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2020-11-06 03:13谢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深度学习教学

谢立

[摘   要]深度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文章提出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基本步骤,并提出合理化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地理;教学;海陆分布

[中图分類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91-02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追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

所谓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可以说,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述与深度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应用“深度学习”理念指导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在地理课堂开展深度学习的基本步骤

(一)学案预习——准备学习

良好的预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教师指导预习的方式是设计学案。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具有“导读”“导思”的作用,为学生的自学提供指导。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首先要做好学案的设计、使用。以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分布”的教学为例,学案设计如下:

导读:1.宇航员说地球是个“水球,你同意吗?

2.七大洲是指____________。

3.四大洋是指____________。

导思: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轮廓图上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必须指出的是,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使用学案进行预习的时机,一般来说,在课前或课堂上均可进行,时间以2-5分钟为宜。

(二)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经过学案预习,明确学习内容后,深度学习进入到思维的激活阶段。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

“海陆分布”是七年级上册知识,七年级学生主要根据自身感觉、体验和表象进行思维,因此本课以《从太空看地球》视频导入,引领学生从太空看地球,一方面以壮美宏大的画面激发学生对人类家园——地球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视觉观察到“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水球”,由此产生与平时生活感觉的矛盾:“我们生活的陆地在哪里?”“陆地难道也是水?”“水是连在一起的么?”……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亲切感。

(三)“活动”教学——维持、促进思维

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开始集中于问题,接下来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持、促进这种兴趣和专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体悟知识的生成。在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3项“活动建议”。对“海陆分布”这一内容的活动建议是“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按照这一建议,本节课设计了“测量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 “大洲、大洋自述——分角色扮演”两项活动。

其中“测量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活动实施如下:

1.呈现需解决的问题。(1)为什么从太空观察到地球是个“水球”?(2)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呈现出什么特点?

2.分发实验材料。6个小组,每小组下发可充气塑料地球仪1个、红绳1根,画上10x10方格的世界地图(全班共42幅,每生1幅)。

3.实验操作。(1)每个小组都从不同方向用红线把地球仪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即进行多次划分);(2)每次划分半球后,观察对比各半球海陆面积的多少,并记录;(3)各小组每位学生在画有10x10方格的世界地图上数出海洋和陆地分别占的格子数,做好记录;(4)将小组内每位学生统计的海洋和陆地的格子数加起来,让学生讨论得到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4.展示实验结果。每个小组说出本小组的实验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再将每个小组的统计数加起来,计算全班的统计数,一起比较海洋和陆地格子数的比例。

在“活动”中,学生得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的结论,但对于海洋和陆地的格子数,各小组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有2~5个的差距,有学生指出原因是有的格子里面既有陆地又有海洋。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统计数加起来,计算全班的统计数后得出“海洋占68%,陆地占32%”的结论,这个结论与教材中的数据有偏差,但也接近7:3。最后使用“七分海洋,三分陆地”这一生成的知识,学生较好地解决了“活动”之初提出的两个问题,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活动”后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形象地描述海、陆的形状?”这个新的问题,表明学生正努力把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具备了较高的思维深度,这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这样,通过“活动”,学生从单纯地与课本对话转向与新的客观世界对话,自然而然地从实验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并使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知识由体验到生成再到运用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激活到维持、促进的过程,这是一个高阶思维的过程, 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

(四)反馈练习——提升思维

形成新的认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还要在新情境中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即要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因此“练习”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面对“练习”所展示的新情境时,首先要作出判断,以掌握问题的本质;接着要提取知识结构中与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然后要应用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本节课课末设置了练习:使用经纬网底图,你可以画出世界陆地和海洋的轮廓吗?完成这一練习需调用的知识包括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形状,既有上一单元知识,又有本节课新知,涉及知识的准确提取与综合运用,需要复杂的思维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提升的过程。

二、实施建议

(一)组织区域教学研究

“深度学习”理念为教学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具体学科特别是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方面,还欠缺鲜活的案例,地理教师靠“单打独斗”很难实现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目的。目前,初中地理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只有2~3名地理教师,他们平时忙于教学,无暇开展教学研究、实验。因此,必须开展区域性教学研究,在专家、教研员、骨干教师的引领下,把区域内(县域内或部分学校)地理教师组织起来,组织研修共同体,研读相关理论和课程标准,进行大量的课堂观察、磨课、反思、总结,才能不断完善“深度学习”的教学程序。

(二)科学设置“活动”

“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观察、思考,提升思维品质,体验知识的生成, 形成自主、主动学习的态度。初中地理教材也设置了一些“活动”,但这些“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学生学习实际。如“海陆分布”这一内容,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教材设置的“活动”为“观察三组半球的海陆分布状况,比较各半球中海陆面积的大小,说一说,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更大”。这一活动,以观察地图为主,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按照学情,将教材“活动”改为动手操作的“测量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拓展课程资源,合理设置教学中的“活动”,以达到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发展思维的效果。

(三)引入思维导图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哪些知识感到模糊?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因此引入思维导图就成为必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末或课后画一下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一方面让学生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散思维,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地理思维发展程度,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总之,“深度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需要广大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进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地理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清.课堂深度学习:内涵、过程和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8(9):66-71.

[2]  郭华.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J].人民教育,2019(6):76-              80.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深度学习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