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报恩寺的修建及其报恩情结

2020-11-06 07:29白一彤
文史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说

白一彤

摘 要:平武报恩寺被传为仿紫禁城所建,这在封建社会是“僭越”大罪。但这传说是靠不住的。平武报恩寺是皇帝下了“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的圣旨“敕修”的。报恩寺是名符其实的“报恩”寺庙。在这座寺庙内,几乎每一个建筑都蕴含有报恩的情结,都在讲述皇恩、父母恩、师恩、朋友恩、社会恩……的故事。这是在那个时代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僭越”传说;奉旨“敕修”;报恩情结

四川平武县有座报恩寺。无论是在文物界还是旅游界,报恩寺都非常有名。报恩寺之所以有名,除了它本身文物的辉煌外,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它虚虚实实的传说有关。这些虚虚实实的传说,因为涉及封建皇廷,影响很大,加重了报恩寺的神秘感。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因何产生?真相如何?很值得研究。

一、报恩寺的“僭越”传说

平武报恩寺修建于明朝英宗年间,是在明代故宫即皇帝居住和办公的紫禁城刚刚建成20年后。传说认为,报恩寺是“克隆”的故宫。因为当时的龙州(治今平武县)宣抚使、土官佥事王玺认为,自己“身居龙门山,龙安府,又姓王名玺,均为皇帝征候”,便起了在南面称孤的念头,遂暗中以重金聘请21名曾设计修建紫禁城的京城工匠秘密入川,于正统五年(1440年)在平武动工。七年后,这座微缩紫禁城虽然基本建好,但王玺却得罪了那21名匠师。匠师返京后便将筑城之事透露出去。这在封建社会是该杀头甚至诛灭九族的大僭越。英宗马上召王玺进京问罪,并派出钦差大臣前往平武调查。在王家危难之际,有人给留守在家的王夫人出了个主意:赶在钦差大臣到来之前把王宫改成“佛寺”。北京到平武,本来就路途遥远,加之一路游山玩水的钦差大臣到达后,只见“报恩寺”三字金匾高悬,加之王夫人大肆贿赂,回朝后便竭力为王玺美言。英宗便赦了王玺的罪,并将“报恩寺”改为“敕修报恩寺”。

以上传说,在民间广为传播,以致一些很正规的书籍也以此为据。例如,四川省旅游局人教处所编的《四川导游基础知识》就说:“据史料记载,它(报恩寺)原是明代龙安府宣抚使王玺(土官)仿北京故宫修建的王府,是一座清一色楠木结构的古宫殿式建筑群,花了整整20年才建成。宫殿前有牌楼、石狮、华表和金水桥等建筑,与北京故宫格调基本相同。宫殿建成后被朝廷追究,王玺急中生智,改作庙宇,并定名为‘报恩寺,取报答皇恩之意,至今大雄宝殿如来佛座前还供奉有‘当今皇帝万万岁的牌位一块。”[1]

其实以上传说是靠不住的。

二、报恩寺是奉圣旨建造的

报恩寺,顾名思义就是以“报恩”为名修建的寺院。以“报恩”为名修建的寺院在南京、沈阳、兰州等地也有,但是,惟有平武这座才真正是皇帝下旨修筑的报恩寺。

平武,古为边陲,从建县之初就为“氐羌之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少数民族地区。从古至近代,但凡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政权都因为难以统治而采取“羁縻”之策。所谓“羁縻”的“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酋长联合统治的一种制度,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从元代开始,“羁縻”之策在西北、西南地区就是土司制度。

因为平武原本属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的明王朝就在龙州实行土司制度。宣德三年(1428年)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袭任。其家“世袭爵禄,家资豪富,貌异而才优,行高而知广,崇儒奉释,夙植善根,且乐施不卷”。王玺鉴于原观音禅院规模太小,无以容众家信徒朝拜,又有一部《大藏经》无处收藏,乃与土僧正知等共修奏疏,于宣德九年(1434年)他进京朝贡时以“吾受命于朝,世守斯土,与国同休,恩至渥也,夙夜感戴,未遑莫报涓埃,维欲建修一刹,令尔等朝夕祝延圣寿,以表丹诚”[2]奏于朝廷。

王玺提出修建报恩寺的“理由”共三条:一是通过拜佛传教以教化边民,鞏固皇权,报答皇恩;二是龙州没有一处像样的佛教场所,不利于信教群众聚会以行法事;三是有一部《大藏经》无处收藏。简单说就是:报答皇恩,祝延圣寿。这样的“理由”对于当时的英宗皇帝及其朝廷来说,似乎是难以拒绝的。这也就是说,报恩寺的修建是正大光明的。

明英宗当时只是一个年仅7岁的小孩子,处理政事的是他的辅政大臣们。这些大臣其实也颇为难:既要答应王玺的禀请,又不能让人有因给一个小皇帝“祝延圣寿”而建寺报恩这样尚不适宜的感觉。因此,辅政大臣们拟就的圣旨也就相当的考究:“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钦此,钦尊。修理报恩寺一座,转轮经藏一座,完备安放藏经,祝延圣寿。”尽管回复的内容和王玺禀奏的是一样的,但却把“安放藏经”放在前,“祝延圣寿”放在后。

也就是“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这句颇有调侃意味、与人们所见到的都是严肃语言的圣旨,让平武报恩寺产生了种种传说。

不过这道圣旨至少说明了四个问题:一是显示朝廷对此事的重视——用圣旨的形式批复一个边陲州府以修建宗教寺院来报答皇恩的请求;二是宣布这是不能效仿的特例——龙州属边陲之地,允许修建报答皇恩的寺院是特例,其他地方的官员不能效仿;三是明确朝廷同意此事的意愿——修建报恩寺还是要回归于寺院的本质,那就是用于藏经敬佛;四是极度彰显皇权——虽然皇帝还是孩童,圣旨仍然明确要求“祝延圣寿”,就是要全国各地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要保障皇权的巩固和延续。因此,同意修建报恩寺,并不是简单地应允修一座佛教寺院,而应视作是明王朝政治策略、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对奉旨建造报恩寺的来龙去脉,《龙安府志》也有明确的记载:明宣德三年(1428年)王玺进京朝贡时以“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思无补报”为由,拟修建寺庙一所。“帝念其心诚,破例允之”。[3]

在报恩寺至今仍存的碑亭中,对报恩寺的修造情况亦记载得很清楚:王玺奉旨后,于正统五年(1440年)动工修造,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基本竣工。其规模“殿宇深峻,阶墀轩敞。殿之前则有天王殿、三桥、三门、二狻猊、二经幢、钟楼,极其华美;殿之后则有七佛楼、二亭、戒台、龙神、祖师之堂,极其壮丽;殿之东西峙以大悲殿、转轮藏殿,翼之廊庑;楼之后则环以方丈、僧寮、斋厨、库舍,悉完整清洁。其妆塑点染,雕琢藻绘,黝黑丹漆,金碧辉煌,琉璃光耀”[4]。至今在《敕修大报恩寺碑铭》上还能读到:“龙城之内,地平以丰。一水萦带,四山穹窿。开基创世,坐西面东。伊谁檀越,佥抚王公。奏于帝廷,帝曰准从。敕赐寺额,永示褒崇。危楼大殿,法门有容。祝延圣寿,普化愚蒙。祥云绚彩,惠日当空。资费无算,福德在功。有僧正知,赞襄同功。阐明三学,振扬宗风。我铭贞石,传之无穷”。据此可知,1446年的报恩寺,还只能说初具规模。

到景泰三年(1452年),王玺逝世,其子王鉴袭爵。他以先父未竟之志,与龙州宣抚司使薛公辅、副使李爵等各捐资产,继续修葺报恩寺。直到天顺四年(1460年),报恩寺方大功告成。由礼部郎中孙茂撰写的《敕修报恩寺继葺碑铭》记载:“王氏先世,其德难铭。及乎廷璋(王玺字),积善尤增。创造寺宇,奏于帝廷,危楼大殿,金碧辉明。勤力七载,功德完成。未几即逝,景昭继承。补其未备,笃信力行。芝兰拥砌,槐荫满庭。慈悲利益,著乎斯铭”。[5]这就是今天还能见到的报恩寺。它占地面积2.7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是一座完整的宗教寺庙。这与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皇帝办公、生活的皇家宫殿的布局形态、规模(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完全不可比拟,哪里谈得上“僭越”呢?

三、报恩寺主题是宣扬“报恩”

王玺父子是真心实意地要修宗教寺庙,要宣扬报恩精神,所以,经他们手完成的报恩寺,是名符其实的“报恩”寺庙。在这座寺庙内,几乎每一个建筑都蕴含有报恩的情结,都是在讲述报恩的故事。例如:

大雄寶殿讲要报皇恩。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也称为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照例应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而在报恩寺的大雄宝殿,虽然有正襟危坐的三尊大佛,但最特别的也是与其他大雄宝殿不同的是在殿前竖有“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九龙牌位——这当然是对皇权这种最高权力的昭示。这是修建报恩寺报答皇恩的体现。

御碑亭见证皇恩。王玺因为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战功卓著,遂以从七品的官衔,直升为正六品。这时的他才29岁。可知朝廷给他的是多么高的政治地位与信任,他能不报答朝廷么?也正因为这样的恩宠,让他有了修建报恩寺的想法,并直接奏请皇帝;而皇帝竟然专为此下圣旨,表示同意。这真是“皇恩浩荡”啊!所以在报恩寺的主体工程中,专设有御碑亭,为的就是要保存圣旨,以昭世人。

大悲殿讲要报父母恩。报恩寺的大悲殿塑有观音菩萨像。殿内壁画讲的是观音“从人到神”的经过:妙庄王有三女,幼女是妙善。她从小就潜心向佛,被其父责其不孝,因此遭难并被百般折磨。但是,在父王遭受怪病折磨的时候,妙善仍善始善终地尽孝女的德行。之所以说观音能够“由人至神”,作为菩萨的她大慈大悲,让人拥戴并流芳后世,说到底,就是有她舍身救父的孝心和感天动地的孝行故事。观音的事迹,就是“百善孝为先”,要报父母恩的最好体现。

华严藏讲要报师恩。华严藏的转轮藏里面藏有作为佛教典籍总集的大藏经。由于寺内僧侣每天需要将转轮藏转动一次,这就如同是每天诵经一遍。僧侣们在每天转动经藏的过程中,身随轮转,心诵藏经,以此来完成自己皈依佛门的意愿,当然也就是报师恩。

范公井讲要报朋友恩。报恩寺内有口“范公井”,那是在报恩寺修建完成70多年以后,京官范公被贬到龙州为吏。他见寺内僧侣取水困难,遂自掏腰包为报恩寺凿成此井,让寺内僧侣们感激不尽。他们每日面对此井,饮水思源,常怀感恩之心。后人将此井称为“范公井”,就是要众人铭记这份朋友恩德。

报恩寺的碑铭感念社会恩。报恩寺主体工程完成后,王玺已耗尽财力,再无钱进行装修了。此时,薛土司等地方官员带头出资续修,一些士绅商贾也积极出资捐修,说明王玺建报恩寺之举获得当地上层人士和社会名流的支持。这一点,已记载在寺内的碑铭中。碑铭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为修建报恩寺,不仅是王家,龙州的社会群体也都出了力。这反映出王玺父子对社会各界的感恩之情。

由此看来,平武报恩寺所展现的、讲述的,完全是方方面面的报恩史。甚至连报恩寺大门旁守护的,也不是一般寺庙的石狮,而是很少见的一对狻猊。在传说中,龙生有九子,狻猊排列第五。报恩寺内的9999条龙就是狻猊的亲人。作为龙的第五子,狻猊日夜护卫寺门,为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常年看家护院,这也是报答父母恩、亲人恩的具体表现。报恩寺中的龙,不仅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寺内无所不在的装饰;所以报恩寺素有“深山龙宫”的称誉。

皇恩、父母恩、师恩、朋友恩、社会恩……报恩寺好像是一座为报答他人恩情而专门修建的寺庙,使后人对恩情永不忘记,铭记在心,时思报答。这是在那个时代的正确引导!

今天,虽然早已不再是封建社会,但是,生活在今天这个新时代的人,仍然需要有“报恩”即报答恩情的意识。恩情有很多,养育之恩、教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底线。它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人之常情。拥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就能学会包容,从而赢得真爱,赢得友谊;也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注释:

[1]四川省旅游局人教处编《四川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第224页。

[2]转引自钟利戡、南治平:《绵阳通史简编》,绵阳市历史学会2003年版。

[3](清)邓存咏等纂修《龙安府志》,平武县人民政府重印(板藏本)1996年版。

[4][5]《敕修大报恩寺碑铭》《敕修报恩寺继葺碑铭》,均见平武报恩寺碑亭。

作者: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纪委党风监督室主任

猜你喜欢
传说
鹿邑老子城头讲学传说研究
《古事记》中的创世婚姻研究
中国水墨艺术在“传说”主题馆中的运用
关于“望夫石”
内蒙古准格尔旗松王爷民间信仰传说分析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