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林森 胡文倩 汪洋 张桂兰 柳艳丽
缺血性脑卒中(x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在临床上又称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属于高发性脑血管疾病之一。目前临床对该项疾病无明确的治疗全标准,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是静脉溶栓治疗,主要目的是为了疏通闭塞的血管,进而积极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使得缺血半暗带的脑神经细胞得到及时地修复,最大程度上保护受损脑组织使得脑梗死面积缩小,进而积极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1]。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团队研究实施了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且尿激酶为临床常用溶栓药物,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后极易发生再次的闭塞,使机体始终处于一种高凝状态,从而使血小板激活,形成凝血酶,故在溶栓治疗中药物剂量的控制应比较严格,临床认为应用联合用药进行溶栓治疗更为妥善,可积极抑制疾病进展,进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及时的改善[2-5]。研究表明,发病后3~4.5 h内静脉溶栓是唯一被证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措施[6,7]。静脉溶栓治疗在临床上,是恢复血流循环障碍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有多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 h内进行尿激酶的静脉溶栓治疗”验证尿激酶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7,8]。丁苯酞具有促进血管再生功能,建立侧支有效循环功能,改善脑部缺血的微循环,从而保护脑细胞不受损伤,抑制神经细胞,防止脑梗面积扩大,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8-10]。本次研究取168例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展开对比研究,阐述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168例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4例。对照组,男48例,女36例;年龄40~78岁,平均(59±6.5)岁;体重49~75 kg,平均体重(62±5.5)kg;发病就诊时间0.5~6 h,平均就诊时间(3.25±1.6)h;合并症:糖尿病3例,高血压9例;试验组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6.5)岁;体重48~75 kg,平均体重(61.5±5.5)kg;发病就诊时间0.4~6 h,平均就诊时间(3.2±1.5)h;合并症:糖尿病4例,高血压10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得到伦理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纳入研究的患者均通过CT或MRI等常规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②患者均在发病6 h内入院治疗;③排除经头颅CT检测为脑出血者;④所有患者年龄均>18岁和(或)≤76岁者;⑤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排除患者既往有颅内出血者;②排除有头颅外伤史;③排除大面积梗死者;④排除严重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⑤排除不配合接受研究治疗者。
1.3 方法 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嘱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营养神经,脱水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患者血压、血脂高者给予控制血压、降血脂,治疗过程中密观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试验组在常规基础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丁苯酞软胶囊,具体治疗方案为:尿激酶10 000 U(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0 U,国药准字:H44024032)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进行稀释。溶解,给予患者静脉推注,总时间不超过5 min,最后将尿激酶150万U联合0.9%氯化钠溶液注射液100 ml,给予静脉滴注,总时间在30 min内,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 g,国药准字:H20050299)0.2 g,3次/d,连治14 d。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治疗联合单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10 000 U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进行稀释、溶解,给予患者静脉推注,总时间不超过5 min,静脉滴注方法,150万U尿激酶+100 ml 0.9%氯化钠溶液注射液(0.9%),控制在30 min 滴注完毕,连治14 d。用药期间密观患者,定时监测神经功能以及血压的变化。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借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患者的NIHSS评分,即进一步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14 d后,痊愈及基本痊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幅度为91%~100%;显著改善:治疗14 d后,患者的NIHSS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改善:治疗14 d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为18%~45%;无改善:治疗14 d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为≤17%,恶化:治疗14d后,患者的NIHSS评分上升幅度为>18%[11],有效率=(痊愈及基本痊愈+显著改善+改善)×100%。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样借助上述量表评估患者的NIHSS评分,即为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12]。
2.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有效率(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84,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5,P=0.948);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4,P=0.000)。见表2。
2.3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1,P=0.417)。试验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ADL评分(t=5.45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n=63,分,
表3 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 n=63,分,
脑是对缺血、缺氧最敏感,耐受力最差的器官,当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其脑动脉阻塞或狭窄引起的该供血区域的脑缺血缺氧性坏死,继而引起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出现[13-15]。异物进入脑部血液内,同样也会堵塞管腔,使患者的脑部血流出现骤停,从而致使各区域内发生病变以及坏死,及时有效的将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的基础,故尽早的恢复脑功能的血液循环灌注对神经功能尤为重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疾病,集中发生于中老年人群,病情特点为起病突然,进展快,病情重等,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功能障碍,严重者会昏迷,甚至死亡[8]。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主要是因为多基因多靶点参与该项疾病的进展过程,若患者的缺血脑组织出现再灌注,机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即自由基释放,炎性因子损害加重,进而使得患者的能量耗竭,使得患者的神经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脑细胞组织发生凋零或死亡[16,17]。正常情况下人体脑组织的血流量为50~55 ml·g-1·min-1,故临床在治疗该项疾病时,需要严格把握好患者的再灌注时间窗,及时恢复脑组织血供,及时修复患者的缺血半暗带,同时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脑组织,有效控制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18,19]。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在脑卒中发生后的最初几小时内是会发生变化的,早期改善或恶化均可能发生,而早期自发性改善最常见[20]。随着对缺血性脑梗死病理生理学的越来越多的了解及静脉溶栓局限性的显现,对脑梗死患者新治疗方法的需求迫在眉睫[21,22]。
临床多以静脉溶栓治疗作为常规治疗方法之一。超早期溶栓治疗作为恢复患者脑供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可对闭塞血管进行再通,及时恢复患者的脑血流,促进梗死面积缩小,及时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3,24]。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样也在基层医院广泛的使用,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及时激活血栓内纤维蛋白溶酶,预防形成血栓,实现患者的血管再通,同时,可对人体地方微循环进行有效改善,进而预防缺血组织发生坏死,避免梗死范围增大,但是,临床研究表明,单一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效果不理想[25,26]。丁苯酞是属于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可保护人体的线粒体,使得微循环得到及时的改善,进而使得脑组织血液灌注增加,减少人体脑细胞发生损伤,另外,丁苯酞可对脑血管细胞内的 Ca2+离子浓度进行明显的降低,对谷氨酸的释放发挥积极的抑制作用,最大程度上提高氧自由基清除效果,减轻脑水肿,抑制梗死恶化,促进人体的脑组织代谢,预防病情恶化[27,28]。静脉应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能选择性地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转化纤溶酶后能使纤维蛋白溶解,直接作用于血栓,从而使责任血栓溶解,溶解局部血栓的作用较强,对机体的纤溶系统影响极小,这是rt-PA作为溶栓药的主要作用途径[29]。
本文中通过研究发现,治疗前2组患者ADL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0.021,P=0.417);研究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ADL评分(t=5.454,P=0.000);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t=0.125,P=0.948);治疗后试验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884,P=0.000)。患者发病至治疗的时间对后期功能的恢复以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时间越长,缺血、缺氧状态更严重,及时的就医就治疗预后也越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量表)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水平的一项指标,评分高,则患者病情较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的 NIHSS评分越高,诊治后患者的预后也比较差[19]。充分验证了丁苯酞联合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最大程度上控制脑梗死病情进展,有效缓解症状,及时修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0]。而在临床疗效对比中发现,试验组临床有效率(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P<0.01);更加进一步体现丁苯酞联合尿激酶的使用可行性、研究表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对闭塞血管进行开头,增加患者的脑血流量,有利于为患者建立侧支循环,对脑区循环进行改善,及时恢复神经功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29]。
静脉溶栓也有不足之处,如治疗时间比较狭窄,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并不理想,故学者们正一直努力探索,正确更好的改善治疗效果,使更多人获取利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仍有众多问题悬而未决,这些问题也是各大学者继续努力学习的方向。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丁苯酞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可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