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

2020-11-06 04:16陆椿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题组等式绳子

陆椿

摘  要:数学复习课不仅是为了温故知故,更需达到温故知新。教学中可着眼整体,通过“梳理归类,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题组辨析,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接力创新,促进学习的螺旋上升”等有效策略,帮助学生“复”有所得,“习”有提升。

关键词:数学复习;教学策略

《论语·为政篇第二》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思考,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可见,古人对“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视的。审视目前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诸如复习目的性不明、过程系统性不强、习题重复性过多、内容层次性单一等问题均寻常可见。如何才能有效实现复习课“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笔者以为,把握学情,基于系统,通过整体教学策略,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所谓整体策略,指复习过程中不仅局限于本课的内容和任务,而是注意探寻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和内在逻辑,着眼整体和系统,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有效提升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梳理归类,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

复习课,首要是对知识进行梳理。梳理并非新授,不是将知识点重新教一遍,也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重现。梳理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形成有序、充满“活力”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存储积累了不少知识,但是受年龄特征的限制,他们还不具备自主梳理的能力,因此这些知识在孩子头脑中是零碎的、单一的和片面的,处于“无序”的状态。在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出现似懂非懂和不能融会贯通的情况。数学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是在有序、高效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复习课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类,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组成块。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的单元复习,知识梳理可以分成这样几个层次:首先是“归类”,引导学生依次整理本单元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 一是等式与方程的含义,二是等式的性质,三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是“再现”,结合例子,梳理每个内容所包含的具体知识点,比如等式和方程的具体含义、等式性质的具体表述等。再次是“联系”,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如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等式性质的具体应用(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等等。最后是“序化”,沟通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如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普通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异同等,形成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以思维导图简要示意如下(如图1)。

通过分类梳理,学生对“简易方程”单元的知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模块化的体系。“有序”的知识,让思维更充满活力。

二、题组辨析,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

从整体角度出发,复习时经常需要把新知和旧知进行联系和对比,题组即是常用的训练方式之一。题组以其沟通相近知识联系、突出相异知识对比的特性,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本质的理解。

例如,在数的运算的复习中,出示如下题组:

①345+2955=3300;

②18.6+7.88=26.48;

上述是由整数、小数和分数三个计算组成的题组。首先,学生在计算得到正确结果方面显然不存在困难。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这三个题目,分别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三种运算表面看来有比较大的差异:整数加(减)法则要求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则要求做到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则强调分数单位要统一。继续引导学生从表面走向深入:实质上三个计算法则的核心都是相同计数单位方可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之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统一,需要转异为同。通过题组,让学生不僅进一步理解了上述计算法则,而且将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并,突出本质,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再如,一般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笔者设计如下题组:六年级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①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②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③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④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⑤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标准量、比较量和分率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表格来进一步梳理对比:

运用问题题组,引导学生弄清楚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先要判断“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还是几倍”“标准量和比较量分别是多少”,由此为解决更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积累经验。

三、综合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教材对复习单元的内容一般按纵向的知识体系编排。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多关注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让知识点纵横交叉发生关联,综合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例如,以往我们总是用“口算”“估算”“笔算”“递等计算”“用计算器算”等指导用语单一地指定计算方式,学生很少有多元开放的思考和选择,运算策略方面的培育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复习阶段应有意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老师买90根跳绳,每根2.8元。她带了300元钱,够吗?如果不够,应找回(或再付)多少元?”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如图2),沟通几种计算之间的联系。

小学阶段可供选择的计算方式不外乎“口算”“笔算”“估算”“用计算器算”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计算的实际问题时,一般先考虑是只需要大致的结果,还是需要精确的结果。如果只需要大致的结果,那么就选择“估算”;如果需要精确的结果,那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口算”“笔算”或者“用计算器算”。

如“妈妈要买一台微波炉和一台电饭煲。微波炉是548元/台,电饭煲是374元/台”。

①购买前思考,带1000元够不够?

②购物满800元可参加抽奖活动,能否抽奖?

③付款时思考,大约要付几百元?

④收银员收款,一共需要多少元?

前面三个问题都只需“估算”,且分别选用“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即可;最后一个问题则需要精确计算。如此复习多个综合知识点,让学生根据现实情境选择计算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四、接力创新,促进学习的螺旋上升

所谓“接力创新”,是指将已有的思维结晶作为继续超越的起点,向未知的领域开拓创新,如同田径运动中的接力赛一样,后来的人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向前冲刺。复习也是如此,复习题的设计尤其要有层次性,既要达到巩固应用之目的,又要帮助学生在思维能力上有所提升。如六年级总复习“用绳子捆扎瓶子的问题”,设计如下练习层次:

①将两个底面直径为6厘米的瓶子捆扎在一起,需要多长的绳子?(接头处绳长不计)

②将3个瓶子捆扎在一起,需要多长的绳子?如果是4个、5个、6个……各需要多长的绳子?(如图3)

③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吗?

绳子的长度=(    )+(    )。

首先是基础层次,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求绳长就是由2个半圆(一个整圆)和2条直径组成的图形周长,即(12+6π)。相信对于大多数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其次是拓展,由捆扎2个瓶子拓展到3个及多个瓶子,瓶子的个数不同,捆扎的方式及结果也各不相同,依次求得绳子的长度分别为(18+6π)、(24+12π)、(30+15π)、(36+18π)……第三層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瓶子个数、捆扎方法和绳子长度三者之间的联系,发现每增加一个瓶子,绳长就增加一条直径与半个圆周长之和。因此,绳子的长度=直径×瓶子的个数+圆周长的一半×瓶子个数,即C=dn+3πn(n=瓶子个数)。

学生从求捆扎两个瓶子的绳长出发,其实质相当于求运动场的周长,这在平时经常会练习到;在此基础上拓展,最后思考发现“用绳子捆扎瓶子”的特征,循序渐进,通过逐层的思维接力实现学习的螺旋上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复习,汲取新的经验,感悟新的想法,整合新的思路,使思维实现跨度和跳跃。

总之,复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继续发展,继续创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创新”,应是我们在数学复习中努力达成的目标。

猜你喜欢
题组等式绳子
题组助力学习“光现象”
题组助力学习“声现象”
绳子够长吗
组成等式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取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