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话语演进及新时期的农业实现

2020-11-09 06:42:10金书秦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环境

金书秦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浙江安吉余村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几年来,习近平同志对“两山”理论有多次非常翔实的阐述,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进一步丰富了“两山”理论,也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再次强调。

在政策文件、新闻舆论中,绿色发展经常和可持续发展相混淆,在研究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什么关系?”的疑惑。通过梳理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我国各时期与之对应的话语体系,作者认为,绿色发展是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对传统西方主流话语体系的重大突破,与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有共通之处,但在涵盖范围和价值取向上仍有细微差别。理解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和更好地推进相关工作。

1 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简要回顾

“可持续发展”缘起于西方话语体系。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ichard C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描绘了农药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灾难的情景,唤起了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警告世界经济放慢脚步,回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由此引起了人们对“世界末日”的讨论。这些研究成果都提示人们忽视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面对这些相对悲观的研究成果,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上,联合国扮演了积极、主导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将可持续发展凝聚为全球共识。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就消除贫困、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等8个方面商定了一套为期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指标,被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2015年,在承接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193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又正式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为下一个15年制定了包括17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注:MGDs的8个方面: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提高性别平等和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对抗艾滋病毒以及其他疾病;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SDGs的17个方面:消除贫困;零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廉价和清洁能源;体面劳动和经济增长;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减少不平等;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图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从MGDs到SDGs

总体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全球共识的概念和目标,但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巨大,为了形成共识,其概念难免抽象、笼统,覆盖的领域包罗万象。反之,各国在实践上,也都是从自身国情出发,并且同一个国家也有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实践形式。同样一项措施,在有些国家被认为“可持续”,在其他国家却被认为“不可持续”。例如,在非洲一些国家,当前的最重要议题是解决饥饿问题,因此促进化肥、农药的使用被作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在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减少化学投入品就成为主流;我国也在2015年提出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

2 “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话语演进:从追随到倡导

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和文化传统的综合表达,受经济基础决定和影响[1]。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在国际舞台上尤其如此,话语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背后却是这个国家的硬实力。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内情况来讲,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际地位来看,自2010年开始我国就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中的偏高水平。这些变化构成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是第一批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舶来概念,在其传入中国最初的十多年里,总体上都处于一种追随和响应的状态。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率团出席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会后中国政府就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支持下,议程于1993年编制完成,1994年3月经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审定通过[2]。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论述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3]。“可持续发展”的表述被原原本本写入众多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成为国家战略。

学术界也掀起了一股可持续发展研究热潮。笔者以“篇名=可持续发展”为条件检索被“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期刊。结果显示,中国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自1993年开始井喷式增长,1993年只有4篇论文发表,之后的5年以指数的速度增长,到1997年达到1858篇,2004年突破4000篇后至2009年达到顶峰的4640篇,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19年为2838篇,其中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篇名的论文占比不高,在2%~9%范围内。

可持续发展涵盖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资源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学界主要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可持续发展“包打天下”,概念过度泛化,几乎在所有的名词后面都可以冠以“可持续发展研究”;一种是将可持续发展侧重理解为环境保护,这类研究虽然略显狭隘,比之第一种倾向却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该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弥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断裂。

数据来源:中国知网(CNKI)检索,检索时间为2020年4月2日图2 “可持续发展”论文发表数量

(2)进入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首次被直接纳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中。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

(3)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不仅面向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而且在全球倡导上形成了从理念到机构的完备体系:在理念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合作机制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实体机构上创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都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在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这句话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刻的含义,也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历史性价值。

回顾“可持续发展”提出30多年来中国相关战略与政策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一直没变,但表述和实践的方式、姿态却发生了变化,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方面从最初的追随者、响应者转变为主动创新者,再跃升为积极倡导者的演变历程,其实践路径也愈发具体和清晰。

3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共通和细微差异

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用中国话语体系将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细分和拓展,使之更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性,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行动路线,是五大发展理念中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联系最紧密、重合度最高的。因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理念上是共通的。当然,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还有两方面细微差异。

第一,绿色发展主要针对经济和环境领域,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例如性别平等、社会公正、代际公平等)属于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却超出了绿色发展的范畴。这是因为五大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绿色发展所未能覆盖的领域将由其他理念来覆盖,例如“共享”发展理念主要就是覆盖社会公平正义问题[5]。这一差异也正表明了绿色发展相较笼而统之的“可持续发展”更具有实践指导性。绿色发展抓住了永续发展的最核心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将性质相异的问题交由其他理念去解决。

第二,绿色发展诠释了一种更加积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在保护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传统观点将环境与经济割裂或对立起来,在路径选择上体现为“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等模式。西方学者在提出“可持续发展”之初也不乏“零增长”“负增长”的消极取向。绿色发展是将绿色作为发展的一种驱动力,而不是发展中要“兼顾”的问题,更不是制约发展的“拦路虎”,是真正地将环境与经济统一起来,强调在发展中保护,保护就是发展。正如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对绿色发展的定义:“一种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碳排放、环境损害脱钩的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可以通过创建新的绿色产品市场、技术、投资以及消费和保护行为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6]。因此,绿色与发展是互促共进的,而不是传统的此消彼长关系,可持续发展或多或少包含了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妥协”关系。

4 农业绿色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接触最为密切的产业,是天然的绿色产业,因此也成为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产业。

国际上,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实现方式。例如,欧盟倡导的“多功能农业”强调农业除了传统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社会功能和保护环境功能。法国、荷兰等国以多功能农业为导向修改了其原有的农业支持政策。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不仅强调通过生态循环,尽可能减少化工产品如化肥、农药、添加剂等的使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而且强调遵循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开发利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益。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了“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农业发展目标,主张发挥农业特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注重与生产效率的协调,减轻由于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造成的环境负荷。韩国的“亲环境农业”则以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理念,提出两大基本目标:一是通过确立适宜的区域条件、农民经营规模、农作物特点的亲环境农业体系,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安全;二是通过确立农产、畜产、林产相联系的自然循环农业体系,保护农业环境,增进农业的多元性公益职能。

中国在粮食生产能力高水平稳定、农业污染却日益突出的背景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7年又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专门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宣告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国家意志。经过近5年的大力推动,已经取得显著成效,表现在制度设计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化学投入品减量颇有成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样板初具规模[7]。从中国的实践成果来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通过使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物资,减少化学品投入,节约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避免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碳。例如,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累计减少的化肥(折纯)投入量将超过1000万吨。二是污染排放与农业生产持续脱钩,水质、土壤、空气等产地环境要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农产品质量也随之大幅提升,通过完善市场、倡导绿色消费,使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中得到市场溢价。例如2018年,有机产品总产值1666亿元,其中加工类占65.4%;有机产品销售额为631.47亿元,其中加工类占94%[8]。三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的多功能性逐步凸显,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优质农产品、优美的乡村环境通过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获得溢价,绿色成为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例如,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超过8000亿元。

世界人口数量在21世纪还将持续增长,加上国际农产品贸易条件的不确定性,中国将越来越需要提高自身的农业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保护和提升耕地生产力,避免过度消耗资源环境,实施粮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对于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意义重大。因此,中国在新时代背景和新的国际环境下提出和探索的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贡献中国经验,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5 研究小结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集理念、理论和路径于一体,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差别在于可持续发展关注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而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更多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聚焦经济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则主要交由共享发展来解决。此外,绿色发展更加强调“绿色”和“发展”的互促机制,而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绿色发展,既是我们党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和理念创新的表现,也反映了我国在践行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角色的不断变化:从追随者到创新者,再到倡导者。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坚定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一方面,要加强政策话语的规范和统一化。例如,在同一个政策文件中应避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交叉混用,并尽量以“绿色发展”替代“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系统总结相关领域(如农业)绿色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在各类国际场合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具体、鲜活的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环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