高校的校园网所能覆盖的职能部门也越来越多,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近便资源来有效提升自身网络德育工作质量。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就有必要首先加强校园网建设。从内容方面来说,高校应当在加强内容版面设计的同时,也向其中注入更具时代性与吸引力的栏目内容,比如可以开设“党建天地”“理论学习”“知识窗”以及“心理测试”等栏目;而从功能方面来说,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增强校园网使用的稳定性与便捷性。

第五,积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重视网络技术的研究与管理。网络设施是开展和推进网络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高校应予其以充分重视。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对技术的研究与管理,借助技术的力量有效防控犯罪、毒品、色情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增强学生群体的网络道德意识。

三、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德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已成必然,因此高校必然需要高度重视并强化自身的网络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作为开展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主体,首先必须要做到转变自身观念,使其由封闭状态转变至开放状态;另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使用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还须致力于网络德育教育基地的拓展工作,积极探索与新时期发展状态相符合的德育内容、创新与新时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德育手段,以切实提升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镉,杨学勇.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冲击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30-132.

[2]谢冠华.网际交往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思考[J].高教探索, 2005(02):79-81+96.

猜你喜欢
网络高校现状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