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碧红, 赵 军, 龙晓玲
(1.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妇幼保健院, 陕西 汉中, 723000;2. 西安医学院附属汉江医院, 陕西 汉中, 723003;3. 陕西省汉中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从侧面观察有凹面形表现,呈前牙反磨近中关系[1-2], 在青少年中较为多见,检查时可发现口内多有对合牙合或者是反牙合、咬合创伤,关节不适等口腔功能异常。凹面型表现对美观影响较大,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牙齿颌面畸形程度会加重,破坏口腔内部的组织结构,继而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4]。研究[5-6]指出,替牙期患儿多会出现下颌发育过度、上颌发育不足,或者是下颌发育正常、上颌发育不足的现象,因此在适时年龄段接受牙齿矫正,有利于改善上颌骨发育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对于下颌发育过度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多以矫治上颌的方法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7]。本研究采用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后期保持治疗患儿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0年1月—2020年1月61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7例; 年龄7~12岁,平均(7.45±0.89)岁。纳入标准[8-9]: 生长发育高峰前期儿童,前牙反合,且双侧磨牙近中关系,上颌宽度正常; 上颌发育不足,下颌发育正常者; 侧貌呈凹面形者;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构成的夹角(ANB)≤-2°, 患儿有父母陪同,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 患儿有正畸治疗史; 患儿有颅面外伤史;患儿有唇腭裂、扁桃体样肥大等疾病。
制作口内支架前方牵引装置,常规在上颌的双侧第一前磨牙、磨牙上制作带环,之后在腭侧焊接1 mm钢丝与带环连接,在上牙腭侧制作一塑料腭托,埋于腭托内。在第一前磨牙、磨牙带环颊侧将弯制好的牵引钩进行焊接,牵引钩朝上,置于上颌尖牙近中,患儿试戴合适后便粘固就位。安装口外牵引装置,将面罩式牵引器进行调节,之后在每侧连接1~2根弹性牵引圈在前方进行牵引,牙齿两侧同时牵引,牵引力为350~500 g, 牵引方向为牙合平面下方25~30°, 牵引时间为每天12 h以上,直至磨牙转变为中性关系,前牙牙合解除,覆盖能够达到约3 mm。拆除前方牵引口内装置后制作FRⅢ型矫治器,夜间戴用,每天佩戴12 h, 并配合唇肌训练,保持6个月后结束治疗。
观察并统计患儿治疗前后的投影测量结果,包括蝶鞍中心、鼻根点和上齿槽座点构成的夹角(SNA), 鞍中心、鼻根点和下齿槽座点构成的夹角(SNB), ANB, 上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U1-SN), 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 上下中切牙角(U1/L1), 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SN/MP)。
统计并分析患儿治疗前后的颌骨位置变化,包括上中切牙切缘点(U1)到y轴的水平距离(U1-y)、U1到x轴的水平距离(U1-x)、上齿槽座点(A)到x轴的水平距离(A-x)、A到y轴的水平距离(A-y)、颏下点到x轴的垂直距离(Me-x)、颏下点到y轴的垂直距离(Me-y)。统计并分析患儿治疗前后舌骨位置变化,包括舌骨到y轴的水平距离(H-y), 舌骨到x轴的水平距离(H-x), 舌骨到第3颈椎最前下点距离(H-C3), H点、N点的连线与N点、S点连线形成的角度(S-N-H), H点、S点连线与S点、Ba点连线形成的角度(H-S-Ba)。
统计并分析矫正前后上气道间隙矢状径变化,包括硬颚处矢状径(APHP, 即过后鼻棘点做x轴平行线,与气道前后缘相交点的水平距离)、软腭矢状径(APSP, 即过软腭下缘点做x轴平行线,与气道后缘相交点的水平距离)、第2颈椎矢状径(APC2, 即过第2颈椎最前下点做x轴平行线,与气道前后缘相交点的水平距离)、第3颈椎矢状径(APC3, 即过第3颈椎最前下点做x轴平行线,与气道前后缘相交点的水平距离)。
头影测量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SNA、ANB、U1-SN、L1-MP、U1/L1角度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SNB、SN/MP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儿头影测量结果比较 °
治疗后,患儿前牙、后牙反牙合解除,U1点、A点向垂直方向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儿颌骨位置比较 mm
与治疗前比较,患儿治疗后舌骨到x轴的水平距离与舌骨到颈椎的距离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患儿治疗前后的舌骨位置变化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硬腭处、颈椎处气道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患儿治疗前后的上气道间隙矢状径变化 mm
研究[10-12]指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多与上颌发育不足,或下颌骨发育过度有关。而对于上颌骨发育不足引发的前牙反牙合常用的方法为前方牵引,牵引过程中可利用矫形力正确引导上颌骨的生长,以改善上颌后缩现象,从而矫正上下颌骨矢状方向的不协调。研究[13-14]认为,牙齿反牙合形成的原因,是口周张力、颊肌张力较大,进而影响了支持组织与牙齿的向外生长,临床一般采用FRⅢ型矫治器治疗。FRⅢ型矫治器的作用是遮挡唇部和颊部肌肉,避免口周异常肌力对牙列的影响,利用颌骨的生长潜力,促进发育不足的上颌骨向前生长,对下颌骨过度生长进行限制,进一步协调上下颌骨使生长趋向正常,使牙弓﹑颌骨在三维空间上最大限度发育[15-16]。
上颌前牵引和FRⅢ型矫治器单独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均有较好的作用,但某些病例单独用一种矫治器来完成效果不佳,常常需要联合使用其他方法。骨性Ⅲ类错牙合进行上颌前牵引治疗后,上颌复合体向前生长,但并不能使上颌骨完全达到与下颌相协调的骨量和位置,若同时使下颌向后下方适当旋转,来代偿上颌前移量的不足,则可取得更协调的颜面外貌。上颌前牵引治疗后,口周异常肌力并未全部解除,生长改良并未全部改建完成,用FRⅢ型矫治器后期保持,可去除各种抑制因素,进一步释放颌骨生长潜力,能够推动和牵引上颌骨及上前牙近中向生长,同时也可以有效抑制下颌骨的过度生长,更好地促进上下颌骨的生长关系趋于正常[19]。利用FRⅢ型矫治器上的唇挡同时配合唇肌训练,能够改变上唇长度和厚度,上唇凹陷也得到明显改善,面部软组织更加协调,最终生长改良治疗效果更趋完美。本研究将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后期保持并配合唇肌训练应用于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患儿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X线投影测量,可以实现对牵引后效果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治疗后上颌骨、牙齿以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主要表现为下颌骨有明显后移,下颌平面普遍增高、增加,且下面高与全面高的比值增大明显,意味着前方牵引更利于深覆牙合低角疾病,因此使用上颌前方牵引需要谨慎。FRⅢ矫治器会使下颌发生顺时针旋转,更适用于非高角型骨性Ⅲ类病例使用。
本研究表明,上颌中切牙前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改善,而且明显前移了上中切牙切缘点,另外矫治后的上齿槽错点发生前移,且与x轴距离改善,意味着上颌骨向上、前生长。研究[17-18]指出,气道间隙增加使得口腔间隙增大、软腭以及舌向前伸。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后发现,咽喉部体积有减小的趋势,本研究因受到检查方式等影响,资料较难收集,因此需要进一步对矫正后的长期效果以及功能改变进行研究。
对骨性错牙合畸形患儿实施生长改良治疗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配合是决定早期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向患儿及家属讲述错牙合畸形的危害性、严重性及戴矫治器的必要性、佩戴疗程、注意事项及预期治疗效果等十分重要[19]。
综上所述,临床上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临床上仍缺少统一、客观有效的疗效评价标准。本研究采用的上颌前牵引联合FRⅢ型矫治器后期保持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能够使骨骼和牙颌关系发生较大改善,同时从各个方面改善口腔内部组织结构,有利于儿童后续牙齿及骨骼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