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译匀
[摘 要]跨学科历史教学借他科之长处,融多科于一体,利用多教师、多学科的融合课堂拓宽教学思路,增进学生兴趣,提升教学实效。教师如何定位跨学科历史教学,学生如何接受跨学科历史教学,师生如何互通跨学科历史教学,文章进行了有效论述与探究。
[关键词]融合课堂;生本理念;跨学科;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8-0067-02
2019年,笔者有幸观摩了一节融合了美术教学的历史课,名为《透物见史·瓦当会说话》(以下简称《瓦当》),这是由历史教师和美术教师共同完成的跨学科历史教学。听完此课,笔者深觉有所启发,现基于生本理念,谈谈对高中跨学科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教师如何定位跨学科历史教学:历史课还是综合课
1.基于学习目标:历史味要浓一点
“历史学科教育学”是针对人的精神和智慧发展的学科教育研究,它必须关注作为学科客体(历史内容)的人类社会行为和作为学科学习主体(学生活动)的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1]。在《瓦当》这节课上,历史教师唐园园从瓦当的图片和实物切入主题——“透物见史”,以瓦当为缩影,借助历史时间轴,勾勒出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与不同时代的特征,串联起了先秦至明清时期瓦当背后的人、事、情。以下是唐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出的四个核心问题:
(1)什么是瓦当?
(教师向学生展示瓦当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触摸实物、观察细节。)
(2)瓦当是怎样制作的?
(教师提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瓦当使用了不同的材质。)
(3)平民的房子有瓦当吗?
(教师提问:不同时期的瓦当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状况?)
(4)瓦当上有什么纹饰?有什么寓意?
(教师提问:不同样貌的瓦当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发展状况?)
很显然,这是一节贴合初中学生认知、历史味道浓郁的初中历史课。
2.基于学生培养:综合性要强一点
在教育目的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已有这样的共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 ,更是在要求“怎样培养人”。跨学科教学是可以体现这种综合能力要求的。
在《瓦当》这节课刚刚过半时,唐老师提出了问题:“瓦当上有什么纹饰?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纹饰可能各有什么寓意?”并随即邀请美术教师郝世奇与学生共同探讨、绘制瓦当的纹饰。郝老师引导学生从观察点、线的特征入手,当堂绘制一个能体现制作者心情和时代特征的瓦当人面纹。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个环节是在“借古韵绘今图”,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这也是在“借今图通古史”。两位教师将历史思维与美学欣赏融合起来,两个学科互推互助、有机整合。
二、学生如何接受跨学科历史教学:专业课还是兴趣课
1.激发兴趣的需求:新奇、有趣的直观体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学生见惯了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而在历史融合课堂上,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多位教师轮番上场,这会让听多了传统课的学生倍感新奇、有趣。
历史事实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体现了立体的社会百态,历史教材中也有诸多涉及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点。若要让一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透彻、具体的分析和呈现,难免会出现理解偏差或者内容纰漏。而在历史融合课堂上,学生能借其他学科教师的专业授课,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事实,感知更为有趣、有味的历史课。
2.亲身实践的需求:多彩、丰富的课堂回望
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是听课者,教师是授课者,这是一种单向的输入和输出。而在历史融合课堂上,不同学科可发挥各自的实践长处,学生也乐于见到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政治、文学等)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乐于变听历史课为参与各学科的实践活动。如在融合了美术学科的历史课上,学生可以假想自己是某位工匠或画家;或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历史課上,学生可以大声朗读或模仿某位作者的作品。由此,学生可以借着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和适当的历史想象,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时空中的人与事。
三、师生如何互通跨学科历史教学:师本目标还是生本目标
在课堂上,教师有出于学科目标和核心素养的教学追求,学生也有出于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个性需要。师生如何互通跨学科历史教学,是历史融合课堂教学的主要难题之一。基于生本目标理论——“为了学生的一切,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笔者认为两者并不矛盾。
1.基于学情:素养立意,学趣兼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各学科均以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为己任 [2] 。因此,从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来看,各学科本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而进行教学立意的。
融合了其他学科的历史课堂,本质上还是一节历史课。学生理想中的历史课堂,应当有严密的历史逻辑、多彩的课堂活动和丰盈的实践体验。这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兴趣,也反映了学生个体素养的提升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在制定跨学科历史教学目标时,应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充分借助其他学科的特色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融合课堂上自然地受到历史熏陶。
以《瓦当》一课为例,唐老师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当是充分考虑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借“瓦当”这一“抓手”拎起了长时段中相关的人、事、情,并尽可能浅显地借瓦当梳理了先秦至明清的历史发展脉络。这对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和“大历史观”大有裨益。同时,绘制瓦当纹的美术教学在提升学生美学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同时,又贴合了学生的兴趣,助推了学生的历史理解。
2.基于教情:角色分饰,合作共赢
控制论者维纳说过:“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呈现了多教师、多学科的课堂可以丰富多彩,却不易聚焦整合。如何让多学科的教学在一节课中有机融合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
首先,从备课开始,需要授课教师相互协调、共同进行顶层设计。先确立主体课型(这是一节历史课还是美术课),再聚焦某一两个学科核心素养来确定课堂主旨。例如《瓦当》一课,由于教学立意为“透物见史”,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应当少一些关于“点、线、面”的美术绘画指导,多一些关注不同时期的瓦当拓片图的比较。这样既有了美术层面的指导与临摹,也为接下来理解瓦当背后的人、事、情做了铺垫,给美术教学加入了历史的味道。
其次,在课堂呈现环节,需要以历史教师为引领者和牵线搭桥者,再综合其他教师的助力。具体来说,历史教学应當做到:深度挖掘教材、适时切入他科、有机融合各科、回归历史目标。例如《瓦当》一课,唐教师以“瓦当”为切入口,要梳理自先秦至明清如此长时段的历史脉络,难度是极大的,教材的支撑也是有限的。笔者认为除了借助课堂上的美术教学,还可以大胆尝试3D博物馆等现代教育技术,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私营或官营)的瓦当工匠所处的时代环境。
最后,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借“以问题解决为评价标准” [3]来观察跨学科历史教学是否具有实效。生本理念讲求“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就呼唤教师在跨学科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当围绕课堂主旨精心设计问题链,以期达成不同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例如《瓦当》一课,笔者认为唐教师在课堂之初抛出的问题链(什么是瓦当?怎样制作瓦当?平民的房子有瓦当吗?瓦当上的纹饰有什么寓意?)中,应当突出最后一个问题,可将问题链改为:什么是瓦当?什么样的地方、谁的房子上的瓦当纹饰更多、更精美?这些纹饰在不同时期一样吗?有什么寓意?这就有意识地融合了历史与美术学科的设问特点,为接下来的跨学科历史教学做了铺垫。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亚夫.历史教育理论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1):学校历史教育究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5):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