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政治参与的秩序,引起政治生活的全方位变革。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而互联网时代下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参政议政,表达自己意愿,从而影响国家机构的决策。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秩序的冲击,网络政治参与亟待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政治参与;民主理论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分析
1.1 古典民主理论
古典民主以古雅典民主政治为典范,与现代的间接民主相对应,古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倡导公民直接参与政治。代表人物有洛克、卢梭等人。洛克在《政府论》中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与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论述的“自然状态”不同,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人人平等,有决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权利,公民可以自由直接进行政治参与,这种自然状态是一个和平和平等的状态。他主张政府如果没有征得人民的同意,那么其统治便不具备正当性,人民有推翻政府的权利。
1.2 精英民主理论
精英民主理论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统治者的永远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将权力转交给处于这些政治顶端的少数人。熊彼特是“精英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精英民主理论”对古典民主理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公民不一定都是理性的,他们政治知识不足,对政治缺乏兴趣;民主是政治精英通过竞争获取领导权的过程;针对古典民主认为的“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使人格完美”,他认为民主只是选择政治领导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参与政治。熊彼特的民主定義标志着政治参与由人民直接统治的古典民主向现代的选举民主,即代议制民主的重大转变。
1.3 参与式民主理论
“参与式民主”在不同国家内涵不同。在中国,人民除了通过民主选举这个主要途径参与政治生活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式参与政治实践,这种方式被称为“参与式民主”。参与式民主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佩特曼的《参与和民主理论》,被视为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兴起的重要标志。代议制民主有深刻的思想渊源,比如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提倡的代议制民主理论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但他并没有否定直接参与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对政府制定决策有重要意义,卢梭的直接民主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更是对其产生重要影响。
如今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参与式民主锦上添花,公民参与政治变得更加方便高效,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的成本低廉性使得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多样,政治参与的方式更加弹性化、多元化。互联网拉近了公民与政治和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
2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现状
2.1 背景
首先,随着前文提到的代议制民主的危机和参与式民主的广泛发展、政治趋势民主化是推动网络政治参与和发展的政治背景。其次,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直接动力。最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社会基础。
2.2 公民在网络上进行政治参与的影响
2.2.1 对政府的影响: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l)促进传统的金字塔型的权利等级制向分权方向发展,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
(2)促进政府廉洁办公。信息公开是建设电子政府的基本前提,公民通过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既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也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公民对政府和政府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敦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抑制了腐败的发生。
2.2.2 对公民的影响。(1)对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影响。参与意识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在驱动力对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起决定作用。互联网信息化的普及对公民这种参与动机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互联网创造了一种信息快速传递和言论相对自由的新面貌,公民可以随时随地登录政府信息网站,这种短期高效获取信息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助长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倾向,分散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更为深重,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减少了,娱乐的成分却增加了,从这一方面说,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关注程度减少了。
(2)对公民参与能力的影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且低效,信息由政府向公民单向传递,公民只能被动接受极为有限的信息。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渠道由单一单向向全方位、多层次方向发展,公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简单廉价,政治参与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3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公民在政治参与中的问题剖析
3.1 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大多为动员参与,即参与缺乏主动性,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民的素质水平有关,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程度制约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3.2 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不平衡性
由于自然因素等原因,中国的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部地区信息化程度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城乡之间这种差距也很明显。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水平高,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公民能够运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发表意见。而农村经济条件和人口素质较城市来说有一定差距,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这种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公民政治参与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发展程度。
3.3 网络空间秩序混乱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有时候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横行,严重影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暴力和网络犯罪事件也时常被曝光,还有些网民未经理性思考就发表带有极端情绪化的言论,关注敏感话题,对国内的事件持批评甚至仇视的态度,不分青红皂白的发表过激言论。对国外的时事新闻要么是极端排外和民族主义态度,要么是民族虚无主义,崇洋媚外。网络秩序的混乱对社会秩序也产生极大破坏。
3.4 互联网参政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一,网络参政作为近些年来的新生事物,出现的时间短,所以与传统的参政方式相比,网络参政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网络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规章,管理的随意性较大。第二,一些电子政务平台更新迟缓甚至无专人运作,这直接影响了公众的政治参与,使民意的收集和反馈不能落到实处。第三,有的政府网站的民意反馈栏形同虚设,没有落到实处。
4 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唤醒公民意识。鼓励自主参与
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启示我们,公民的自发自主性参与是促进网络参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思想层面,实现“要我参政”到“我要参政”的转变,做好公民的政治教育,包括公共意识、公共利益方面的教育,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
4.2 加快中西部和农村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地域差距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改善不平衡状态,使不发达地区的人民也有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机会。国家要满足网民的多种合理需求,使公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政策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积极变化,从而激发公民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4.3 规范网络秩序,保持良性网络环境
良好的网络秩序不仅需要外部法律规范,更要增强网民自身素质。一方面,要用国家强制力手段,精准打击网络犯罪,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遵纪守法。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内部感化,依靠说服和劝诫提高公民的素质和觉悟,德治的最终目的是在公民内心深处形成自我约束的内省机制。
4.4 与时俱进,塑造高质高效“电子政府”
电子政府是在信息化和政府管理碰撞形成的新产物,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政府首先要加强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和表达权,使公民能够更方便地参与政治生活。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中介作用,尽量满足公民的合理需求,提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能力,在涉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时,利用互联网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保证科学、民主决策。最后,避免形式主义,保证政府网站的信息高质高效,实现政务信息与群众共享,及时更新政务网页,便于公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拉近公民与政府之间距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宁晶,孟天广,成为政治人:政治参与研究的发展与未来走向[J].国外理论动态,2019( 11):80-91.
[2]高艳阳.新媒体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回顾及趋势展望[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 16):129-130.
[3]余艳红.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政治生态建设:问题及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 04):178-183.
[4]李少温.基于网络问政平台大数据挖掘的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5]杨博宁.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民主一以《参与和民主理论》为研究文本[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 06):7-11.
[6]韩玫琳.卡罗尔·佩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及其对我国協商民主的启示[D],黑龙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8.
[作者简介]赵海燕(1996-),女,安徽合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