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诗歌多义性的概念一经提出就被许多学者认可,从而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对古诗歌的多义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读,因此在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文章的全部内容对字词进行解释,符合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随后提出教学中解读诗歌多义性的策略,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多义性解读;古代诗歌;教学;运用]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中诗歌文化更是非常夺目璀璨,无论是《诗经》《楚辞》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山水诗歌、胸怀天下的诗歌、建功立业的诗歌、儿女情长的诗歌等都是我国诗歌的代表种类。在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到古人所留下来的文化瑰宝的真正内涵,是语文教学工作者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但是古代诗歌中的,多义性这一问题为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诗歌中多义性的概念,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原因
(一)年代久远,主体表达较含蓄
古代诗歌的历史已发展几千年,距离现代生活非常遥远。由于过去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背景等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致使古代诗歌创作主体表达方式存在差异,这也就是多异性产生的直观原因。比如李商隐的《无题》,题目叫做无题,但是在诗歌的内涵之中,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奇妙,回味无穷。诗歌中的情感是无法用言语言说的,使人读起来意犹未尽。现在越来越多人知道这首诗,并且诗中的一些句子更是广为流传。由于时代久远,人们无法真正推测出李商隐写这首诗时所蕴含的真正感情,但是如果想要将这首诗编进教材里,就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归纳,但是这种定性和归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表达,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局限在某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空间。
(二)时代背景复杂,社会背景特殊
诗歌多义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古代诗歌创作主体受限。其中包括创作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都可能会影响到诗歌的真正内涵。以刘禹锡创作的《石头城》为例,这首诗整体看来只是一篇简单的写景诗,描绘出了金陵夜晚的美色。但是事实上,这首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是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首咏史怀古诗,以一系列的不变之景,反衬出了城邑所发生的变化,抒发作者内心对于王朝更迭的感慨。而柳宗元在《江雪》中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美景图。在诗中写到老者默默垂钓的场景,从字面上理解,仅仅是一幅写景诗,但是在事实上,作者已经将自己内心的孤傲情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寄予在诗歌之中。
(三)诗歌意境复杂,意象朦胧
一首完整的诗歌是由意象和情感两个部分组成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结合,互相映衬,表达出了整首诗的意境,这个意境又包括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以及修饰。在这个过程之中,古代诗歌多义性的出现就变得十分正常,因为有的意向本身就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含义,它往往可以引申出多种含义,是较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比如草,草本身是一种植物,它的特点就是生命力顽强,而且繁殖迅速。在古代诗歌中虽然也有草生命力頑强的含义,但是大多数时候,草被寄予希望、思念、荒凉的意向,至于诗句中到底运用的哪种意向,就需要对诗句的整体含义进行分析,比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草就是表达送别和思念的含义,而在《蜀相》中,草则是表达了诗人惋惜之情。
二、教学中解读诗歌多义性的策略
(一)分析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讲究诗言志,也就是说,作者经常会将自身的思想和态度在诗中表达出来,而且大多都是通过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进行表达,很少有诗人会直抒胸臆。常见的表达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虚实结合等等。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诗人会巧妙地利用表达技巧去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比如一语双关,就是在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手法。针对这种手法,在教师进行诗歌教学过程之中,就需要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语境,明确双关的特征,掌握语音双关、语义双关,进而拥有更好理解词语的能力。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人们广泛知晓,而且也成为了千古绝唱。在这一句中,杨柳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的生活中可见的柳树,但是柳又与留谐音,这就是一种语音双关的体现。诗人在诗中寄予了与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感,巧妙的运用将诗人的感情烘托到了顶点,并且让读者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之中,深刻的与诗人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总之,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技巧以及修辞手法,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更多语文学习的技巧。
(二)把握意象特征,理解诗歌多义性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之中,意象这个名词会被经常的提及,也会经常出现在课本之中。诗人在诗歌中常常借助某种意向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意象,通常来说就是带有诗人个人情感的景或物,在诗歌的多义性中,意象的内涵往往非常丰富,不但能够更好地描绘出景象的具体特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诗人内心情感。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珠泪、玉烟这些意象的组合,就会给人一种朦胧和虚幻的感受。同时也能让人在内心之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些简单的景物被李商隐注入了深刻的情感。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诗歌的多义性在诗歌中并并不少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方面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正感受,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娄金昌.高中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多义性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723(24):2+48-49.
[2]张华.古代诗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报刊荟萃:下,2018(03):212-212.
[3]管金风.比较阅读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数码设计(上),2019(06):213-214.
[4]刘婷.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8(09):58-59.
作者介绍
陈明会(1992—),女,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人,个旧一中,学历本科,职称中教二级,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