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京华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课程;课程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66-0077-01
第八次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其亮点之一是增加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形成既为基层学校提供了践行前瞻性教育理念的机会,也给基层学校的课程设计带来挑战。如何做?如何学?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以下简称“泰山小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第一,要找到校本課程的“魂”,即明确课程核心目标。泰山小学厘清了“金手指”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即“通过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动脑创造”,其核心目标就是“动手实践,动脑创造”。简单的八个字既包含对学生喜欢动手这一需求的理解,又有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前瞻性教育理念的认可。两者的交集,才形成了泰山小学整体课程的共同目标指向,凝练出“动手动脑,发展思维”的学校课程核心要义。
第二,要找到校本课程的“据”,这里的“据”指的是学理。细读泰山小学的这组文章,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都很重视对校本课程学理的追究。他们竭力从教育大咖的理论中寻找校本课程的论据,力图使校本课程的设计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现如今,不同领域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有加强协作的研究趋势,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学校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学校教育如何将国内外学习理论、教育理论进行实践转化,其难度不亚于理论研究。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早已有之,但如何在动手的同时有机整合动脑,使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泰山小学“金手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做出了有益尝试。首先要克服的是校本课程与考试教育文化相悖的问题,泰山小学通过动手促进动脑使学习真正发生,因为它符合儿童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即行为把握、表象把握、符号把握。
第三,要找到校本课程的“根”,即要让校本课程落地。课程设计是纸上蓝图,课程实施则需实践躬行。从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上看,泰山小学通过物化环境建设、特色教师配备、丰富推进路径等方式,多措并举保证校本课程的落地生根。从校本课程的实施价值来看,泰山小学将校本课程的目标发展为学校课程的核心要义,即“动手动脑,发展思维”,并将这一要义落实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跨学科主题课程、校园文化节以及品牌德育活动中,孕育出心灵手巧的学子。从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来看,学校有专门的课程评价指标和方式,有丰富的作品展示平台或场域,有校内外结合的成果辐射举措。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育人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只要以“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学校课程的创意就会无限,学生的创意也会无限!这是泰山小学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