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海,朱旭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管理学院,北京,100038)
“郡县治,天下安”,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县域治理的好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域治理,多次深入基层与县委领导班子一起研究分析县域治理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提出县域治理研究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近年来,虽然众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县域治理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但学术界缺乏最近两年针对中国县域治理的综述性研究文献,尤其缺乏运用知识图谱软件方法对我国县域治理进行可视化分析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国内县域治理研究的重要期刊、代表性作者、代表性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深入把握当前我国县域治理的研究现状、热点脉络与前沿趋势,以期为后续更加详尽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关于我国县域治理的研究已经有一些综述或述评:首先,在县政研究方面,苑丰把改革开放后30年(1978-2008年)的县政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县政研究,包括对于县级行政制度、县政运行中非正式制度、封建社会县官文化等;民国时期县政的研究,包括民国时期县官群体、县政改革、从地方自治的角度展开的县政研究等;建国后的县政研究,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时间点,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①苑丰.近30年中国县政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08(01):51-60。。彭云从研究方法出发对我国县域政治进行归类,形成了县域政治研究的主体、结构和过程三大视角,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如研究中田野调查的不足①彭云.从“县政改革”到“县域治理”:县域政治研究述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6(03):44-55+127。。其次,在县域治理研究方面,王国红等主要围绕县政和地方治理研究两个主题展开,并在分析治理理论作为提高县域治理水平工具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政府间权力关系、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培育县域公民社会的新型县域治理研究框架②王国红,瞿磊.县域治理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6):61-65。。最后,在省直管县研究方面。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省直管县进行了综述,如王利月从文化、结构和过程三个视角来谈省直管县③王利月.近年来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述评[J].浙江学刊,2011(05):151-157。,周贤润将省直管县研究的内容和视角划分为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归纳、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制度设计与改革路径三个方面④周贤润.“省直管县”研究:评述与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4):150-155。,林建设从地方行政层级、财政分权、缓解县级财政困难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四个视角来阐释省直管县⑤林建设.关于“省直管县”改革的文献综述与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4):187-189。,而且孙涛等发现学界对省直管县改革持有支持和审慎推行两种观点⑥孙涛,赵岩.近年来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研究述评[J].理论探讨,2013(02):84-87。。但是,缺乏近几年文献的可视化计量分析,未对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进行深度的剖析,未对其演进趋势的变化原因进行系统性的解释。
图1 县域治理研究期刊文献年分布
在前期文献阅读、专家讨论、实验性检索以及综合考虑文献的数量及质量基础上,本文的文献收集限定在CNKI 数据库,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以“县域治理”“县政改革”“县治理”“县改革”为主题进行检索,发文时间跨度不限制,检索时间为2020年4月22日,共得到876 篇中文文献,剔除会议综述、人物访谈、新闻报道、专栏介绍、书评以及文章题目明显与本研究主题不相符的文献后,剩余749 篇。如图1 所示,1992 至2019年,中国县域治理研究总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第一,1992-2008年的文献数量缓慢提升,属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2009-2013年的发文量较前几年提升较大,且年均发文量在40篇以上,属于研究的增长阶段,这可能与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等“壮大县域经济”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有关,此阶段关于县域经济和县级财政的文献数量达到了132 篇;第三,2014-2019年的文献数量增幅较大且基本呈现水平式波动,属于研究的瓶颈阶段,这也是每个研究主题的必经阶段,2014年出现较大增幅的原因可能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有关,激发了理论界关于县域治理的研究热情,在该阶段,2017年的文献数量达到了92 篇的峰值,综观2017年刊发的文献得知,县域脱贫相关的文献占据了很大的分量,可能与当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有关,例如殷浩栋等的《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理性——对于A 省D 县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解构》一文的下载量达到了6067 次,被引81 次。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主要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5.6.R3 软件对县域治理研究的重要期刊、代表性作者、代表性研究机构、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从而较好地了解当前我国县域治理的研究现状、热点脉络与前沿趋势。
图2 代表性作者分布可视图
图3 代表性作者发文量排名图(前十)
对发文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中国县域治理研究的高产作者。通过对我国县域治理研究作者分析,得出图2 和图3。2010年吴金群副教授发表了《省管县的条件及对我国26 个省区的聚类研究》一文,该文认为省管县的前提条件是广泛的改革共识、适当的管理幅度、必要的经济基础、较好的技术保障、充分的试点经验,并且选取了八个量化指标进行聚类分析,把全国26 个省区分成了6 类,据此提出了大力培育改革共识、合理调整省县规模、彻底转变政府职能等具体的政策建议①吴金群.省管县的条件及对我国26 个省区的聚类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119-127。。樊红敏教授从2008年开始对我国县域治理进行研究,其研究领域不仅涉及县域治理的理论,而且也包括具体的县域社会问题治理,其成果产出一直持续。2008年樊红敏教授发表了《日常政治分析:县政研究的新进路》一文,该文基于结构主义进路的局限性提出了日常政治分析的县政研究新进路,阐释了其哲学和方法论基础,并介绍了日常政治分析的研究方法②樊红敏.日常政治分析:县政研究的新进路[J].社会主义研究,2008(04):101-105。;在具体的县域社会问题治理方面,2019年樊红敏教授发表了《模糊性治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运作逻辑》一文,文中以A 市5 个信访治理典型案例为样本来分析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的运作逻辑,提出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模糊性治理的行动框架,即行动规则模糊、是非与权利边界模糊、层级权责和角色模糊、行动后果模糊①樊红敏,刘晓凤.模糊性治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运作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81-87。。
通过图2 得知,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作者合作力度匮乏,仅有的5 对合作网络零星分布,且强度较弱,包括瞿磊和王国红、李晓梅和白浩然、于建嵘和蔡永飞、莎日娜和刘守亮、刘炳辉和熊万胜。
通过对发文作者所在研究机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核心机构。经过对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核心机构进行系统分析,得到图4。同时,对发文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的一级研究单位进行统计后,得出图5。其中,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依托其校设研究中心——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对县域治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其社会治理研究院在2019年11月发布了中国县域社会治理指数模型,是新时代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考依据;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地方政府与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为我国县域治理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在农村政治社会学和农村政治人类学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在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中,前七家机构发文量均不少于十篇。除此之外,排名第八位的华中师范大学设有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中外地方和基层治理为主攻研究领域,以制度创新为研究重点。排名第九位的南昌大学拥有以韩艺为代表的一批县域治理专家学者,在省直管县研究领域成果颇丰。排名第十位的江西财经大学拥有以欧阳静为代表的县域治理研究年轻学者。
通过图4 还可以得知,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机构合作力度同样匮乏,仅有的5 对合作网络零星分布,且线条的强度较弱,包括华东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广西钦州学院和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党校。
图4 代表性研究机构分布可视图
对发文期刊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关于我国县域治理研究发文较多的核心期刊。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县域治理研究发文前十名的核心期刊,如图6。根据图6,发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国行政管理》,该刊是国内较早关注县域治理研究的专业性期刊。其在2007年刊登的《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府际关系的调整——以金华—义乌府际关系为个案研究》一文,以金华—义乌府际关系调整为个案,阐释了浙江省在县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地方府际关系的新变化,即以“省管县财政体制”为特点的经济关系、以“强县扩权”为特点的行政关系和以“协同发展”为目标的治理关系①陈国权,李院林.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府际关系的调整——以金华—义乌府际关系为个案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02):99-103。。特别是近两年,《中国行政管理》年均发表我国县域治理研究论文篇数增加明显,2019年至今已发表了5 篇,内容涉及乡情治理、县域政府包干制、县级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评估体系、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省直管县改革。
图5 发文一级机构排名图(前十)
对经典的高被引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把握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我国县域治理研究文献的引用频次进行系统梳理后,得到图7。根据图7,被引频次第一的是郑新业在2011年发表的文章《“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239 次),该文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河南省2004年实施“省直管县”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省直管辖县的经济增长源泉是经济分权,而非税收收入和支出项目的下放②郑新业,王晗,赵益卓.“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J].管理世界,2011(08):34-44+65。。被引频次第二的是徐勇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213 次),该文提出和解释了“接点政治”的概念,即县级政治和县域社会分别是县域群体性事件的政治“接点”和社会“接点”,对县域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该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③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06):2-7。。被引频次第三的是张占斌在2007年发表的文章《政府层级改革与省直管县实现路径研究》(182 次),该文指出除了强县扩权、财政直管是行政体制上省直管县的渐进过渡外,还提出需要一些配套的改革设想,即增设直辖市来解决我国现行省级管理规模较大问题、撤县设市或改镇设市、组建跨界区域性协同治理机构等④张占斌.政府层级改革与省直管县实现路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4):22-27。。此外,通过分析被引频次前10 位的文章后还发现,关于县域经济研究的文章占了7 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县域经济研究是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基础和重点所在。
图6 重要期刊发文篇数排名图(前十)
对文章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把握我国县域治理的研究热点。通过对我国县域治理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得到图8。根据图8,我国县域治理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聚类分为9 个类别,包括强县扩权、县级政权、县域、事权、县政改革、治理体系、自治、新型城镇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这9 个类别代表了我国县域治理研究领域的具体研究热点。在图8 中,对关键词按时间顺序进行提取并梳理后,可清晰地发现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热点脉络(图9)。
由图9 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时期的我国县域治理研究方向:
新奇士柠檬醋:本实验室研制并保存;氢氧化钠、盐酸、抗坏血酸、溴代萘、无水乙醇、酚酞:购自北京化工厂;丙酮:购自安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
图7 高被引文献排名(前十)
1.围绕县级政府的研究。从热点凸显的前三年关键词(2002—2004)可以看出,我国县域治理研究是从公共管理学领域开始的,集中于对县级政府的研究,具体包括县级政府能力、县级政府职责、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等。在县级政府能力提升方面,周平认为,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由发展规划能力、制度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7 种能力构成,并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从西部县级政府自身改革、增加外部对西部的能力输入等方面来提升西部县级政府能力的思路①周平.西部地区县级政府能力分析[J].思想战线,2002(02):1-5。。在县级政府的职责认定方面,黄素蕙认为,为了确保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县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具体包括贯彻落实中央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监督检查重大战略方针落实情况、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事后综合评估等②黄素蕙.县级政府在县域可持续发展中的职责[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08):4-8。。在县级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贺勇认为,为了协调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即县域政府要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来建立诚信的借贷环境,如建立专门的县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等③贺勇.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难点分析及治理对策[J].经济师,2003(02):211-212。。
2.围绕县政改革的研究。2006-2012年,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十一五”规划都提到了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在2012年底前,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要全面推行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这时期的县域治理研究开始转向了县政改革的研究,具体包括县政改革、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等。在县政改革的重要性方面,于建嵘认为县政改革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前提,并指出通过国家从宏观上赋予县级政府必要的财政权限、扩大县级政府的治理权限、提升县级政府金融环境、改善县级政府人才引进环境、正确认识土地问题等来推进县政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④于建嵘,蔡永飞.县政改革是中国改革新的突破口[J].东南学术,2008(01):45-50。。在扩权强县的研究方面,李珍刚在梳理我国各地扩权强县渊源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西扩权强县的可行性和发展思路,在可行性方面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广西自身近几年的发展积淀,发展思路包括探索市县分治试点、进行综合改革、构建有效的约束机制等⑤李珍刚.扩权强县: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06(03):153-162。。在省直管县研究方面,林建设对当时的既有文献进行了述评,认为省直管县改革主要包括通过解决县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来解困县乡财政和省直管县改革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两个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存在“省直管县”与县域经济、“省直管县”的推进路径、“省直管县”下的政府协调等方面的争论,据此他认为未来“省直管县”改革不能一刀切,要视当地市县关系情况而定,并将解决城乡矛盾作为最终方向①林建设.关于“省直管县”改革的文献综述与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4):187-189。。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刘凌波首先综合分析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各地实践,并在对湖北省财政体制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即采取具体措施保护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和推进、规范地方财政活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②刘凌波.“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5(10):44-45+55。。
图8 研究热点图
图9 热点关键词脉络图
3.围绕县域治理体系的研究。2013-2016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县域治理研究开始转向了县域治理体系方向,具体包括治理体系的构成、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绩效、治理模式等。在县域治理体系要件建设方面,萨日娜认为县域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应该具有符合县域社会特点的构成要件,要形成符合县域自治特点的治理体系,据此她指出县域治理体系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加强党建、发展经济、创造稳定、改善民生、提升农村自治水平等③萨日娜,刘守亮.县域治理体系要件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的着力点[J].山东社会科学,2015(09):166-171。。在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丁志刚认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塑县级政府和重构县域“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能力,并依据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阻碍提出了具体的提升路径,包括改进县级政府的经济调控行为、矫正县级政府与相关政治主体的权能关系、加强县级政府引领县域文化建设的能力、培育法治政府等①丁志刚,陆喜元.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6(04):229-234。。在县域政府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方面,颜海娜在借鉴世界治理指标的基础上,以佛山市A 区为例构建了一个基于公众满意度的县级政府治理绩效指标体系,具体包括话语权与问责制、政府稳定与暴力避免、政府有效性、法治、管理质量和腐败控制6 个维度,并且发现腐败控制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其它5 个维度②颜海娜,杨雪娟.县域政府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公众满意度的视角——基于佛山市A 区的治理实践[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02):19-28。。在治理模式研究方面,樊红敏介绍了动员式社会治理模式,即县级政府通过建立动员型的组织、制度和网络来治理社会冲突并将其演化为常态机制,而且还发现动员式社会治理具有专断权力的强制度化、常规权力的弱制度化、同意权力的非制度化的独特制度化逻辑③樊红敏,周勇振.县域政府动员式社会治理模式及其制度化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16(07):64-69。。
4.围绕新型城镇化的研究。2017年至今,随着2017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区日趋成熟,县域治理研究转向了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方向,具体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城乡融合、法治化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方面,马瑶以新疆农牧区的霍城县为例介绍了农牧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生态文化文明、经济发展、环境安全、社会建设、制度文明等5 个二级指标,以及农牧民饮用水安全达标比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等26 个三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状况④马瑶,何秉宇,马佐,林喆,栾文文.农牧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以新疆霍城县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102-107。。在城乡融合研究方面,李荣华对河南省省管县改革进行跨时段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省管县改革通过提升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还发现,要真正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还需要中央和省级政府进一步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⑤李荣华,康乐.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改革效应——基于跨时段省管县改革的实证检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19-24。。在县域法治建设方面,公丕祥认为,在当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有机互动,形成了以法治为基础和条件的国家与社会之间交互运动的崭新方向,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县域治理体系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当代中国县域法治社会建设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⑥公丕祥.新时代的中国县域法治发展[J].求是学刊,2019(01):1-14+181。。
表1 关键词出现频次表(13 次及以上)
关键词激增指数能够探测出频次变化率高的关键词,从而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①李杰,赵旭东,王玉霞,杨芳.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90-92。。通过对749 篇文献的热点关键词进行梳理,得到国内县域治理研究的关键词突发性排名图(图10),结合出现频次超过13 次的关键词(表1),发现国内县域治理研究呈现为以下趋势。
1.从县政改革向县级政府研究的转变。2005年,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于是,关于县政改革的文献增速明显,涌现了像于建嵘、樊红敏等一批专家学者。如于建嵘认为,为了增加县级政府公信力,真正实现县级政府既能对中央政府负责又能对本县人民负责,需要对现存的县政领导政治授权程序进行调整,即增强县级人大代表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程度、扩大县级行政主官的权力、以垂直的司法体系预防地方政府破坏单一制国家②于建嵘.中国县政改革路线图[J].探索与争鸣,2009(11):24-26。。2009年中央部署推动省直管县改革,着力加强培育县域经济,省直管县确实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但张占斌在调研中发现,浙江和河南的省直管县改革中却存在落实情况较差、垂直管理部门定位模糊、市县之间矛盾加剧、省级政府监管权力不明晰的问题,对此他认为要获得理想的省直管县改革效果,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下放权力、理清职责、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等③张占斌.“省直管县”改革的经济学解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04):16-23。。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2015年欧阳静在综合分析权力和治理视角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政府研究的治理能力分析框架,她认为县级政府至少具备政策执行、回应和满足公共治理需求、实现公共秩序三种能力,并认为该框架有助于呈现县域治理机制、治理主体、治理技术等县域治理的其他要素和面向④欧阳静.县级政府研究的路径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03):73-78。。
2.从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向精准扶贫研究的转变。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起安徽省开始以财政体制为突破口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而且2009年财政部提出,力争在2012年全国除民族自治地区外全面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但宁静等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包括GDP 增长率提升还应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并且其研究还发现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对民生性公共服务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省份差异性和时间滞后性⑤宁静,赵国钦,贺俊程.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能否改善民生性公共服务[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05):77-87。。于是2016-2017年,精准扶贫以较高的突现度成为国内县域治理的研究前沿,具体包括精准扶贫的运作逻辑、执行主体、制度构建等。殷浩栋在对A 省D 县扶贫项目库的建设进行解构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层理性和关系理性的分析框架,为后续的县域精准扶贫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他的研究发现基层实践同时遵从科层、价值型关系和工具型关系三种理性,并且基层政府理性权衡的准则是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科层理性,科层理性优先于工具型关系理性⑥殷浩栋,汪三贵,郭子豪.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理性——对于A 省D 县扶贫项目库建设的解构[J].社会学研究,2017(06):70-93+243-244。。朱天义以江西省XS 县为个案对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精英成为衔接国家与社会关系纽带和关键力量的原因进行了回答,即村民依赖乡村治理精英、具有治理精英的村庄获取扶贫资源的能力更强、乡村治理精英个人禀赋和社会资源优于普通村民,但同时发现治理精英在协作扶贫中存在村干部的双重角色冲突、精准扶贫运作的不稳定性、村干部队伍的无法可持续性等弊端⑦朱天义,高莉娟.精准扶贫中乡村治理精英对国家与社会的衔接研究——江西省XS 县的实践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05):89-99。。赵晓峰论述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制度建设与非制度实践并存的现象,县域贫困治理中的制度建设包括政策落实要精准、治理技术有支撑两个方面,非制度实践包括开展动员式治理、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非正式组织的治理价值三个方面⑧赵晓峰.县域治理中的制度建设与非制度实践——以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为例[J].求索,2019(06):111-117。。
3.从社会治理向乡村振兴研究的转变。2018年至今,社会治理、县域治理、乡村振兴等突现词出现。县域治理在空间上主要对应的是广大农村地区,而土地是与农民的血脉相连的。关于县域土地治理研究,席莹综合比较了当前学界关于农地细碎化治理的技术、市场和社会三种路径,认为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社会路径虽然执行难度较大,但成本与风险较小,易于在全国推广,对此详细介绍了湖北省沙洋县“三权分置”背景下的“经营权”流转、互换等多种土地调整形式,以有效破解农地细碎化治理困境①席莹,吴春梅.“三权分置”下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社会路径及其效果、效益分析——基于“沙洋模式”的考察[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02):318-327。。关于县域社会冲突治理,樊红敏论述了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模糊性治理的运作逻辑,已在上文进行阐释,此不赘述。而且,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颁布实施,国内关于县域治理的研究逐渐转向了乡村振兴的领域。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学者们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方向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杨晓军认为,要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一是中央、省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助推各县产业错位发展;二是县级城市通过培育壮大自身优势产业、推动新产业和产业业态多元发展等主动引领产业振兴②杨晓军,宁国良.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06):119-124。。
1.国际层面,国家构建理论、治理理论在全球的发展。首先,20世纪晚期以来,国家构建的概念开始被国内学者频繁使用,而且在国家构建的框架中,县是最全面的微观单位③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52-53。。据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始了对县政的研究,具体包括中国县政发展、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等。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研究的焦点逐步转向了县政改革层面,此阶段研究者们围绕当代中国县政存在的弊端、改革的途径与方案等问题展开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④王国红,瞿磊.县域治理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06):61-65。。其次,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的兴起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中国也不例外,具体到县域治理领域,主要包括县域治理的主体、方法、体系和能力等的研究。这时期的县域治理逐渐由县政改革转向了县域治理研究。
2.国家层面。党的历届重要会议对县域治理要求变化。首先,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必须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其中,提出要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加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这时期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于县域治理的研究不断推进,尤其关于县域经济、县域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也在蓬勃发展。最后,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这时期的县域治理逐渐由财政体制改革转向了县域精准扶贫研究。
3.社会层面,转型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这反映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利益分配不均所引起的社会矛盾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面对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的凸显,具体到县域范围首要的是解决城乡矛盾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时期县域治理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县域社会治理研究成果,包括土地整合、社会冲突治理等。尤其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县域治理研究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即既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领导好乡镇、社区发展,服务好民生,并且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于是,我国县域治理逐渐由社会治理转向了乡村振兴的研究。
通过对近年来CNKI 平台上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中文核心与CSSCI 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县域治理研究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在2014—2019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国内县域治理研究形成了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金群副教授、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樊红敏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等为代表的高产作者,形成了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为代表的核心研究机构。在国内县域治理研究的发文核心期刊方面,《中国行政管理》《领导科学》《人民论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刊发了大量高质量研究论文,为国内县域治理研究的深入提供了重要载体。同时,现阶段,在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高被引文献方面,郑新业的《“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徐勇的《“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被引频次最高,是目前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国县域治理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县域治理的研究热点围绕县级政府、县政改革、县域治理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展开,研究前沿则呈现出由县政改革向县级政府转变、由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向精准扶贫转变、由社会治理向乡村振兴转变。影响研究前沿趋势的可能原因是与国家构建理论和治理理论在全球的发展、党的历届重要会议对县域治理要求变化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关。
通过系统分析发现:一方面,我国县域治理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且呈整体上升趋势,但近年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亟待突破;另一方面,研究的作者、机构合作网络程度较低、跨学科研究成果不显著等问题存在。展望今后我国县域治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拓展。
概念是学术的生命,对相关概念的精准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县域治理研究,更好地推进县域治理实践。综观县域治理研究的文献,发现虽然都是以县为研究单位展开,但文章中却出现了“县域治理”“县政改革”“县治理”“县改革”“地方治理”“县级管理”等多种表述,而且,一是发现这些概念背后并无严谨的演化逻辑,二是发现以“地方治理”“县级管理”等为主体搜索的文献并非全是介绍县域治理内容的。因此,规范县域治理研究的概念表述,将有助于明确县域治理的研究主题,进一步完善我国县域治理的理论体系。
认真研读搜索到的有效文献后发现,关于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的文献多为单一的问题对策型,鲜有系统的学理研究。以县域政府维护稳定研究为例,多数研究都以单一的政府强压方式为主,部分相关的案例介绍也是如此,缺少综合考虑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研究。此外,增加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还要通过采取合理的奖惩措施提升县域治理具体执行者的工作积极性、把握县域主官与县域制度互动、综合考虑县域治理改革与既得利益主体的矛盾、加强县与镇(乡)以及镇(乡)与村的关系研究等来综合提升县域治理的效能。
在我国县域治理的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主要采取田野调查、逻辑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缺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县域治理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论题,比如,近几年关于我国国家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具体到县域治理研究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县域居民的国家安全感状况、基本的国家安全知识把握程度、国家安全治理能力如何等,若仅靠单独的田野调查或逻辑思辨难以真正揭示上述问题,所以未来我国县域治理研究中需要增加定量研究。同时,在增加定量研究的前提下,加强不同部门和机构学者之间的合作力度来持续深化田野调查,用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修正完善已有的研究方法。
结合文献阅读及1992—2019年的年度发文量可知,我国县域治理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受到普遍关注的,且当时的研究主要以借鉴西方理论为主。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县域治理研究理应立足中国实际,因此加强比较研究是未来我国县域治理的新趋势。例如,研究中要加强深度“解剖麻雀”式的田野调查和多案例比较分析,进一步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我国县域各领域治理的经验方法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