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引导和媒介素养对利用新媒体实现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促进作用

2020-11-09 02:56李晶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媒介素养

摘 要:开放性、碎片化以及机器推荐机制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降低了新媒体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中的积极效果。对此,笔者提出充分利用意见领袖,通过提供能够平等对话、有针对性且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同时,笔者还呼吁在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过程中应强调信息收集、判断的重要作用,并且主流媒体应持续输出优秀作品,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审美。

关键词:舆论引导;媒介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下,微信、微博、短视频和直播等网络平台或软件已经成为青年一代主要的虚拟聚集场所。根据党中央关于及时更新主流思想网络传播的手段和方法的具体要求,新媒体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工作的最主要的场所和形式之一。图文并茂、声形俱现的传播形式、接地气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一个又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将高度凝练和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演绎的有血有肉,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广大年轻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了新途径:留言、弹幕、点赞或者转发都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肯定和支持。

但是,新媒体的不当使用确实会消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一、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任何主体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而道德水平、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人生经历等差异最终导致了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更遑论,一部分人为引人关注而故意扮丑、制造舆论冲突。青年学生缺乏广泛的社会阅历,三观又尚未形成,容易被引导和煽动,导致他们所熟知的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在网络的世界受到冲击并可能发生动摇。

另外,信息茧房和碎片化传播防止影响青年学生全面接收信息。所谓的信息茧房,描述的是人们只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使自己感到愉悦的信息,最终导致信息窄化的现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用户以往在自己平台上浏览时留下的数据推测用户喜好,向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阻碍了学生全方位获取信息的机会,进而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在带给现代网民更好的阅览体验的同时,也意味着新媒体文件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信息发布者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可能会通过剪辑手段“断章取义”,而青年学生丧失了对事件全貌的了解,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新媒体中确实存在能够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不实信息。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就必须做好舆论引导,展现社会主义真善美;另外,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学生从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中获取正确、积极的信息,进而坚定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适当的舆论引导

首先,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任何用户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这增加了传统的以监督、管理的行政干预手段为主的舆情应对策略实现的难度。同时,我们需要正视青年人渴望参与社会事件的情感需要,任何强制性的干预和动辄得咎的态度都会遭到他们更加激烈的反抗。网民的观点和想法是五花八门的,不可能每个人看问题都看的准、都说的对。应保证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沟通和表达的权利。这是在高校和网络思想宣传教育机构在做舆论引导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其次,我们要深挖舆情危机背后所体现的个体焦虑和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寻找舆论引导的方向,对症下药。光靠喊口号的洗脑式舆论引导方式是行不通的。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可能恰好契合了青年学生某个不被满足的特定需求。随着更多的同龄人加入网络论战,彼此之间相互作用,个体恐惧和焦虑逐渐扩大。而做舆论引导时,如果不能站在青年人的立场,用关乎青年人需求的内容来做解释和说服,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矛盾就只能无限僵持下去。2020年5月3日哔哩哔哩网站发布五四青年节宣传视频《后浪》后被广大年轻网友嘲讽,认为作品只关注了小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年轻人,而忽略了真正应该被鼓舞的大多数年轻人的感受。福建共青团之后发布的视频《或许,这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后浪”》之所以能够获得普遍认可(截止2020年7月23日,视频累计播放429.8万次,获赞34.5万次),就是因为敏锐的发现了争议的焦点在于青年学生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与艰辛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并转发反映“普通人” 任海龙勤奋努力、踏实乐观生活态度的短视频来回应年轻人们需求、安抚他们的焦虑。广大青年在获得共鸣的同时也再次肯定了艰苦朴素、勇于奋斗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可贵。

第三,要把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舆论演变情况,分阶段给予适当引导。受制于新媒体信息发布的简短和分散的特点,青年人在事件发生之初很难看清全貌,又因为这个阶段特有的浮躁、冲动的心理特征容易被外界态度引导做出错误判断;后期随着大量信息的不断披露,事件本身可能反转,青年人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以往在事件之初、相左舆论刚刚产生时,就想要靠“一锤定音”的行政干预、“快刀斩乱麻”的阻止差异化言论的继续发酵,这是不现实的。引导者应该关注热点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分析每个阶段青年学生的主要关注点,帮助实现真实信息的公开与共享。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新媒体的社交属性和圈层属性将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人聚集到不同的网络社群之中,而社群成员对社群内部意见领袖的信任和服从是社群稳定的基本要求。意见领袖通常能够更快的获取信息资源并进行整理、加工和适当评论,之后将信息发布给他人,再通过互动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观点,影响其他成员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意见领袖对于问题的界定方式和采取的态度能够显著影响该社群的群体极化程度。凯斯·桑斯坦将初始既有偏向的想法在经过集体商议后继续向所偏方向发展,最终形成极端观点的现象称之为“群体极化”。这会使持不同观点的群体彻底对立、割裂,最终影响社会稳定。作为意见领袖在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社群意见走向极端:首先,要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及时的传播给社群成员;同时,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信息所传达的思想、精神進行解构,升华对问题的认识程度;时刻关注社群内部负面情绪的发展并适当控制,将其引导向更加宽容、健康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培养青年学生媒介素养

所谓媒体素养,即正确的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指主体在面对信息时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制造和思辨能力。正如前文所述,互联网的世界鱼目混杂。宣传教育工作者无法为青年人打造一个规避一切不良影响的真空网络环境,只能依靠青年学生自己分辨信息的真伪,做出正确的判断。另外,与专门的教育宣传者相比,青年学生在互联网上分布的数量和广度都远超前者。他们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收者,也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成为主流思想的传播者。青年学生拥有充沛的正义感和坚定的使命感,总是对揭露社会阴暗面抱持高度热情。而无论是对“万州女司机”全网攻击还是“人贩子梅姨”的几次反转都说明了不经核实就轻易发布信息,会导致以讹传讹,好心办坏事。

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对媒介素养内涵、外延以及教育目标的描述上;关于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手段的选择和教育效果的检验等具体问题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作者根据国外关于媒介素质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尝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大学生需要在收集、分析大量可靠信息基础上,勇于批判和独立思考。以往的教育很少告诉青年人:只有在掌握信息和事实基础上进行自由、独立的思考才有意义,反之只能沦为空想。对于从互联网中获取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能够满足猎奇心理的特殊事件或理论,大学生往往盲目信任、不加分辨,并且主动承担二次传播的角色。与此相对的,本应可靠的主流媒体转战到互联网阵地后也不那么可靠了。2020年7月23日,今日頭条发布杭州某女子离奇失踪案的最新报道,央视新闻、凤凰网、澎湃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转发;之后当地警方辟谣,称之前报道的新闻部分事实不正确。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多角度、明确的信息源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而在此次报道中,信源模糊单一,都只是来自于近警方人士或者相关负责人的说法,而没有求证家属或者现场工作人员与群众,最终导致报道失误。因此,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广泛收集、判断来源、多方取证、反复对比的严谨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是保持理智和冷静,在事实尚未比对清楚前不转发、不传谣。另外,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严格自律,发挥网络信息“把关人”身份,保证信源准确真实,同时注意规范发布格式,如利用原文链接等,为青年人判断信息真实性提供必要依据。

其次,打破信息茧房,开阔眼界、提升审美也是能够帮助青年学生理性的分辨网络信息的有效途径。以政治类新闻为例,以往不大关注此类内容,主要原因是播报形式枯燥无趣,青年人难以形成情感共鸣。而央广新媒体中心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通过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利用网络用语、采用“说”的形式,对热点新闻进行解析和点评,与《新闻联播》相比,多了人情味儿,也拉近了与青年人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要让优秀的作品占领市场,需要根据青年人的用网习惯创造更加适合网络传播样态的内容丰富话语内容。

综上所述,适当的舆论引导和媒体素养培育是对抗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负面消解作用的两个主要途径;他们从内外两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在纷乱的网络世界保持理智,坚定其对我国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可与信仰。

参考文献

[1] 孙禹泽.信息茧房与“破茧”策略[D].北京交通大学,2018.

[2]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19日.

[3] 董阳,陈晓旭.从“极化”走向“理性”:网络空间中公共舆论的演变路径——百度百科“PX词条保卫战”的启示[J].公共管理学报,2015,12(02):55-67,155-156.

[4] 张金桐,王竞莹.新时代民众心态与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的构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20(02):15-20.

[5] 戴佳毅.全媒体时代媒体如何提升大众的媒体素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2):129-131.

[6] 高宏宏.新时代大学生媒体素养养成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9.

[7] 高菲,张琪.从《主播说联播》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153-154.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基于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改革与创新”(J16ZC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晶(1986- ),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烟台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电商法规。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媒介素养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