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基础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灌输教学更增添数学的枯燥性、乏味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教学的重点区域,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多的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玩数学,让数学学习不再乏味。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简单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玩”转数学,提高综合能力,促使数学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动手操作;玩数学;策略
动手操作玩数学,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有效运用。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也应注意高层次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玩数学的课堂模式,满足学生动脑动手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动手操作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的问题,谈几点认识,与一线的教师分享。
一、创设“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数学知识枯燥、乏味,传统的“一言堂”更让数学知识平添了几分枯燥感、晦涩感。而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如果创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学习不再陌生。鉴于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做”的情境的创设,以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营建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促学生产生乐学的欲望。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课堂伊始,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出超市“社会小调查”活动的情境图,然后设疑:你看出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吗?孩子们自主表达后,教师继续说:“我也是经过询问才知道,他们在做一个商品价格调查的小活动,他们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两张记录单,继续引导:你喜欢哪一张记录单?为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后总结:男孩的记录单,能让人看懂,女孩的记录单简单明了,值得学习。然后,教师继续用多媒体呈现出女孩的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从而以0.3元、1.7元、2.8元等数字,引发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你知道0.3、1.7、2.8等怎么读吗?你发现这几个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了吗?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
再如,在“元角分”的教学时,教师用随身携带的100元、50元、20元等的纸币,呈现给学生,不同的纸币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面值的纸币和硬币?这个生活化的问题,对于孩子们而言,并不困难,孩子们纷纷给出不同的答案:10元、5元、1元等,1元硬币、5角硬币等,学生对于其他的币值并不熟悉,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生活中还有很多币值的人民币,你们想知道吗,币值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如此的导入,从熟悉的人民币入手,诱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此的情境创设,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的欲望,为学生“玩”数学埋下伏笔。
二、融入“做”的游戏,促进学生“玩中学”
小学生都喜欢玩,喜欢游戏。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小游戏,让小游戏的融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也促进学生“玩中学”。
仍然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抓硬币”的小游戏。游戏的道具是一个不透明的布袋子,以及9个面值1角的硬币。再明确游戏的规则:每一个学生依次上来抓一把硬币,数一数抓到硬币的个数,说说是几角。比一比谁抓到的多,說得正确。然后组织学生游戏。这个游戏,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取硬币的层面,应引导学生经过玩游戏,引出“小数”的概念。如一个学生抓取3个一角的硬币,告诉其他同学。教师引导他说出还差几个到1元。然后,教师指出:3角=0.3元。继而提出问题:你会读0.3吗?你知道0.3的意义吗?从而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再如,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抛硬币”游戏,也是实现“玩中学”的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抛硬币”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边抛硬币、边记录,然后对正面往上、背面往上的记录的数字进行分析,得到结论:抛硬币的次数越多,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概率就越几乎接近。这样的游戏,引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也为学生“做中学”“做中思”提供了平台,实现寓教于乐。
三、开展探究活动,实现“做中思”
皮亚杰的“思维始于动作,离开动作,思维得不到发展”给我们数学教师深刻的启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设计多元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其“做中学”“做中思”,也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教师在组织学生“抓硬币”的游戏的基础上,加大游戏的力度和难度,继续带领学生“玩游戏”。如在其中袋子里放入9个一角的硬币,再在另一个袋子里放入若干个一元的硬币,让学生先抓取几个一角的硬币,再抓取几个一元的硬币,然后,放在一起,说说是多少角、多少元。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做中深化对小数的概念的理解。
四、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用中学”
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促学生手脑并用,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玩、学、做、乐高度融合,不仅激发兴趣,也发展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乐趣、培养积极情感,实现“三维目标”。操作活动的开展,不能局限于课内,还应实现课内外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习惯。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课后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也积极动手操作,让“做”“玩”数学延伸到课外,也优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如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外作业:搜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分析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活动,如调查班级中近视情况,既强化学生的统计观念,也引导学生对近视的原因进行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也可以鼓励对班级姓氏、喜欢的电视节目、喜欢的颜色、最爱的学科等进行调查,分析数据。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后,布置学生以测量某一个正方形物体的边长、长方形物体的长和宽等的活动,再计算出面积和周长;“百分数”的教学后,让学生走进商场,调查商场中的折扣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也巩固课堂所学,让学生在“做”“玩”中,实现“学以致用”。
再如,在“元角分”部分的教学中,对于人民币的单位换算,教师可以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而揭示和巩固。如呈现给学生小东商场购物的情境,呈现出小东买了一支6.5元的钢笔的情境,然后提出问题:“小东可以有几种方法付钱?请给出至少两种付钱的方法。”这是个典型的生活化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交流,学生对“圆角分”的学习感到趣味性,通过付钱的不同方法的交流,促使学生主动交流、积极思考,提高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满足孩子们爱玩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教学中,开展动手操作为主要形式的数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知识、构建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也促使学生“做中思”,促使其发现数学规律,最终实现手脑并用、动思结合、“动手操作玩转数学”的目的,让数学课堂不再沉闷,而是妙趣横生、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参考文献:
[1] 李巧林.引导动手操作 全面提升数学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52-153.
[2] 朱菊.在“动思结合”中绽放实验光芒——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9(33):27-28.
[3] 党国文.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32):57-58.
(责任编辑:韩晓洁)
作者简介:张天毅,江苏省徐州市鼓楼生态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