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及文化内涵探析

2020-11-04 05:10杨育红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6期
关键词:川西文化内涵

【摘  要】本文了以川西羌族民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并从民居空间布局、建筑类型结构、建筑构件造型、装饰题材及羌族代表色彩等方面探索分析了其文化内涵,提出了羌族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关键词】川西;羌族民居;文化内涵;保护发展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羌人相关文字记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部诸多藏缅语系少数民族的祖先,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传承发展到现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眠江上游地区,被藏、汉、回、蒙古、彝族等少数民族包围其中,在各民族夹缝中羌族,成了连接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纽带。四川岷江上游地区拥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历经漫长的文化融合与交流,完好的的保存了羌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羌族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面临生存挑战,陷入步入整体性衰落的困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让处于地震核心区域的羌族聚落受到重创,很多有价值的羌族建筑毁于一旦,甚至消亡。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灾后重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在羌族聚居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羌族聚居地区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重新修建的羌族村寨、羌族建筑,规划设计上现代实用、整齐划一,但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表达上有所欠缺,遗失了文化内涵,大批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建筑损坏程度日益加深,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也面临巨大危机。因此,在羌族民居建筑不可避免的汉化、西化的过程中,如何传承羌族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成了亟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基本特点

羌族民居多建于高山或半山腰,多坐北向南或坐西北向东南,善于利用地形,采用错落、跌落手法,构筑三层住房为主。一般在向阳、背风,可耕地、有水源的半山或河谷地带建造房屋和村落,由几户或几十户聚居形成民族村寨。

传统羌族民居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石砌民居,是羌族民居的最为主要建筑形式,即所谓的“邓笼”“邛笼”。石砌民居多修筑三层,最底层主要用来喂养家畜和堆放柴火、杂物等;第二层为主室及寝室;顶层为晒台和罩楼。二是土夯民居,用泥土夯砌而成,数量少且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等与石砌民居区别不大。三是板屋,亦称阪屋,延续了干栏建筑文化,主要特征为:屋顶为人字形坡屋顶,内部结构为穿斗木构框架,上层采用木板围护,下层外圈采用石砌墙体。四是碉楼民居,也是羌族民居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碉楼是家庭或家族私有的,碉楼与民居的结合体现了羌族人民应对战争的防御智慧。

2.羌族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分析

四川羌族聚居区经历了虞夏时期、春秋初周襄王时期、秦汉时期、三国魏晋时期五次大的迁徙后,最终在岷江上游保留下我国唯——个羌族聚落群,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环境隐蔽,所以这一区域鲜少有与外界的文化交流,神奇地保持着羌人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特色文化,是研究羌族文化与建筑风格的最佳样本。羌人的泛神信仰和相信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都是特色羌族民居形成的重要人文环境。

2.1 民居的布局及结构

羌族民居平面多作矩形。底层为圈畜、贮藏等生产用房。二层为正房、灶房、卧室或书房(卧室别称)等生活用房。正房高大明亮,层高达45米。房中常以石块砌一火爊,用以做饭、取暖。爐上设铁三脚架。爐火不灭,称“万年火”。后墙作木雕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周围上部常作阁楼,为贮藏间。顶层靠后墙处突起一排不设敞廊,称为照楼。它与前面的平屋顶一起构成农业生产活动的晾晒操作场地。

羌族住宅吸收了汉、藏民居的优良传统。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修建挑廊吊楼,分层进出,组织不同功能的院落,扩大居住空间,改善卫生条件,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住宅。如沟口后寨住宅,附岩爬坡修建将猪圈移出,各层都设室内楼梯,平面紧凑,联系方便。有的正面挑出外廊,在各层室外标高上组成屋前院坝和屋侧菜园。有的在附岩住宅中,挖出联系上下的通道,利用地形,争取空间,形成罕见的楼梯间在平缓地段,也有建一二层的,类似汉族的四合院。有的将正房加成为四层。

2.2 民居的建筑结构与材料

在传统的四川羌族村寨中羌族四类民居样式都时有出现。有整齐的阪屋结构、石砌建筑、汉式穿斗式结构、黄泥土屋的典型村寨,也有以其中一种结构为主,穿插少量其它类型民居的村寨,更为特殊的是部分民居是由两种以上建筑类型结合而成的,例如最为典型一楼石砌、二楼为木质,既不属于伴舞民居也不属于石砌民居,而是两者结合的建筑结构。川西羌族民居屋顶结构以坡屋顶和平屋顶两种类型为主。同一村寨内部屋顶具有相似性和统一性,大多数有坡屋顶的村寨的屋脊修建都较为突出,正脊中央经常修建类似“中堆”的造型,和汉族民居建筑比较相似。羌族腹地大多数村寨都保留有百石和勒色崇拜。

上述所有类型民居,传统建筑取材主要是天然石块、天然黄泥巴、木材、植物秸秆等,在材料搭配组合上有所不同,主要有纯石材与纯黄泥、石材与黄泥,以及石材与木材。也有数量很少的全由木材修建的房屋。2008年之后,灾后重建的新村寨主要采用的是现代建筑材料与建筑方式,钢筋水泥砌筑,墙面用细竹竿、文化石模仿传统羌族建筑墙面。

2.3 民居的装饰

2.3.1 民居构件的装饰

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构件往往具有深刻又典型的文化内涵,羌族民居受到汉藏两族民居影响,出现了垂花门、垂柱、门簪、房号等构件,制作工艺、精美程度、出現频率越临近汉区越高。典型羌族文化特色的垂柱样式大致可以分为绣球形、瓜形、几何形、方形、灯笼形以及花蕾形等类型。

受政府灾后风貌工程的影响,部分村寨门窗镶嵌白色卵石作为装饰,或排成羊头形状,更加突出了羌族文化特色。靠近北部藏区的羌族民居多采用藏式门窗——“三椽三盖”,取趋利避邪之意。往往“三椽三盖”之上,用白石拼成的三座白石山形状,用来象征羌族传说中的天神阿爸木比塔帮助羌族顺利向南迁徙的三座白石山。

2.3.2 民居装饰题材文化内涵

传统羌族民居装饰并不多,现有的羌族民居装饰是吸收了很多汉藏建筑装饰纹样与符号而形成的。现代羌族民居装饰题材大多属于中国传统装饰,是羌族文化与汉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产物,现代羌族建筑装饰中的装饰题材主要有以下类型:

(1)几何纹样;是最基本、最常见、最简单的装饰纹样,如步步锦、方胜、如意、铜钱纹、连钱纹、风车纹、回纹等,多用于窗格、护栏及民居构件装饰。客观而言几何纹样是按照平面构成的造型原则设计而来,但人们主观上附加了许多美好的含义于这些几何纹样,甚至作为祈愿的代表符号。如今这些符号所承载的很多原始含义在后世已经逐渐消逝,但仍然保留了人们祈福避祸愿望。大多数几何纹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多具有特定造型,蕴含特定意义。

(2)动物纹样:神兽龙、凤纹样,主要用于垂花门的撑拱或者花板装饰;羊、牛被认为是吉祥动物,不同造型纹样用于祭祀、驱邪,常见悬挂于门头;狮子纹图,佛教经典中对狮子的推崇作为佛陀释迎摩尼的象征;鹤,仅次于凤凰的仙禽,有永生之意;蝙蝠造型较为少见,即使有也仅是象形的轮廓,大多为抽象化的蝙蝠形象,取谐音“福”“富”之意。

(3)植物纹样:是较为常见的装饰题材,常见于部分垂花门的撑拱、门簪上,是建筑装饰中最基本的纹样。尤以四瓣花、格桑花、兰草牡丹、缠枝纹最为多见。

(4)文字:常以装饰题材的形式成出现在羌族民居上,形式较为多样。以“福、禄、寿、喜”最为常见,前三个分别代表着福星、禄星、寿星三神。“喜”字则代表着“四喜”,即“久早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另外,“卍”字符也较为多见,主要在老宅外墙上见到,是西藏雍仲苯教的密语之一,代表了“永生”“永恒”“长存”的含义,表达了人们渴望永久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2.4 民居的色彩

在羌族文化形成的历史进程中,羌民族代表色彩也经历了漫长演进,与自然气象、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4.1尚白,以白为吉

羌族尚白,缘于其千百年来的白石崇拜。在羌族口碑史诗《羌戈大战》中有描述,“天神授白石给羌人,拦住追兵、赶走了戈基人,使得羌人终于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同时,白色象征白雪,也代表来自“神”的灵光,羌族人相信“神”通过白石来护佑族群,所以羌人尚白的原因在于其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民族传统文化。大面积使用白色于民居建筑墙面和屋顶等处,也多用白色线条和图案来代表“白石”。

2.4.2尚红,以红为喜

羌族尚红,源于对火神的崇拜和信仰。据羌族民间神话《燃比娃取火》中记载:燃比娃历尽艰辛,最终用白石藏火,将火种带回了人间。古羌人以在恶劣环境下以游牧为生,火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羌族尚红最常见的方式是羌族服饰中的红色和火纹,也可以通过建筑主体色彩和火形装饰纹样传承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内涵。

2.4.3尚蓝,以蓝为美好

羌族尚蓝,是出自于对自然的崇拜。羌人认为万物有灵,古羌人是典型的山地民族,以游牧为生,世代生活在高山之巅,与蓝天为伴,与白云共舞,所以亦称“来自云朵上的民族”。故而羌族先民寄予藍色吉祥美好的寓意,也用来寄托她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4.4尚黑,以黑为贵

羌族尚黑,喜用黑色,以黑为贵已有很久的历史。在何光岳先生的《氐羌源流史》中写道:“允姓之戎即黑姓的羌戎,衣服尚黑,以后的析支、塞种也都以黑为贵”,还有“青衣羌又省称青羌或青氐”的记载,诸葛亮《出师表》也有青羌的说法。汉人也因羌族用牦牛毛绩织的本色褐布为衣,称其为青衣。

因羌族文化中的万物崇拜和宗教信仰等,在服饰、建筑、器物中喜欢使用白色、红色、蓝色、黑色,上述四种色彩也就最具羌族文化代表性的色彩。

3.四川羌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策略

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迅猛进步,现代闻名的强烈冲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新的元素已经融入了羌族传统文化,人们也在追求更加便捷舒适的主流生活方式。羌族民居建筑中很多典型的与旧传统相关、与原始宗教相关的配饰构件也逐步消退殆尽。对于羌族而言,这是一次民族发展史上必须经历的文化融合的洗礼,给予现代羌族新的发展机遇。对于羌族传统文化而言,新的文化元素,新的建筑形式是丰富羌族文化的新催化剂。与此同时,在发展理念上我们不能遗忘和舍弃优秀羌族传统文化,在面临现代羌族发展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传承性保护羌族文化的精髓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在未来,我们必须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在进行羌族民居聚落规划设计时,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合理使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更好地发挥羌族民居建筑文化重要载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耿少将.羌族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沈鸿雁.从羌族文化的变迁与传播到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屺江流域羌族美术图形符号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0(10):96-100

[3]耿静.羌族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4(3):173-176

[4]赵曦,赵洋.勒色—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符号[[J].艺术争鸣,2010.4:92-96

[5]马炳坚,徐新伟.垂花门的种类和构造(上)[J].古建园林技术1984.6:8-17

[6]罗飞,陈尚明,杨晓彬.解读西藏传统色彩与建筑装饰艺术[E}},重庆建筑,2010.2:43-46

作者简介:

杨育红(1979~),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川西文化内涵
成都市域农家乐景观设计中川西农耕文化的表达
四川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与对策
红皇后
川西地区某铜矿床发育特征研究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忘川,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