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勇,夏 涛,张 宁
(1.新疆大学历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2.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3.新疆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1958年8月,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发展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从1958 年到1963 年五年内,从内地动员570万青年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开发和建设工作,其中“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动员去新疆二百万人”[1]202。在此背景下,从1959 年到1965 年,12 万多江苏支边青壮年和4 万多家属来到新疆,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学界仅有对1959 年2 000 多名南京市青壮年援疆的历史,民众动员在江苏青壮年支疆中的作用以及江苏青壮年在新疆的生活实态考察等几篇论文①有关江苏青壮年进疆的论文主要有:闫存庭《1959 年南京市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考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73-79页;闫存庭《民众动员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支边——以江苏省青壮年支疆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第209-216页;闫存庭《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支边青壮年在疆生活实态考论》,《昌吉学院学报》(综合学术理论),2018年第1期,第64-71页;谷景英、姚勇、李海群《鄂皖苏支边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的综合考察》,《新疆社科论坛》,2017年第1期,第97-101页。,另有一些在疆江苏人的回忆性、纪实性文章汇编的书籍②回忆性和纪实性的书籍有: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等《情系塞外江南——江苏人在伊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江苏无锡1959年支边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编委会《江苏省无锡县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1959年8月—2009年8月),2009年;张仁幹《江苏人在哈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年。,缺乏对20 世纪50—60 年代江苏青壮年援疆的历史背景、江苏省的宣传动员工作、新疆对援疆青壮年的安置以及江苏青壮年对新疆的贡献进行较为全面梳理和研究,本文拟通过档案等文献资料对此进行回顾和分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到1949年,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垦出了14.68亿亩③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36页。耕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通过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中国的粮食产需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这不仅无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制约着工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国家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时,将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作为一项长远规划来部署,提出“国家将尽可能地从缩减非生产性建设的支出和行政机关的经费等方面,节约资金,适当地增加农业的投资,开垦更多的荒地”。到1957 年,我国耕地面积达到16.77亿亩,粮食总产量为19 504.5万吨,棉花总产量为164 万吨,比1949 年的耕地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粮食增加了8 186.5万吨,棉花增加了119.6 万吨。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36-37页。但同时期我国的人口增加了近1.05 亿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6页。,加上当时国家采取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我国的粮棉生产并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明确规定到1967 年,粮食总产量将比1955年的产量增加一倍以上,棉花增加两倍。这就要求在“一五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棉产量。
我国的荒地大都分布在边疆地区。1955 年7月,团中央就仿照苏联向全国青年发出了到边疆参加垦荒的号召,并在北大荒、江西树立了北京、上海青年志愿垦荒的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北京庄”和“共青社”。“1955年,全国有十多个省市的团委,共组织了五十多批、3.7 万多人参加。1956年,全国参加垦荒的青年增加到20万名。”[2]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中国最大的省区,面积为166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面积的1/6。在24.9 亿亩土地面积中,农林牧可利用的土地为10.28 亿亩,其中宜农地占15.7%③数据来源: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新疆区情知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页。,约1.6 亿多亩。1949年新疆的耕地面积仅为1 814.6万亩,人均耕地近4.2 亩。新疆还有近1 亿亩后备宜农土地资源,居全国首位。国家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时,就把新疆列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基地之一。新疆的“二五计划”对耕地面积的增长做了具体的要求,即到1962年,耕地面积要从1957 年的2 929.5 万亩④数据来源:党育林、张玉玺《当代新疆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第173页。发展到4 296 万亩⑤数据来源:党育林、张玉玺《当代新疆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开垦荒地需要青壮年劳动力。1957年,新疆的总人口为558.01 万⑥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第1105页。,人均耕地已达5.3 亩。如果仅靠新疆原有的劳动力要扩大1 367万亩耕地,显然是不现实的。1956 年,国家就动员了46 302名⑦数据来源:《河南青垦队员三年来在新疆生产建设的概况》(1960 年1 月23 日),河南省档案馆,档号:J0149-01-008-00618-017。河南青年垦荒队员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农业生产。
1958 年8 月29 日,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指出,“劳动力不足是加速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困难”,为了使这些地区能够同内地一样获得迅速发展,中央决定从1958 年到1963 年五年内,从人口稠密、人多地少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动员去新疆二百万人(其中湖南六十万人,湖北四十万人,安徽四十万人,江苏六十万人)”。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湖南没有动员支边青年入疆。
《决定》对动员支边的对象,也做了相应的规定:“主要的应该是本人自愿,身体强健、家务拖累不大的青年,也应该动员一部分有较多生产经验的壮年;男女人数应该大体相等。应该配备一套包括各行各业人员的班子,除了大部分是农民外,还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包括手工业工人)及商业、教育、卫生和各种服务业的人员。……同时,还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干部和党、团员,其中一部分从地方党组织中挑选,一部分由军委调配部队军官及班级人员。”“动员、接受、安置的步骤和各种具体工作,概由有关省、自治区党委双方直接协商安排。”“中央由农垦部管理”[1]202-203。
考虑到新疆的特殊性,又有200万内地青年即将奔赴新疆,因此在“全国动员青年参加边疆地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听取了国家民委杨静仁副主任关于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的报告。正是在此背景下,十几万江苏青壮年奔赴新疆、建设边疆。
依照中央规定江苏省五年内动员六十万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江苏省制定了动员的初步方案,计划分四年动员,1958年动员十万人,1959 年二十万人,1960 年二十万人,1961 年十万人,并提出争取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由于中央文件下达后已是秋季,如果此时动员、宣传、报名、审批,等到迁送时,已是冬季。按照以往的经验,新疆的冬季并不适宜大规模的迁送人员。因此江苏省动员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工作实际上从1959年开始。
1959年2月7日,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正式召开了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成立由惠浴宇、宫维桢、章维仁等人组成的“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从1959 年3 月6 日开始办公①参见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关于开始办公和启用印信的通知》(1959年3月6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长。,并由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要求各地、市委也迅速建立专门领导机构。
考虑到动员60万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巨大的任务,为了取得经验,江苏省计划在1959年5月前完成动员6万名的任务,并将这一任务分配给了七个专区和南京市:苏州专区8 000人,常州专区6 000人,扬州专区1万人,南通专区1.2 万人,盐城专区6 000 人,淮阴专区8 000人,徐州专区8 000人,南京市2 000人。②参见《中共江苏省委.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1959年2月7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长。
根据中央的要求,江苏省决定动员的对象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其中20%左右是生产经验较丰富的壮年,男女人数大体相等。一般暂不带家属,等过二三年,生产生活稳定以后家属再去。如家属能参加劳动,符合动员对象条件的,可以同时动员前往,列入任务数字内计算,不作为家属对待。除了大部分是农民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工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员。当时江苏全省农村党员约占农村人口的1.5%,共青团员约占农村青年的15%。在动员对象中,党团员比例不能低于1.5%和15%的比例。
由于任务重、时间紧,江苏省有支边任务的各专区、市、县连续举行干部、群众广播大会,进行思想动员工作,接着召开党、团员、积极分子及群众大会,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宣传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报纸、大字报、黑板报、广播筒、标语等。江苏省委宣传部还制定了只作为口头宣传的提纲——“到边疆去,加速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把祖国建成幸福的乐园”,着力宣传新疆的美丽富饶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劳动力有迫切需要,强调任务无比光荣,青年应该把青春献给祖国需要的地方等等。③参见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到边疆去,加速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把祖国建成幸福的乐园!》(1959年3月16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长。
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支援新疆建设的热情。一般地区报名人数都超过任务数40 倍,个别县超过70 倍,有的甚至写血书表决心,无锡县一对夫妻打了39 次报告要求支边。吴县臧书公社青年表示:要用自己的双手叫荒地变良田,叫戈壁吐出石油,叫矿山流出铁水,建设一个美丽的新疆。④参见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章维仁同志在省委第四次支边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0年2月18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8-长。
1959 年11 月,新疆因严重缺乏小学教师而向中央请求支援,“最低要解决迫切需要的632名”。国务院经研究决定,由湖北和江苏两省在规定任务外,“各支援初中毕业生200人”,并指示今后再有人员进疆时,“希望包括一定数量的有中等学历文化水平的适合做教师工作的人随同前往,以解决新疆因移民而增加的汉族师资的困难”⑤参见《国务院关于支援初中毕业生去新疆担任汉族小学教师的通知》(1959年11月14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34-4-394。。江苏省按照中央的要求于1960 年1 月完成了动员225名师资培训对象的任务。⑥参见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关于1960年支边动员迁送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60年7月12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0-长。
为了解决进疆人员的后顾之忧,江苏省委要求各地妥善处理支边人员的房屋、家具、股金、资金工分、债务等经济问题。
根据中央规定,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壮年,除了每人发放棉衣一套,棉帽一顶,棉鞋一双,棉被一条外,另外发放棉大衣一件,“每人共需平纹布60尺,中等棉絮11市斤,动身前一周内缝制好。被服费每人按35元标准执行,不得超过”①参见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关于1959年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计划(草案)》(1959年3月4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长。。
由于“新疆和甘肃的部分地区是我国唯一无红铃虫的地区,为保障这一带棉花不受红铃虫的危害,中央农业部已划定新疆和甘肃的部分地区为无红铃虫的保护区”②参见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希作好移民检疫工作防止棉花红铃虫传入新疆》(1959 年3 月4 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34-4-394。。因此,根据中央和新疆的要求,江苏省“劝阻支边人员不要携带任何种子进入新疆”,“必须带的单衣、被单等物应在集中前,采取蒸、煮、浸、烫、暴晒等办法进行处理;皮棉、棉絮、棉衣、帐子、木箱、木柜等必须用溴化甲烷进行熏蒸处理”,“未经检疫处理的物品一律不得携带”③参见江苏省农业厅《农业厅关于做好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检疫工作的意见(初稿)》(1959年3月5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长。。
为了便于长途行军,对支边人员采取军事化组织,6万人组成一个支队,2名地委委员级干部分任支队长和支队政委。各专区成立团,团下设营、连、排、班,每50-60人左右一个车厢为一个排。为了顺利迁送支边青壮年进疆,农垦部在镇江、蚌埠、徐州、郑州、陕县、西安、宝鸡、陇西、兰州、打柴沟、武威、张掖、玉门、峡东等地设立热食、开水供应站。
1959 年,江苏省分两批共计有61 106 名支边青壮年进疆,随迁家属3 309 人。④数据来源:于维诚《新疆通志·民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5页。其中党员占6%,共青团员占20%;在进疆人员中,包含了各种技术的培训人才845人;未婚男女基本做到大体相等,女的占40%。⑤参见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章维仁同志在省委第四次支边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60年2月18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8-长。
1960年,江苏省共有青壮年60 239人(包括1月动员的225 名师资培训对象)进疆,随行家属12 708 人。⑥数据来源:于维诚《新疆通志·民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自4 月1 日开始迁送至5 月24 日全部胜利进疆。⑦参见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委员会《关于1960年支边动员迁送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1960年7月12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0-长。
由于诸多原因,从1960年下半年起各有关省、区均已停止移民⑧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农垦部党组关于动员青年参加边疆建设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62 年10 月6日),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12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页。,对已经安置下来的支边人员进行调整和巩固。因此,中央计划的五年移民垦荒工作实际上只进行了两年就结束了。
1959年和1960年,江苏省进疆的支边青壮年共计12 1345人,家属16 017人。⑨数据来源:于维诚《新疆通志·民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
为了迎接大量支边青壮年入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1959年1月19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接收和安置支边青壮年的问题,并于2月4日成立自治区劳动调配委员会,负责接收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工作,自治区副主席辛兰亭亲自兼任主任委员。3月5日,向全疆下发了《关于切实作好关内各省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接待安置工作的联合指示》。几年来,新疆在安置、巩固支边青壮年及家属的过程中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成立各级机构,负责安置支边青壮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安置支边青壮年的工作必须达到“安置一个,巩固一个;劳力增加,生产跃进”的要求,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自治区和安置任务较大的州、专区和县、市成立了专门机构,由主要领导同志分工负责安置支边青壮年的工作。
其次,做好接运工作。新疆地域辽阔,各地之间相距甚远,为了保证支边青壮年进疆后沿途吃好、喝好、休息好,新疆各级地方政府,充分挖掘原有的食宿设备潜力,在5千多公里长的路线上,共设立了25个固定食宿站和11个茶水站。半年内调用620多辆汽车,采取了“五定”(即定队、定人、定车、定班、定站)分地区的运输方法,强调行车安全,选调好车和驾驶技术较好的驾驶员,实行安置单位和运输部门挂钩的计划。在食宿站方面开展了“七满意”和“十满意”的服务竞赛运动,使支边青年感到进疆如进家,鼓舞了支边青年的支边热情。①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调配委员会《1959年安置支边青年的工作总结和对1960年的工作意见》(1960年3月22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2-945。
最后,安置工作从生活细微处入手。江苏青壮年刚进疆时,住房是最大的问题。在巴里坤县,“有的事先盖好了房子,有的腾出生产队的公房,有的腾出老社员的私房”[3]给支边青年住;分到塔额总场的青壮年则住在临时维修的旧棚圈和砖窑;②参见罗新国、周宏伟《老军垦回忆录》,2012年,第154页。分到乌鲁木齐园林处二宫园艺场的青壮年直接住进了地窝子。③参见江苏无锡1959年支边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编委会《江苏省无锡县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1959年8月—2009年8月),2009年,第94页。为了解决青壮年的住房和生活困难,自治区政府于1960 年底发过300 万元支边人员生活临时困难补助费;为帮助支边青壮年安家,1961年又发过家属安家补助费近300万元;为修建支边人员住房,自治区专门下拨35 000 立方木材;三年来,曾经三次解决支边青壮年过冬过夏衣着困难共补助布票近百万米,棉花15万市斤,商业部门为支边青壮年曾优先供应过日常生活用品和小生产工具。④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调配委员会《关于三年来安置青壮年工作的总结》(1962年3月15日),湖北省档案馆,档号:SZ67-2-945。从1960 年到1961 年,自治区曾召开三次安置工作会议和一次支边青壮年积极分子大会,专门检查和研究了支边青壮年安置工作中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江苏青壮年进疆后安置情况如表1:
表1 1959年—1960年进疆江苏支边青年及家属分布情况表
“解放以来,新疆经济建设的重点,一直围绕 着天山北麓、兰新铁路沿线和天山南麓的焉耆—库尔勒—阿克苏地区;尤其是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地区,更是工农业建设中重点区中之重点。”[4]由上表可以看出,江苏青壮年主要安置在东疆和北疆地区,与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高度契合。
为了鼓励江苏青壮年在边疆扎根、开花、结果,1959 年10 月,江苏省组织了由副省长管文蔚任团长的慰问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代表团,前往新疆进行慰问工作。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慰问团共召开慰问大会222 次,慰问了95%以上的支边青年①参见管文蔚《关于慰问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工作的报告》(1959年12月31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7-短。,鼓舞了他们建设新疆的热情和决心。
对大部分支边青壮年而言,家属问题是影响他们能否扎根边疆的重要因素。1961 年3 月下旬,农垦部移民局副局长徐力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谭永华到江苏省协商安排接迁家属问题。②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江苏省关于协商1961年接迁支边人员家属工作的纪要》(1961年3月23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1-长。本着便于安置、迁送、群众互助的精神,尽可能将家属以迁出县为单位编组,成批动员,集中运送。
从1961 年开始接迁家属,到1965 年为止,江苏省一共有30 472 名③数据来源:于维诚《新疆通志·民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家属进疆。从1959 年到1965年,共有46 489名④数据来源:于维诚《新疆通志·民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家属进疆。
江苏青壮年及家属来到新疆后,立即投身到新疆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去,并做出了突出贡献。
援疆的江苏青壮年主要是农村青年和一部分有生产经验的壮年,因此他们在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增产粮棉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全疆范围来看,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安置江苏支边青壮年人数最多的地州(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共有25 756名;从江苏、安徽、湖北三省来看,江苏青壮年安置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也是人数最多的。1959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提前20天到30天完成秋收任务,压冬麦又提前一个多月完成,而且质量都比往年好。⑤参见管文蔚《关于慰问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工作的报告》(1959年12月31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7-短。这与三省青壮年特别是江苏青壮年是密不可分的。从1959年到1960年,昌吉回族自治州共开荒造田117万亩,修建大小水库18个,大小水渠312 条,扩大灌溉面积130 万亩,其中支边青壮年开荒的面积就占40%,兴修水利工程所占用的劳力占80%。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如驰名全疆的农业标兵八姐妹突击队(徐陪才、蒋桂芳、居生英、申桂兰、刘全英、袁燕兰、皮之英——她们的平均年龄是十八岁,最大的一个才二十一岁,最小的三个才十五岁)、农业标兵钱青娣、夏志英,工业标兵常云山等,都是江苏的支边青年。⑥参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迁支边青壮年家属工作组刘厅长在江苏迁送支边家属会议上的发言》(1961年8月23日),江苏省档案馆,档号:3086-12-长。正如当时的自治区副主席辛兰亭所评价的那样:“支边青壮年,不仅带来了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带来了科学文化知识,壮大了农村知识分子队伍和技术力量,带来了办社经验,扩大了党团组织,增强了基层的领导力量。”⑦参见《辛兰亭在自治区支边青壮年安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7月2日),载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湖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援疆史料选辑》,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1959年进疆的江苏泰县支边青年褚朝山,在兵团农六师联合加工厂(油毡厂)任制毡车间三班班长时,对厂里下达的各项任务,总是想方设法地超额完成。他利用节假日工作达168小时,从不计报酬,加班加点生产油毡2 782 卷,产值3.9 万元。1977 年和1978 年连续两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⑧参见李守谦《大漠丰碑》,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
尽管在1960年进疆的江苏青壮年中有225名教师,但新疆师资力量的缺口仍然很大。无锡青年范勇良、黄彩琴都是进疆后,被选送到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培训,毕业后加入到教师行列。黄彩琴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六道湾小学任教师,从教三十年才退休。①参见江苏无锡1959年支边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编委会《江苏省无锡县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1959年8月—2009年8月),2009年,第111-115页。
众所周知,新疆是中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相邻国家最多的省份,陆地边界线长达5 600 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界线的四分之一。1962 年“伊塔边民外逃事件”发生之后,中苏之间有边无防的状况急需改变。一些江苏青年积极参军,一些则成为边境团场的军垦战士,守卫着祖国的西大门。1962 年8 月,进疆时(1959 年)只有15 岁的无锡青年曹国昌穿上了绿军装,成为新疆军区边防骑兵团的一名战士,驻防在北部边境阿勒泰地区,对外镇守国门、巡视边界;对内防止破坏分子袭扰,保障军营安全。十五年的军营生活成为他支边生涯最难忘的经历。②参见江苏无锡1959年支边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编委会《江苏省无锡县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1959年8月—2009年8月),2009年,第221-227页。
“伊塔事件”发生后,江苏泰兴女青年孙龙珍和丈夫随着工二师十二团2 898 名军垦官兵一起从吐鲁番来到边民外逃十分严重的塔城裕民县执行“三代”任务。任务完成后,遵照中央的命令就地在巴尔鲁克山边境地带组建边境农场,开始了“种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的戍边生活。1969年6月10日,为了营救战友和羊群,身怀六甲的孙龙珍被苏军的子弹射中牺牲,年仅29 岁。按照孙龙珍亲人的意愿,“孙龙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塔斯提河畔,与她生活和战斗过的热土朝夕相伴”③参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2011年,第108页。。如今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孙龙珍民兵班成为“全国唯一一支屯垦戍边的成建制的女民兵班”④参见罗新国、周宏伟《老军垦回忆录》,2012年,第41页。。
喀喇昆仑国际公路(简称中巴公路)被誉为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跨国公路,不仅是中巴友谊的见证,也是中国通往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陆上交通线。1968年,兵团组织援建中巴公路施工队,在农二师二十九团一贯表现优秀的江苏如皋青年夏祖钧被编入喀喇昆仑公路筑路二大队三中队。喀喇昆仑山地形险恶,地质情况极为复杂。1969年3月22日,正在施工的夏祖钧,突然遭遇山体塌方,遇难牺牲,被国务院追认为“烈士”。⑤参见李书卷、华士飞、王诚道《军垦忠魂》,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0页。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江苏青壮年进疆后很快在与新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
1959年8月江苏泰兴一千多名青年来到新疆的边陲小镇——额敏,被分配在兵团农七师塔额总场。当年冬天,部分青壮年分别到托里南山伐木和苇湖割苇子,以便为第二年开春修建房屋做准备。1960年3月,伐木工作即将结束时,连下几天的鹅毛大雪封闭了所有的通道,几百名伐木工人陷入困境。“善良的民族兄弟,给饥饿中的兵团战士送来了面馕,救助受伤的军垦同志,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兵地团结情同手足的赞歌。”⑥参见罗新国、周宏伟《老军垦回忆录》,2012年,第157页。
还有一些江苏青壮年在工作生活中与当地少数民族青年产生感情而成为一家人。乌鲁木齐郊区的红专公社,以回族、维吾尔族人口占多数。1959 年8 月,一千多名江苏无锡青年来到红专公社,不久就有2名江苏女青年与当地回族青年恋爱而喜结良缘。⑦参见江苏无锡1959年支边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编委会《江苏省无锡县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青壮年进疆五十周年纪念册》(1959年8月—2009年8月),2009年,第170页。
综上,江苏青壮年进疆后,不仅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而且在稳疆固边、增进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援疆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20世纪50—60年代,16万多江苏青壮年及家属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从江南水乡奔赴荒凉的新疆,尽管以后有一部分青壮年因为生活困难、安排不当、身体不适等诸多因素,返回了原籍,但大部分青壮年践行了当年的誓言,扎根新疆,为改变新疆的落后面貌奋斗了一生。“据1962年11月的统计,三年来安置在新疆的支边青壮年,有75%的人巩固了下来。”[5]这种扎根边疆的援疆方式与目前的援疆工作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精神理应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