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与路径创新

2020-11-06 06:13蔡建丰何胜保郑兵
文教资料 2020年21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蔡建丰 何胜保 郑兵

摘   要: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思维和育人机制是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在经历由探索、发展到质量全面提升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学校、企业、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育人过程中联合培养关系链的断裂,违背了校企合作教育初衷。为此依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在解构企业、学校、政府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关系与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以就业市场为取向的校企合作路径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本体功能回归。

关键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1.引言

近年来,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扩张,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利,就业压力倒逼培养单位面临专业解体困境,特别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狭窄的就业渠道选择,导致就业率低,招生困难窘境,学科专业建设面临一定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建立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链接,探索“校企合作”(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培养模式改革、机制创新和实训基地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德国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日本“产学官”和法国的“学徒培训”教育模式,等等[1](18-20),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危机方面提供了经验典范。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涉足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诸如“订单培养”“校企双制”等多样化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并没有切实解决所面临的实际就业问题,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地方政府之间不明确的角色关系,使校企合作成为以利益博弈为支撑的合作关系,丧失了校企合作的办学初衷[2](195+197)。因此,尝试从理论深化和实践应用的角度探索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路径,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社体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推进专业发展,为社体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办学参考。

2.企业、学校、政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角色关系模型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是以就业市场为引领、面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服务及教学科研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管理主体关系中,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书,忽视了政府的决策功能和法律法规制定的保障后盾[3](14-15)。因此,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征,重新厘定企业、学校、政府三者之间的角色定位关系,确定基于三方关系的校企合作模型(见图1),以便制定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社会体育面对的就业市场是服务大众体育,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决定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形成了由学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治理的协作关系。在角色关系模型中,学校与企业联合,企业可以占据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体育服务产业市场竞争力,学校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锻炼学习的机会,为更快适应未来工作创造条件。在校企合作关系中,学校和企业依靠的是市场机制来维系关系,但社会体育教育规律按照市场规律执行显然是行不通的,还需要发挥政府调控的杠杆作用,营造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在关系模型中发挥监督、协调、驱动功能,确立由政府、教育机构和市场共同主导的育人模式。

图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角色关系模型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

3.1企业角色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执行主体是企业,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把自身的教育职能转嫁给企业,给学生提供实训学习环境,企业支付劳动报酬,并获取劳动力价值。从企业的角度,必须确保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这种互利共赢的环境和教学管理模式,为学校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本,同时解决了企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困境[4](176-178)。在校企合作关系中,企业承担了人才培养机构的角色,这就需要弱化企业在合作中的经济功能属性,追求服务水平提质增效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以及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良好的企业形象维系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扬,这些提供体育服务的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为学生提供就业扶持和培养服务才能得到更高的社会印象评价,有助于美化企业形象,这也是提升企业无形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3.2学校角色定位。

提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构件,拥有良好的师资和科研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关系中,如果不能对自身角色加以定位就會形成一种极不协调的矛盾共同体存在。具体表现在,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过度放大,或者只是为获取学校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形式参与,学校过度教育放权,对校企合作教育链条缺乏干预,全权由企业“代理”培养,难以实现理想的育人目标。加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显性作用不明显,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能不足,多数情况下不能给学生提供真正适合其锻炼发展的工作岗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属于教育学类中的体育学类,在体育学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教育学大类中排名第10位[5](128-129)。可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和社会认同,但在校企合作实践中,缺乏对人才培养单位角色的准确定位,加上学校职能弱化形成的负面影响,造成一些单位正在削减招生规模,甚至面临专业淘汰的尴尬处境。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依然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体系,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就业市场,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基于校企合作的课程调整方案、课时计划、课程目标,培养的人才真正同社会需求对接。

3.3政府角色定位。

2017年校企合作被列入十九大报告,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性纲要。在出台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中,明确了政府的职能定位。从目前来看,政府参与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各地方政府缺乏对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的统筹、指导,特别是对社会体育专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扶持不够,政府缺乏校企合作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规范化建设不足,良好的合作发展环境建设滞后。因此,政府角色要创造校企合作的法治环境和思想导向,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提供坚强后盾,通过政策、信息、经费和人力支持,全方位权衡、协调与保障学校、企业的利益关系,承担校企合作的推动者、矛盾化解者、利益保障与协调者角色,发挥政府的监督与评估职能,对校企合作绩效进行量化,对培养效果较好的企业、学校或个人进行物质、精神奖励,确保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制度顺利进行。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路径创新

4.1学校要明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办学定位。

校企合作的办学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效果。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育服务、体育经营管理、体育市场开发等方面的人才,可以看出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培养目标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6](62-66)。学校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制订课程计划安排与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时数、授课顺序,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并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专业技术基础,提高学生的能胜任力。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要确定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围绕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同就业市场形成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充分熟悉和了解就业现状,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更快地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市场。

4.2政府要建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协调机制。

目前政府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不明显,较少参与校企合作人才教育治理,校企合作规范性低,实施效果不理想。政府从管理层的角度,按照国家教育规划发展要求,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提供健康有序的公共服务环境,完善办学机制,提升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水平。加强舆论宣传,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同时,通过完善对合作企业税收、信贷、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质体育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建设当中,提升推进合作的标准化层次水平,规范学校、企业双方行为,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为评估校企合作育人效果,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制定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实践技能等级鉴定标准,对达到等级认定标准的方能准予结业。对于这些工作开展路径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协调机制、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政府成立专业协调委员会、合作创新研发中心,由政府专业人员或聘请高校相关专家直接参管,专门处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纠纷,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政府的校企合作制度供给能力。

4.3企业要完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强化教学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合作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不仅要提供实训岗位,还要承担教育培养责任,学校所要选择的合作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合作课程体系,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规范的课程设置,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学校需要全面考察企业实际,是否具备这些条件,能否达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校课程与校外实训实践课程的有机过渡,学生所安置的实训单位能否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和未来就业取向,对合作双方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要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即: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学生自入校就可以达成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意向,学生管理、学生能力培养由学校和企业联合,为高质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输出奠定基础,从学校层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

5.结语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目前采用的主要路径,但各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育人效果不理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制约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解构其内在原因,本研究认为在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试图通过学校、企业之间的单向联系建立教育机制,而忽略政府在实施过程中的调控、监督、推动和保障功能。在校企合作思维框架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如何融入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改革浪潮中,需要全面清晰认识到学校、企业、政府在育人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定位,规范与协调校企合作利益多方主体的竞争博弈关系,弱化企业的经济诉求,回归到反哺社会、提高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利益轨道,构建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治理的育人模式,明确育人过程中的各方权利和义务,警惕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與合作目的背道而驰的责任风险。

参考文献:

[1]刘远海,田成勇,王丹,李亚萌.基于就业导向下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2).

[2]张占平,刘千贤,唐笑,王路漫,肖孟海辰,骆乐.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

[3]宁文晶,张微,吴晓光,武铁男,万友善.当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科学,2017,8(05).

[4]谭金飞.“三螺旋”理论指导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05).

[5]王志刚,关北光.基于职业角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

[6]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校企合作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GJJG489)。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