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巩固扶贫成效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20-11-09 07:25翟欣瑶
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28期
关键词:农户农业发展

翟欣瑶

摘要:文章从产业扶贫视角分析了扶贫地区产业面临的经营主体脆弱、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市场风险大等困境,提出了培育和发展主体、稳定和巩固产业基础、做好防控风险和保险工作等对策措施,以期为国家巩固扶贫成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扶贫;巩固扶贫成效

我国的扶贫开发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转入巩固扶贫成果、加快脱贫致富的新阶段,帮助已脱贫农户不再返贫是当下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正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进行扶贫开发,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实现已脱贫地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方能保证长久效益和稳定增收,保证脱贫成效可持续,保证扶贫地区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一户不落地脱贫。其中,如何化解产业扶贫面临的困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巩固扶贫成效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已脱贫地区以产业巩固扶贫成效面临的困境

(一)经营主体脆弱

1. 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贫困地区受教育条件有限,当地人口文化程度大多偏低,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产业户往往缺乏新知识和新技能,没有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生产经营能力。部分产业户和村集体组织缺乏市场经营、组织管理的知识,存在管理不规范、生产经营滞后的问题,导致产业效益低、抵抗市场风险和带动持续增收的能力弱。

2. 收入结构不合理

十八大以来政府扶贫支出大幅度拉高了农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但出现了部分农户对这种转移性收入依存度高的现象,未能真正实现立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占比高,但是务工的不确定因素多,缺乏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户重要的自我发展收入来源,但是农户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使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有效提升。

3. 缺乏内生动力

首先,贫困户长期接受“输血”式扶贫,缺乏自强独立、艰苦创业的精神,“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缺乏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其次,产业发展周期长、风险大、见效慢,部分农户对发展产业缺乏热情和信心,存在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自我否定心理,“怕”字当头、“难”字挡路,没有摆脱返贫困境的勇气和致富的志气、没有劳动积极性和自我发展意识。

(二)产业基础薄弱

1. 产业项目自身缺陷

首先,部分产业项目未经充分论证或未结合自身实际便盲目引进,导致扶贫地区产业规模小而散、经营方式粗放,难以形成集群效应,产业发展周期长且见效慢。其次,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措施重视“短、平、快”,忽略了长期效益和稳定增收,照搬其他地区做法而不考虑自身基础,导致产业结构同质化、单一化问题严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产业户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加之政府忽视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使得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削弱,支柱性产业难以形成。最后,扶贫产业多集中于农业,有优势的产业链条短,缺乏深加工增值和品牌效應,生产多为低层次产品,附加值低,产品市场空间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因此产业效益低,带动能力弱。

2. 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国家财政的扶贫资金大部分用于交通、水利、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资金投入不占主要部分,用于脱贫后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紧张。其次,虽然国家财政加大了扶贫资金投入,但资金分散于扶贫各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在资金调度与整合上的沟通,使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最后,产业的投资存在成本高、时间长、回报慢等问题,这对于企业和农户来说门槛高且风险大,因此产业的资金来源十分有限,虽然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信贷支持,但由于农户信用度不高、还款风险大,银行提出公务员担保、额外担保费等要求,使得授信门槛高、办理手续繁杂、放款时间长。

3. 劳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凸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尤其在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因病返贫、因残返贫、因灾返贫的现象普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

(三)产品市场风险大

1. 农业弱质性

扶贫产业多集中于农业,但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首先,自然灾害会给农户造成巨大的损失。其次,农产品鲜活易腐,难以长期保存,产品滞销也会使产业户亏损严重。最后,农业具有周期性、季节性,其供给调整往往落后于市场价格变动,这种时滞的存在使农户承担巨大风险。此外,在“小生产、大市场”的国情中,农户很难影响产品价格,缺乏价格谈判的优势,只能被动接受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 市场不稳定

首先,农产品存在蛛网效应,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农产品市场就会发生发散型蛛网波动现象,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蛛网现象存在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农户在生产经营中缺乏对市场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且对市场发展规律认知不足,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现象,可见,以农业为主的扶贫产业其市场具有不稳定性。其次,产业扶贫会放大市场风险。产业扶贫中大量物资集中采购和同类产品集中上市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导致价格异常波动,打破了地方市场体系的相对稳定。此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产品流通呈现专业化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但是产品最终价格受到了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这加剧了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稳定性。

(四)其他困境

1. 难以摆脱政府帮扶

在产业扶贫期间,有些地区的政府采用购买产品的方式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这就强化了行政推动而弱化了市场驱动,依靠该产业脱贫的农户只能算是暂时性脱贫,缺乏长期机制保障。

2. 利益联结机制不牢靠

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涉及产业扶贫中市场主义逻辑与社会道德逻辑之间的协调平衡。产业发展强调市场为导向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产业扶贫则强调社会道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协调不好市场主义逻辑和社会道德逻辑之间的关系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牢靠的原因。

二、以产业为支撑巩固扶贫成效的对策措施

(一)培育和发展主体

1. 加强教育和培训

首先,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解放思想,帮助当地产业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社会信用意识。其次,应加大对产业户的培训力度,通过实施经营主体培训计划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农业和科技人才。最后,新型经营主体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问题的关键,应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形成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的产业助推脱贫致富的格局。

2. 拓宽增收渠道

增收渠道的拓宽主要依托于乡村产业的壮大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多元有机整体发展,发展乡村产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创立品牌;二是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将产业链留在乡村,让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四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依托“互联网+”将电子商务引进乡村,将农产品销售进城市;五是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完善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六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产业户将宝贵的资金用于生产投资。

3. 提高人员素质

将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农户内生发展动力,提高产业主体素质。可以通过宣传教化和有效积极的心理介入,帮助农户摆脱旧思想、旧观念,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增强劳动的热情和奋斗拼搏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水平和自我造血能力。

(二)稳定和巩固产业基础

1. 提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实现产业特色化发展。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选择产业,从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出发,综合考虑自然和市场因素,选择有一定发展基础、传统优势强的产业重点扶植,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其次,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要统筹和整合当地资源,持之以恒地发展产业并依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规模,走适度规模发展的道路,为实现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奠定基础。最后,实现产业工业化发展。要支持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招引技术先进的加工企业入驻,鼓励其与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合作社进行合作,走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工业化道路,打造全产业链,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和产业升级,提升价值链。

2. 强化资金扶持

首先,要强化资金统筹规划,突出对特色产业、绿色产业、自主创业及其他涉农产业的帮扶;同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对其负责的项目进行统一归集,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其次,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为产业注入金融活力,具体措施如: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建立“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障”的多方联动机制;由财政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扶贫产业基金,为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高成长性的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发展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融资工具,引导保险资金用于扶贫产业项目;积极引进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拓宽信托融资渠道、以多种形式进行租赁融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帮助金融机构精准识别扶贫需求、研发针对产业户的信贷产品、提供简便快捷的信贷服务。

3. 挖掘劳动力资源

首先,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推动在外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向扶贫地区流动,带动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培养创业带头人和乡村企业家。其次,出台较为宽松和优厚的政策及举措,吸引社会力量和专业人才向扶贫地区转移,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对产业进行对口帮扶。最后,普及扶贫地区的卫生和医疗服务,使当地人口在患病或受傷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救助,保障当地产业的劳动力。

(三)做好防控风险和保险工作

1. 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信息存在偏差、农户自身的商业素质和市场能力低,容易引发市场价格波动。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能够减缓价格波动、控制市场风险。具体措施有:首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竞争有序、开放统一的初级产地市场、区际批发市场、全国性批发市场,不断探索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防范市场风险。其次,建立合同约束机制,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好农产品交易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期限,明确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将合同约束机制与期货期权市场结合,分散和转移合同中的潜在风险,从而化解市场风险。再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让各方主体共享市场信息,促进资源整合和风险规避。最后,建立价格保护机制,通过设立最低价格限制,阻断蛛网效应,防止市价异常波动。

2.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是扶贫产业的“保护伞”,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面,将经济作物也纳入保险的覆盖范围;二是要增加农业保险的品种,满足农户个性化、多样化的保障需求;三是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推动农业保险“保价格、保收入”,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四是优化补贴比例,将补贴向特色产业、绿色产业等项目倾斜;五是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领域,如发挥农业保险防灾减灾作用,完善农业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再如,发挥农业保险增信作用,缓解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四)其他措施

1. 培养产业户“干中学”的能力

产业扶贫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有着复杂多元的构成,不只是简单的劳动生产技能,更多的是与市场经营和组织管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是无法完全从教育和培训中获得的,需要产业户在经营中的“干中学”,进而提高产业户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使产业户真正成为经营市场主体,摆脱政府的帮扶。与此同时,政府还需做好政策兜底来促成市场驱动,实现产业扶贫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坚持多方联动地探索市场驱动机制的创新。

2. 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紧密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使农户成为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共同体,引导农户抱团致富。在此基础上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产业大户+集体+农户”等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林鄂平.产业扶贫再认识[J].中国扶贫,2012(17):27-33.

[2]黄承伟,邹英,刘杰.产业精准扶贫:实践困境和深化路径——兼论产业精准扶贫的印江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17(09):125-131.

[3]李刚,穆光远,王琳,刘建宇.浅谈产业扶贫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08):23-25+29.

[4]肖小虹.农业产业链市场风险的形成及防范研究[J].学术论坛,2012,35(08):145-148.

[5]冯文丽,苏晓鹏.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J].中国保险,2020(01):18-23.

[6]田波,柳长兴.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志智双扶”问题研究:后扶贫时代的扶贫治理[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02):66-7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农户农业发展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