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务与通号专业协同培训模式构建和实践

2020-11-06 03:02迟胜超冯洪振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0年10期
关键词:乘务专业知识协同

迟胜超 冯洪振

摘 要:随着地铁的快速发展,其员工队伍飞速壮大,年轻化的员工及团队给地铁运营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在地铁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地铁运营单位面临的一个新挑战。结合青岛地铁 3 号线自 2018 年以来以乘务专业与通号专业为试点,全面开展跨专业协同培训,进而提升电客车司机培训有效性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协同培训的新思路。

关键词:地铁;乘务专业;通号专业;协同培训;模式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U121

目前,地铁运营多数为电客车司机单岗驾驶列车作业。电客车司机作为乘务人员中的关键岗位,肩负着把握地铁运营行车安全最后一道关口的重担,其业务技能的娴熟度将直接影响行车安全。如何高效解决和提升电客车司机的业务技能,急需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本文以乘务专业和通号专业的协同培训为例,阐述协同培训在城市轨道交通培训中的构建与实践。

1 电客车司机培训现状

1.1 培训方式方法上的不足

1.1.1 培训计划性考虑不足

乘务专业制订的培训计划只是邀请通号专业人员一次性的授课讲解,这对于乘务非专业人员的接受能力是一种巨大的考验,而在实际中,掌握和运用效果并不理想,未能达到培训的目的。

1.1.2 培训针对性不强

目前的培训未能针对不同电客车司机的业务能力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制定培训内容,致使部分电客车司机在培训后仍无法理解与掌握通号专业的相关知识,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

1.1.3 培训有效性不强

通号专业在对于乘务人员授课的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对乘务人员在专业知识层面接受能力的判断、所需的专业知识点等考虑不周。如何将专业设备的原理、知识点转换成乘务人员能够听懂、读懂的语言,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1.2 专业化知识储备与增长不足

1.2.1 专业化培训不精

乘务专业对通号专业知识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内部的扩展培训,即由乘务内部技术岗人员或培训骨干进行逐层授课,但由于授课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层次有限,导致受训人员对通号基础设备的故障原理、概念和理解不清不透。在实际运用中,紧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未能起到巩固的效果。

1.2.2 培训师资的知识扩展增长不足

通号专业人员对其本专业知识的再扩展、再增长不足,未能通过对乘务人员的培训总结提升本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未站在使用人员的角度上考慮本专业设备的使用及优化、基础知识的运用扩展等,从而遏制了本专业知识的扩展与增长。

1.3 培训机制设置上的不足

通号部门作为专业设备管理部门,在设备使用培训上未健全一套培训评价体制,培训协助上未形成动态式管理,以及设备改造方面未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提升和改进。

同时缺少对设备部门在培训职能上的定位,主要表现在:①设备部门如何服务于使用部门;②如何针对设备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升、改进,促进使用部门更好地运用,减少使用时的风险因素;③如何与使用部门共商共建,提升人员处置的能力,即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减少对运营的影响等。

2 协同培训概述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 · 哈肯于1971年创立的,其基本原理为: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必须形成合作、协调、同步和互补的关系,才能增强组织能力,产生最佳效应。本文根据协同理论的概念,结合青岛地铁乘务专业与通号专业的培训工作情况,阐述协同培训的定义和价值。

2.1 协同培训的定义

协同培训是指乘务专业与通号专业在业务需求、技能提升、设备攻关、运营安全等方面通过相互间的协作、配合、沟通与交流,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最终达到相互间的协同增效,促进运营生产的安全维稳。

2.2 协同培训的价值

(1)强化通号专业的定位导向,通过总结设备运用中暴露出的问题,主动推动内部隐形问题或难点攻关,并通过培训电客车司机,使其掌握设备的原理,提升其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思路与能力。

(2)乘务专业及时反馈运行中设备存在的问题,将问题与疑惑反馈给通号专业,促使通号专业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升设备质量和准备培训资源,以促进电客车司机培训的有效性。

(3)双方互动、合作共赢,实现工作效率递增的协同效应,以提升乘务专业和通号专业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协同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结合青岛地铁乘务专业和通号专业协同培训的工作经验,本文系统阐释如何在地铁线网运营的新形势下,发挥协同培训作用,解决目前培训不足的问题,促进员工专业技能提升,提高设备可靠性,保障运营生产安全。

3.1 协同培训模式的构建

3.1.1 责任划分

乘务部为协同培训的主责部门,统筹负责乘务人员所需信号知识巩固、技能人才培养、现场应急处置效率提升等相关协同项目的提报;通号部为协同培训的伙伴,协助乘务部对专业化知识的获取、现场应急处置效率的提升、设备可靠性的改进等提供支持,以及对乘务人员运用效果进行评估。

3.1.2 工作职责

(1)乘务部的工作职责。①对通号部提出相关专业知识的授课计划、内容、频率及课时;②组织本专业人员授课,并跟踪落实授课效果及反馈;③ 对通号设备使用情况跟踪、隐患排查与提报;④ 与通号部建立协同培训的反馈渠道;⑤对本专业人员开展通号知识运用的复评和反馈。

(2)通号部的工作职责。①针对乘务部提出的专业知识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授课和辅导,同时对讲师的能力进行评估;②专业知识培训效果的检验、验收与评估;③解决乘务专业人员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或影响使用者的操作问题;④本专业人员协同培训知识的再提升。

3.1.3 组织建立

协同培训的组织建立有利于解决协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协同培训的顺利开展,其由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建而成,具体如下。

(1)领导小组。由乘务专业车间负责人担任组长,通号专业车间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组员由各车间技术岗人员组成。主要负责:①统筹推进协同培训的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协同培训工作任务的顺利实施与开展;②协调、指导、解决协同培训工作中的问题,促进协同培训工作的有效落实;③提升本专业人员协同培训后的专业知识。

(2)工作小组。由乘务专业和通号专业的技术岗人员、班组长和业务骨干组成。主要负责:①落实协同培训具体工作的组织、研究和开展;②解决协同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建立“快捷键”的反馈机制(即无障碍“一对一”的反馈形式),确保协同培训的质量和效果;③ 每季度组织开展协同培训提升会,查找不足,及时改进;④使人员的专业知识在运用中再巩固、再提升、再增长。

3.2 协同培训的方式

3.2.1 专业基础知识原理协同培训

乘务部每年年初根据乘务人员日常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新的信号专业知识点等,结合其专业知识接受能力、知识点层面,与通号部共同商讨、研究适合的培训内容,并制订专项计划,明确培训周期,以统一的PPT课件进行授课讲解并进行结业考试、评估,增强其对专业知识原理的理解與掌握,避免“二传手”导致专业知识传授的偏差和影响后续人员对专业知识“第一印象”的运用。

3.2.2 专业知识巩固式协同培训

乘务部每半年对乘务人员进行信号类专业知识“三板斧”原理巩固强化培训,即邀请通号部专业人员利用乘务班组班前会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原理再回炉、再培训和再评估,解疑答惑,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再巩固与再提升。

3.2.3 应急处置效率提升协同培训

乘务部每月结合设备故障率、信号故障处理流程运用,研究、分析适宜乘务人员的最佳处理思路,并协同通号部对信号故障处理指导手册进行修订、简化,形成协同培训合力,降低其在故障处置时的失误率,提升现场应急处置水平。

3.2.4 技能人才协同培训

由通号专业人员对协同培训工作小组成员进行专项专业知识、设备原理等培训,通过“跟岗+小班制授课”方式,共同探讨、分析与总结设备的优化项点、乘务人员的故障处置效率提升情况。通过此方式,打造乘务专业内部技术骨干专业化能力,同时促进通号专业人员对本专业知识进行再强化、再提升,共同推进两专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3.2.5 预警式协同培训

通号专业定期分析、梳理运营生产中设备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对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进行预判,通过协同培训工作小组“快捷键”反馈的方式及时向乘务专业提供预防预警措施,对乘务专业的技术骨干及时进行专项培训和预警提醒,未雨绸缪,从而提升乘务人员现场应急处置的效率。

3.3 协同培训评价的方法

建立协同培训的评价体系是确保培训有效性的必要环节与手段,可通过现场作业 、绩效评判标准、技术培训3个方面的评价,不断提高乘务人员现场作业业绩,并在提高业绩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绩效标准,进而使员工的技术培训进入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提高员工技能的目的。

协同培训将以“理论到实践运用”为评价导向,强化协同培训的服务成果、创新成果和实际贡献。在协同培训实践中创新评价方式,形成从基础知识、关键知识到运用知识的多层次性、系统性的评价环节,注重实效性和创新性。

3.3.1 师资专业能力及知识取得价值的评价

该评价主要是对讲师资质和授课内容的评估,评估主体为学员,评估项目主要分为3方面:①授课内容与学员所需专业知识是否匹配;②讲师与学员的互动性表现,学员是否吸收消化;③会务组织方面效果的反响。

3.3.2 专业知识技能运用的评价

该评价是以月为单位,协同培训工作小组针对乘务人员对信号设备故障处理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包括以下2个方面:①处理故障时间是否达到相应要求;②处理环节是否按相应流程执行。针对评价结果及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找问题根源进行再强化与提升。

3.3.3 专业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的评价

该评价是以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为评价导向,每季度协同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生产运用中的问题,查摆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按要求落实到位、整改到位,以及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是否运用创新方法取得攻关。

3.4 协同培训的实践

3.4.1 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提升

截止目前,通过乘务专业与通号专业间的协同培训,青岛地铁在乘务专业方面开展了“小班制”培训18 次,培训人员324人次,全员覆盖,现场解疑答惑89 人次,在乘务日常抽查抽问和考试测试中,掌握率由原来的73.6%提升至91.4%;在通号专业方面,进一步巩固与扩展了通号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以往提升了23%;同时共同提升了乘务专业与通号专业一线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原理性认知。

3.4.2 故障处理流程进一步简洁实用化

为提升乘务人员现场故障处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故障处理流程和文字性描述,通号专业与乘务专业共同研究、分析,编制了《信号故障处理指南流程图》,优化了15项故障处置流程,其中部分处理流程从10步优化至5步,较大幅度地提升了乘务人员对现场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置效率。

3.4.3 现场应急处置效率进一步提升

针对典型故障与不常见故障,通过专业知识的强化、故障处理流程的优化及信号设备状态稳定性的提升,乘务人员的现场处置正确率较以往提升了53.4%,尤其是高发频率的列车无线控制单元故障处置及有门使能情况下无法开门等故障处置的正确率达100%,乘务人员在现场应对突发故障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协同培训提升各层级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为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发挥着“迫使”效应和主动性作用。协同培训机制的构建和动力根源在于:

(1)由于设备可靠性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素,乘务人员是保障行车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通过协同培训,可提升其专业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提升其现场应急处置的能力,减少信号故障的影响;

(2)通号部通过了解现场需求和司机处理程序,研究更有利于现场使用的故障处理指南,进一步提升乘务人员的现场应急处置效率,以便在高密度行车下,保障运营行车安全维稳;

(3)通号部能够从设备维护角度切换至平行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进一步重新审视信号设备的状态,促进设备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冯宁昌,高伟光.《协同学导论》第三版中译本评介[J].系统辩证学学报,1994(2):50.

[2]迟胜超,高云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职工技术培训效果评估[J].铁道技术监督,2008,36(9):41-42.

[3]施建林,陈振华,戴国安,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协同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师,2010(22):33-34.

[4]冯洪振.电客车司机岗位技能提升的方式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2):5294,5298.

[5]高炜奇.地铁运营乘务电客车司机培训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4):242-243.

[6]范良.地铁运营乘务电客车司机培训管理探讨[J].中国市场,2016(27):50,66.

[7]郭悦.企业新员工培训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企业,2019(2):14-15.

[8]赵鹏,葛杰.城轨司机技能培训管理务实[C]//北京国建信文化发展中心会议论文集.山东济南:中国城市出版社,2019.

[9]吕乐乐,余磊.地铁运营乘务电客车司机培训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7):183.

[10] 郑旻.长沙市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地铁电客车司机培训方案优化研究[D].湖南衡阳:南华大学,2018.

[11] 张猛.城轨司机培训管理分析[C]//第四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学术会议暨轨道交通学组年会论文集.天津: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

[12] 丁晨.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多岗位联合培训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7(9):43-46.

[13] 扶波.鏈式培训体系在地铁乘务培训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J].科学家,2016(6):48,65.

[14] 曾伟军.深圳地铁乘务司机培训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昆明:云南大学,2015.

收稿日期 2020-04-14

责任编辑 党选丽

猜你喜欢
乘务专业知识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职《乘务基础》教学方法初探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地铁乘务司机交路安排与优化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