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婵
摘要:本文以高职英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不同水平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差异情况。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研究表明,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动机存在差异。英语水平和动机水平呈正相关。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分层教学;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
一、引言
英语学习过程涉及学习者诸多心理因素,其中学习动机最主要,因为它是最具能动性的学习者因素。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诱使动机发生变化,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促使其更有效、更持久地进行语言学习。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进一步融合是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涌现出的以MOOC和SPOC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形式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如何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动机研究提供了课题。
然而,大多数研究是在传统课堂的背景下进行的,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研究少有涉及。本文探究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动机影响,为丰富英语教学组织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引导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探究的问题是:1)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否有差异;2)如果有,那么影响因素可能是哪些?
(二)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共计32周。该课程采用基于SPOC的线上教学与线下面授课相融合的形式。SPOC是以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建立课程涉及八个话题单元,构建资源库和试题库。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修《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164名。根据入学考试(使用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2卷)情况,将学生分为A(>120分)、B(90-120分)、C(<90分)三层。学生分别进入:A层混合式教学组(32人),A层非混合式教学组(30人),B层混合式教学组(27人),B层非混合式教学组(23人),C层混合式教学组(26人),C层非混合式教学组(26人)(下文称为A混、A非混、B混、B非混、C混、C非混)。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半结构式访谈。以高一虹(2003)的动机问卷为基础,编制了《高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动机调查问卷》(问卷共35题,前25题调查动机类型,后10题调查动机强度)。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形式。质性研究为对15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的同学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五)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9.0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动机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的动机情况;通过半开放式访谈进行深入的探索。
(六)研究结果
1.入学动机情况
学期初始,教师在六个班级中发放纸质问卷164份,回收164份,有效试卷152份。克朗巴哈系数为0.874,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
所有被测者的三种动机类型均数为2.71,略高于平均值(2.50);所有被测者动机强度均数为31(总分50)。各个组别动机类型均数、分布以及强度如表1。
如表1所示,三种动机类型均数及强度与英语成绩呈正比;在A级学生中,工具性动机为主导,文化性动机次之,情境性动机最后,这一层级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为“用目的语做工具达到特定目的”;在B级学生中,工具性动机>情境性动机>文化性动机,这一层次的学生对英语文化不太感兴趣。在C级学生中,工具性动机占主导,情境性动机最差,即微观学习情境,比如教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等没有推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一学年后动机情况
学年末,教师在参与前测的六个班级中发放纸质问卷164份,回收164份,有效试卷147份。
1.A级混合式教学组
A级混合式教学组受测者三种动机类型有所上升(情境性:2.56;文化性:4.23;工具性:4.03)。工具性动机占主导的情况在一学年后变为文化性动机占主导。混合式教学模式对A级学生情境性、文化性动机产生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动机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A级混合式教学组的动机强度均值在一学年后为(39.54),与开学初始相比,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2.A级非混合式教学组
该组学生后测结果(情境性:2.76;文化性:3.51;工具性:3.86)显示,情境性和文化性动机有所上升,工具性动机有所下降,但仍然占主导地位。可见,教学模式、教师、教材等情境性因素对学生的动机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A级非混合式教学组这一年学习动机(39.39)没有明显的变化。
3.B级混合式教学组
B级混合式教学组三种动机类型均数提升到2.65(情境性:2.56;文化性:2.47;工具性:2.92)。工具性动机仍然占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该模式对B级学生在情境性、文化性、工具性动机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级混合式教学组的动机强度均值在一学年后为(32.3),动机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4.B级非混合式教学组
B級对照组情境性动机(2.78)、文化性动机(2.52)、工具性动机(2.88)均有所上升,但根据T检验得出文化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P值大于0.05,无显著差异;情境性动机P值介于0.01和0.05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在该模式的教学下,学生动机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是以教学模式、教师、教材等情境性为主要促进因素。与开学时相比,B级非混合式教学组经过一年学习后,学习动机(33.02)没有明显的变化。
5.C级混合式教学组
C级混合式教学组的三种动机类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情境性为1.62,文化性为2.48,工具性为2.52。其中,工具性动机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变化,情境性动机下降较为明显。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C级同学而言,并不是提升他们英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相反,从某些程度上还阻碍了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此相呼应的是,动机强度在这一学年也呈下降趋势,由学年初的23.45下降到了22.32。
6.C级非混合式教学组
C级非混合式教学组变化较大。其中情境性动机为1.73,文化性动机为2.17,工具性动机为2.43。情境性动机呈上升趋势,文化性动机及工具性动机轻微下降。可见,非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对C级学生的情境性动机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动机强度从18.63下降到18.60。但是其P值大于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二)对比
从A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境性动机均有所发展。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该层级的学生动机强度增长更明显,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浓厚;文化性动机发展情况更好,学生更愿意学习该学科是基于对英语及英国文化的兴趣。因此,对于A级的学生,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比较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动机的发展。
从B级实验组和非实验组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所有动机类型均有所发展,动机强度也有相应的增加。但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动机的发展情况更加良好。对于B级学生而言,混合式教学模式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动机的发展。
从C级两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机情况均没有比较理想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反而阻碍了学生情境性动机的发展。
比较A、B、C级混合式教学组数据,可发现实验中所施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数据推测,英语基础与当前实验中施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动机的促进作用呈现正相关。
(三)成因探讨
学年末,在A、B、C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中各随机抽取5人(共15人),单独进行半开放式访谈。访谈的内容涉及网络学习资源、线上学习平台的使用、课堂活动、教学方法、合作式学习等。
根据对三个层级同一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学习的同学的访谈,我们发现英语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更能够自主自觉进行预习环节,为之后线下课堂正常进行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而课堂活动的顺利推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课后进行梳理和复习,形成了良性循环。这表明,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应该有所差异。预习环节的设置是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动机和教学效果影响的关键因素。混合式教学法中,合作式的课堂活动总的来说对学生的动机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平台的数量设置是否恰当、使用是否便捷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影响。
四、结论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基础是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学生基础与学习动机影响是呈正相关的。在不同的层级学生中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进行模式的微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教学模式的优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等:《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季刊),2003,b(1):28-38
[2]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外语研究》2002年第四期,P74-79
[3]司炳月,吴美萱,李悦莹:《信息技术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者动机的影响研究》2019年第30期,p43-45
[4]许宏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动机系统实证研究》北京:2015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2019-JG-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