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彦,靳玉东
(洛阳东方医院 康复医学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致残率较高,临床治疗原则为降低肌张力、抑制以痉挛为主的异常运动模式,改善肢体运动功能[1]。传统针刺疗法结合肌力训练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疗效不够满意。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属于中医“经筋病”“偏枯”范畴,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衡、气血逆乱、筋脉失养,治则为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拮抗针法通过针刺拮抗肌上穴位,平衡主动肌、拮抗肌之间张力,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本研究探讨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接受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男18例,女14例,年龄57~85岁,平均(67.84±2.48)岁,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接受传统针刺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男17例,女15例,年龄55~86岁,平均(68.37±2.51)岁,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洛阳东方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诊断标准[2];②单侧偏瘫;③MRI检查确诊无关节损伤,无韧带断裂、骨折;④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3];⑤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骨性关节炎;②入组前3个月内有感染史;③肝、肾功能不全。
1.3 治疗方法(1)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上肢取天井穴、肩贞穴、清冷渊穴、天宗穴、臑俞穴、外关穴、内旋穴、后溪穴、合谷穴,下肢取殷门穴、承扶穴、阴陵泉穴、殷外穴、照海穴、屈膝穴、内翻穴,常规消毒后,采用指切进针法入针,深度入至肌肉层,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采用美国BIODEX公司的S4 PRO等速肌力测试仪进行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选择膝关节屈伸等速训练向心模式,根据当日无痛时最大膝关节屈伸角度设置运动范围,进行等速屈伸训练,每组8次,每天5组,每周5 d。(2)传统针刺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患者取仰卧位,上肢取曲池穴、肩髃穴、手三里穴、腕骨穴、合谷穴,下肢取足三里穴、环跳穴、阳陵泉穴、太冲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风市穴,针刺方法、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同观察组。两组均持续干预3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对神志、语言、抽搐、上肢瘫、下肢瘫、呕血便血、二便自遗、目合口开、鼻鼾息微、脉微欲绝等证候评分,每项0~3分,中医证候积分0~30分,积分越高,病情越严重。(2)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75%为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且≤75%为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0%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观察指标(1)疗效。(2)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3)肢体功能: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al spasticity index,CSI)、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痉挛程度与肢体运动功能。CSI总分0~16分,得分越高,痉挛越严重;FMA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强。(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56分,主要包括患者躯体生活自理量表(6项)、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8项),各项分别计1~4分,总分14~56分,14分为正常,>16分为存在功能下降,≥22分为存在明显障碍。
2.1 疗效观察组治疗后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30/32),高于对照组的75.00%(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5)。
2.2 中医证候积分、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CSI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和CSI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对比分)
2.3 日常生活能力干预前观察组ADL评分为(34.65±9.84)分,对照组ADL评分为(35.79±10.28)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0,P=0.618);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ADL评分为(21.43±4.61)分,对照组为(27.34±8.27)分,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改善,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8,P<0.001)。
中医理论认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为本虚标实之证,阴阳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闭阻络脉为标,营卫失和、气血逆乱为其病机,针灸学认为应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痉挛为主要治疗原则[4-5]。以往多采用针刺联合肌肉功能训练刺激患者上下肢肌群,但其疗效有限。拮抗针法通过针灸刺激上下肢拮抗肌肌群,可平衡主动肌、拮抗肌之间张力,强化上下肢运动功能,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拮抗针法上肢选取天井穴、清冷渊穴为手少阳三焦经,合谷穴为手阳明经,针刺上肢穴位可刺激上肢拮抗肌肌群,引起上肢外旋、外展,手背屈。下肢选取承扶穴、殷门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阴陵泉穴为足太阴脾经,照海穴为足少阴神经,针刺以上下肢穴位可刺激下肢拮抗肌肌群,强化下肢拮抗肌肌群所受刺激,改善下肢运动功能[6]。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具有反馈功能,能反馈运动过程的结果,如实际心率、剩余训练时间、实际转数、距离等,通过上述运动及信息结果能为患者和治疗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做出合理调整,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引起大脑皮质重复刺激作用,并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信心。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可强化下肢运动训练,有助于恢复患者残留脑细胞功能,提高其下肢肌力,改善预后[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确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可减轻中医证候,缓解痉挛,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综上,拮抗针法联合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有确切疗效,可减轻患者中医证候,降低痉挛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