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研究生培养中的多元化智慧教育

2020-11-09 08:55倩,许
关键词:智慧教育研究生

杨 倩,许 峰

(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国外一流高校在聚焦研究生知识创新和课程现代化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我国高校虽然已在智慧教育改革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线教育在对传统教育方式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智慧教育的系统性开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研究生智慧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与基本走向

1.全球智慧教育模式的提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2002年左右,网络教育在美国开始兴起。2012年,以 Coursera、Udacity和edX等为代表的MOOC(慕课)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人们把这一年称为“MOOC原年”。2015-2016年,美国已经有53.9%的本科生通过“部分在线课程”或“完全在线课程”攻读学位,甚至出现了实现完全在线教育的新型在线大学(1)李虔,赵倩倩:《美国在线高等学历教育的演进与展望》,《中国电化教育》,2019年第7期。。2015年 9 月,联合国参与国共同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教育 2030”可持续发展总目标,即“确保所有人可以享受包容的、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和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智慧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智慧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3月,笔者通过知网分别对主题词“智慧教育”“在线教育”“网络课程”进行搜索,文献数量如下表所示。可见,“网络课程”的说法提出较早,“智慧教育”的概念自2015年起被大量使用,但对关键词“智慧教育”和“研究生”进行联合搜索后,相关文献只有2篇。

表1 智慧教育文献数量

在2010年以前,国内学者对“网络课程”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实现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等论题上;201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在线教育开始迅速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该《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来培养创新人才(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8期。;2013年,清华大学发布了中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中国慕课建设开始起步,对网络课程和在线教育的探讨开始逐渐转向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探讨;近几年,随着对智慧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关注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学生培养智慧化发展;教育部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中提出:“为丰富课程资源和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应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力度,探索将在线开放等形式的课程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201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表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慕课大有可为”。

2.我国研究生智慧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近几年,以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平台迅猛发展,国内各大高校对智慧教育的认识程度也逐渐深入,并经多方协同启动了智慧教育的探索。智慧教育也正面临多项政策叠加的利好,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巨大需求,更是直接推动了诸多会议平台、社交软件的加入。

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开展是高校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契机,但与此同时,在线教育在现实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多数高校仅仅关注单门课程,缺乏课程的体系化设计;鲜见高校尝试大规模、系统性的智慧教育整体推进;主动做出教育智慧化探索的老师较少,大部分老师缺乏改革主动性;做出探索的课程通常立足于奖项评审的需要,而在直面学生实际需求方面则较为缺乏,等等。

3.推进研究生智慧教育的总体思路

(1)把握研究生教育规律,聚焦突出问题,坚持靶向发力。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具有更加差异化的个人培养计划、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高的课程互动需求等特征,因此研究生课程也更强调多维度知识共创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形式和多元智慧化教育,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其思维空间的交错。

(2)在线教育彻底变革了师生的互动形式,但线下学习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线上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大大压缩了师生间的时空距离,也更便于数据收集和集中管理;线下交流指导过程中肢体语言的交流是在线课程所无法匹及的。通过线上教育和线下培养,将线上教育和线下面授的优势有机结合,可以使线上教育与线下学习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做到有机协同。

(3)智慧化教育的开设手段应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协调性。智慧化教育的具体形式,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应突出授课教师、研究课题组,以及研究生导师在教育方式选择上的主体地位,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手段,由研究生授课教师、研究生导师根据课程及学生本身特点,因“课”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教育手段,从而真正使手段服务于教育,而不是相反。

(4)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已逐渐凸显,人才培养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着力在探索中进行改革。打造混合式、多元化的研究生智慧化培养模式,是一个变革研究生课程格局、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长期性命题,应该将它放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更为长久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观照,以透析其内在规律和深层价值。

二、推进研究生智慧教育的可因循路径

智慧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理念。推动研究生教育智慧化改革,不仅有助于构建学习型课堂,而且也能够真正促进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互融,使课程学习真正服务于研究生的科研实践。

1.打造大课程平台,创建开放场域,用好数据支撑。

传统培养方式的教育场景比较单一,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必须囿于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所(3)韩鹤友, 侯顺, 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年第1期。。智慧教育通过打造集混合式教育模式、多元化教育手段于一体的大课程平台,为师生在互联网上打造了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这一空间不仅使研究生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空间领域的独立经历,而且也使师生的共同经验在这种虚拟空间中得到互享。在这个空间里,师生可随时进行交流和探讨,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智慧教育平台不仅打破了学习的时间空间壁垒,而且记录了师生学习的全过程数据,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授课记录、师生的交流互动、考试作答的过程轨迹,以及网站浏览记录等。通过收集、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从中掌握学生学习的秩序和规律,可以借此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新的学习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得到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

2.构建大教育体系,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培养质量。

我们要基于学科长远育人目标和系统规划,构建智慧教育课程体系,要让研究生课程充分发挥对学生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智慧化改革,不仅要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也要关注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缺乏课程体系指导的单一课程智慧化建设,难以避免课程设置上的盲目性和课程内容的单一性,一两门课程的智慧化改革对提升学生整体培养质量所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构建高质量课程学习体系,需要系统性的智慧教育体系建设,需要在课程设置及内容讲授上满足研究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只有通过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智慧化拓展和延伸,才能丰富研究生课程内涵,才能满足不同学科和专业对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3.跨越地域空间,打破教育壁垒,促进教育公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当前,高校多地、多校区办学已不再仅仅是个别现象,但一校多地办学能否保证学生享受等同的教育资源,已成为衡量教育是否公平的重要体现之一。不同校区之间的地域壁垒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性的实现,打破教育的地域限制是当下人才培养的新命题,也是亟须解决的新问题,研究生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势在必行。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式打造的智慧教育培养体系恰恰可以打破这一限制,可以让所有校区师生共享教育资源的初衷得以实现。智慧教育培养体系使教育资源从专有走向共享(4)汪雅霜, 汪霞, 付玉媛:《“互联网+”时代研究生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策略》,《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教师可以利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环境在全球范围内自主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智慧教育享受到等同的教育资源。

4.组建育人团队,完善教育共同体,推行开放育人。

优质的师资是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智慧化教育模式除了打破教育资源的时间空间壁垒,使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之外,还通过泛在网络压缩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物理距离,大大拓展了育人边界。在智慧教育模式下,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国家地区的权威专家联合起来,共同构建学术育人共同体。学术育人共同体通过构建更为开放的育人环境,在传统师生“一对多”的育人模式基础上,引入高水平导师团队共建学术育人大团队,达成了“多对多”甚至“多对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样可以迅速提高研究生教育及培养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尤其是在当前学科交叉背景下,利用智慧教育模式,可以打破授课教师学科背景的单一性局面,可以引入多学科、跨学科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可以进一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也是“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体系中明确提出的目标要求(5)仇鹏飞, 吴俊, 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9期。。

三、研究生多元化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好智慧教育模式的顶层设计,要对学校课程开设、教育管理、人才评价方式等做出整体性的制度建构,并根据教师意见进行反馈调整。

1.授课形式混合化:实现线上互动与线下面授的有机融合

传统面授和在线授课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智慧教育模式改革更应突出学科及课程本身的特点,淡化强制性要求,实现线上讲授与线下面授的有机融合。线上部分主要完成知识教授并依托社交软件完成实时交流;线下部分重点关注研究生阅读、思考、自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和文献研究也必须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智慧教育为目标的研究生课程改革,最终的目标始终是课程质量而不是授课形式,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形式将成为研究生智慧教育的最优之选。

2.教育平台丰盈化:构建研究生智慧教育共同体

在线授课绝不是传统课堂的“搬家式”上网,将智慧教育与直播授课等同起来的看法应是一种误读。综合师生们选择的在线授课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以“雨课堂”“超星”为代表的教学软件平台,以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为代表的在线会议平台,以微信、QQ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以中国大学慕课为代表的慕课平台,以及直播教室、直播软件等其他平台。平台各有特色,不同课程之间不能用统一的规范进行要求,我们必须在遵循线上教育特点的前提下,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课程体系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拆解和建构,再选用适合的多元化方式把课程展现出来。如,方法类课程可以使用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形式,讲座类课程可以使用直播形式,研讨类课程可以使用会议平台,实验类课程可以使用模拟实验室,等等。

3.授课内容精准化:有效融入世界一流科研内容和理念

坚持授课模式的多元化,既要利用线上教育的优势进行课程改革,用现代化的手段武装课程,又要时刻牢记课程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是课程授课效果的提升,避免课程因全盘在线化所带来的过犹不及甚至适得其反的影响,高效、互动、灵活才是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上的功能是一致的,但相对于本科生课程“全而广”的特点,研究生课程更强调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更强调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探索能力,它的目标是通过融入世界顶尖的科研理念,以及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互动,来延伸和拓展研究生的思维空间。

4.评价体系开放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教育评价范式

线上教育对授课数据的收集是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所在,智慧教育体系可以方便地收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数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依靠数据整理和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的科学评价体系。依托数据分析体系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构建更为全面的教育成果评价体系。当前国内研究生教育培养依然没有摆脱传统家长式思维,过分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他律”机制。人们已经关注到自觉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研究生课程评价制度应该更新理念,创新课程评价模式,优化课程评价内容,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课程评价范式,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的维度和深度,要将评价方式由“学习过程导向”向“学习结果导向”转变,进而实现课程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和评价结果的科学化。

四、大规模开展研究生线上课程的主要成效

1.授课教师在线授课积极性普遍提高

根据前期我校对研究生课程网络化平台建设的问卷调查显示,培养单位及研究生授课教师开设线上课程的积极性并不高,存在一定的工作惰性和思维惯性。在大规模开展研究生线上教育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在政策引导下对线上授课作出了实质性推进。在接触并逐渐适应在线教育特点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们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更多的教师开始主动了解和运用与在线学习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理论、教育策略设计及教育评价方法设计。在学校后续开展的研究生课程智慧化改革及国际化改革两个立项中,授课教师的申请热情显著提升。

2.学生们进行泛在学习

在知识的碎片化时代,人们的精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因此,知识的呈现方式必须向横向化、微小化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课程围绕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内容重构,让所有的知识点趋向并列联系。横向化、微小化的重构可以使研究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学习自主性强的特点。与此同时,“泛在学习”开始扩展,“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行为开始出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使用手边的科技工具来获取所需信息。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师生间的密切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利用自己的时间完成知识传授、信息发布,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知识点学习、文献查阅,师生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随时交流,使互动始于课堂,却又不止于课堂。

3.会议平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校研究生课程采用了多种平台,如使用雨课堂、钉钉、腾讯课堂等进行课堂讲授和课程回看,使用微信、QQ群发放资料和沟通讨论,使用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进行在线连接互动等。据课程主要授课平台统计数据(表2)显示,在实际网络授课过程中,由于传统授课平台直播授课的稳定性较差,所以我们已逐步减少了以雨课堂等作为主要工具开课的课程数量,而增加了以钉钉、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会议软件为主要工具开课的课程数量。据调查,会议软件平台可以方便地实现讲义投屏、学生实时发言以及师生互动,具有更加适合研究生教育分享、研讨较多的特点;大型互联网企业具有更为强大的服务器和技术团队,在稳定性方面优势显著。

表2 课程主要授课平台选用统计表

4.教育大数据发挥出重要作用

表3 授课平台数据服务功能

在教育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面,授课平台比会议平台和社交软件更具优势。以雨课堂、钉钉、微信三个平台为例进行对比,雨课堂对教育数据收集的内容多达上百项,几乎记录下了授课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课程的难易程度,以便于教师作出下一步的调控。雨课堂可以直接对接学校管理系统,系统性地呈现教育数据的实时动态,而作为会议平台的钉钉和社交软件的微信,它们在数据统计方面的功能较弱,不便于后期的数据追踪和分析。

五、今后研究生智慧教育工作重点

1.坚持立德树人,落实全课程育人,保证课程思政与知识传递同向同行。

研究生课程是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研究生课程还肩负着引领学生价值观的责任。研究生教育智慧化改革常常会偏重于课程授课方式的选择、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忽视了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事实上,智慧教育对师生而言更具有“工具意义”, 通过对智慧教育手段更为全面地使用,我们要力求实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在智慧教育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使它们服务于构建“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大局。

2.升级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育体系建设。

研究生智慧教育模式的推进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评价方式,以及学分置换方法等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这就要求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及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和更新。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也明确规定,“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鼓励高校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我国大部分高校目前还没有整体性推进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智慧化建设,对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也不成系统,所以,如何完善在线学分认定机制、加强在线课程管理,将在线课程科学合理地纳入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之中,完成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更新和丰富,已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挑战。

3.对标世界一流,做好教师培训,确保教育培养质量。

智慧教育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我们要倡导在智慧教育推动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建设,既要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省校高水平优质线上课程,同时也要加强对在线教育内容的审核把关。研究生教育智慧化改革要在发展、试点的过程中逐步推进,要使过程更为顺畅,效果更为精准;要积极开展培训和宣讲工作,帮助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型教育环境、掌握在线教育技能。

4.重视教育数据,建立科学教育评价体系,打造优质课程模型。

“数据”是智慧教育的灵魂,以数据驱动决策将成为大数据时代下教育决策的一个新视角,缺少教育数据收集、分析过程的在线课程只是在线授课,而非智慧教育。传统教育对数据的使用仅限于简单的统计分析,而智慧教育则旨在对教育规律做更深层次的挖掘,意在形成新的过程性教育质量评价方式,以求更加清晰地了解教育效果,实现对教育行为、学习行为的科学评测,最终帮助教育的管理工作者建立起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评测,我们还可以将效果好的课程特征进行描述,创建优质课程模型,从而帮助学校建立更为高效的教育机制。

猜你喜欢
智慧教育研究生
“关键需求”牵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研究生誓做金牌“月嫂先生”
区域智慧教育持续推进的机制创新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