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云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汉朝末年为躲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到赣闽粤间的山区。它是南迁汉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融合而成,具有区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1](P5)他们从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出发,一路途径安徽、江苏、浙江,翻越武夷山脉到以福建三明宁化为中心的山区,最终定居在闽、粤、赣等省的交界山区,本地居民称他们为“客家”,客家山歌文化也随之一路南迁。客家山歌是扎根于客家地区、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情感、为广大客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能。[2](P61)在客家地区有许多类型的民俗歌曲,它们包括:山歌、小调、儿歌、劳动号子、宗教歌曲、习俗歌曲,而山歌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徵调式山歌从属于民族五声调式,以徵音为主音,是山歌一种调式形式。
调式是指各音之间的组织基础,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五声调式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调式,五声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以徵音为主音的山歌统称为徵调色彩山歌。这类调式都有着以徵音 (sol)为主音,全曲围绕sol、la、do、re、mi五个音进行的共性。这类徵调式色彩曲调随着客家人一路南迁而来,顺着客家人迁徙的足迹往北,在最靠近福建的浙江省,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记载,山歌类曲调共190首,其中徵调式色彩旋律占二分之一,有96首。江苏省也有许多徵调式山歌,如江苏启东山歌《山歌一唱震天响》以及传唱度很高的江苏民歌《茉莉花》《紫竹调》等都是徵调式色彩曲调。再往西转移到湖南、湖北,根据《中国民歌》湖南民歌部分,就载有许多的徵调式色彩曲调,如《冷水泡茶慢慢浓》《好郎好姐不用媒》《土豪劣绅怕工农》等等。根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记载,属于徵调式色彩曲调的,湖北东北部有23首,湖北东南部有19首,湖北中南部有4首,湖北西南部有19首,湖北西北部有20首。[2](P155)再往北,可以追寻到客家的发源地河南,根据《中国民歌》第四卷中记载,在河南许多地区都流行着徵调式色彩曲调,如河南西部灵宝县的《姐儿歌》《打谜号》以及河南东南部的光山县、新县的民歌等等。从以上数据及其传播轨迹可以看出,徵调式色彩曲调跟随客家人迁徙的脚步一路南移并成为客家山歌的主流。
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是徵调式色彩曲调的一种,这类曲子以徵音(sol)为主音,全曲围绕sol、la、do、re、mi五个音进行,最后结束在 sol徵音上,全曲充满了徵调式色彩。在旋律进行上大多是中高音区,窄音域,窄音列。在音程进行中主要体现二度、三度及四度、五度的跳进。这类徵调式色彩歌曲在三明客家区域大量地传唱着,如《摇篮曲》《唱到老妹想情郎》《吹开蒙雾看娇莲》《我们就像鸳鸯离不开》等等。客家人的迁徙史是一部苦难史,由于战乱和天灾,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一路南迁。三明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位于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干燥寒冷。客家人迁徙至此,散居于山高林密的山区,在自然资源匮乏的环境下谋生劳作,唱山歌就成了客家人在生活和生产劳作过程中解乏鼓劲的精神支柱。客家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听着《摇篮曲》《洗澡仪式歌》等客家歌谣;到了儿童时期《放牛歌》《读书调》又伴随着他们;进入青年时期有更加丰富多彩的 《打夯歌》《伐木歌》以及追求爱情的《唱到老妹想情郎》等等。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的一生,人们以歌交流,以歌传情,以乐观的态度应对山区的艰辛劳作。徵调式山歌的明亮高亢、开阔悠扬而又热烈的色彩特点正是符合了客家地区隔山、隔空的歌唱环境,大量传唱使得徵调式色彩曲调的山歌成为三明客家山歌的主流,它也代表着三明客家山歌。
同样是徵调式色彩曲调,由于每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不同,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从客家人途经地区来看,以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大都保留其特性。与三明宁化相邻的江西赣州以及福建龙岩的客家区域都有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在这些客家区域随处都可以听到与三明客家山歌相类似的客家山歌曲调。而江南地区是客家人南迁的必经之地,江南地区广义上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安徽及浙江省。这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加之河流、湖泊纵横交错,舟船劳作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方式。这种优质环境与平稳平和的舟船劳动,使得这里的人们追求较为细腻含蓄美的民歌”[3](P127)。正是有了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才造就了诗性的江南文化,它所体现的是人们饱满情感的感性审美与清丽秀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耳熟能详的江苏徵调式民歌《茉莉花》《紫竹调》为代表,曲调旋律以级进为主,大量的同音之间插入下方或者上方音,形成了以四度为主的三音或四音的来回环绕,这样的旋律感觉就如水波荡漾,音乐与江南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委婉曲折、柔美秀丽的抒情性音乐风格。节奏特征是大量的十六音符节奏与切分节奏相结合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体现了富有动感的节奏弹性,同时结合了大二度和小三度的级进,使得曲调优美动听而富有舞蹈律动感和抒情风格。因此,江南区域徵调式民歌所展现的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婉转柔美和细腻含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休闲之美,有着与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迥然不同的音乐风格。
三明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可以说是全国各个民系中最丰富的。冯秀珍对客家山歌有过大篇幅的论述,她从歌词方面对客家山歌的源流与形成,历史与现状,山歌的演出形式,山歌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艺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4](P861)王耀华对客家山歌在音调的溯源、音调的类别及流变也进行了阐述,并得出客家山歌的徵类色彩曲调渊源于中原地区,随着客家人南迁而传播到南方各地区,并成为客家山歌主流的结论。本文从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音乐形态和客家民俗文化内涵方面对其进行解读,通过解读去思考如何更好传承优秀的客家民俗文化,再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的客家山歌,这也正是这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在歌词结构上基本遵循了客家山歌的四句七字体,歌词结构严谨,每句字数整齐,节拍也大体相同,一般是四、三句式,即每句二拍,前四个字为一拍后三个字为一拍。[4](P916)如谱例 1《韭菜开花》:“韭菜开花一管(子)心(哎),剪掉髻子当红军(哎),保护(个)红军万万岁,妇女解放真甘心(哎)。”这就是标准的四句七字体。有句式较为灵活多变的七言四句、五七言交叉、六言句,也有在五七言四句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七八言四句、八言四句等,如《唱到老妹想情郎》:“你不会唱歌(哟)不要(个)声,等你(个)妹妹(啊)唱给你听啰;一日唱得千万支哟,没见你哥哥接句声啰。”这就是一首八言四句体。还有些衬词充满了客家地方方言色彩,如《吹开蒙雾看娇莲》:“清早(你)爬起来(哟)蒙雾天,唔晓涯妹子在哪边,保佑你龙天(哦)起大风(哇格),吹开蒙雾看娇莲。”这也是一首以八言为主的四句体,而其中的衬词 (哇格)就是宁化地方方言色彩的体现。细读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的歌词,从中就能体会到客家人乐观、直爽而又幽默的性格特征。
谱例1 韭菜开花
谱例引自《宁化山歌集》。
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在旋律特征上最普遍的特点是:全曲由 sol(5)、la(6)、do(1)、re(2)四个音构成,最后结束在sol(5)徵音,充满了徵调式色彩。从调式调性上看,这类曲子大多是中高音区(小字1组的e—小字2组的e),窄音域(中音sol—高音re或中音re—高音re之间),窄音列(sol、la、do、re 或 re、mi、sol、la、do、re)。 在旋律进行上,突出强调 sol(5)、la(6)、do(1)、re(2);在音程进行中主要体现二度、三度及四度、五度的跳进。[2](P145)如谱例 2《唱到老妹想情郎》、谱例3《吹开蒙雾看娇莲》,曲子都强调徵音 sol(5)上方的二度音 la(6)和sol(5)上方三度四度的连接,全曲从 sol(5)徵音上开始,以 sol(5)、la(6)、do(1)、re(2)四个音构成,最高音落在 re(2)上,曲子在主音 sol(5)徵音上结束,而角音 mi(3)只作为后倚音,起点缀和装饰作用。旋律体现出客家山歌隔山、隔空的歌唱环境,充满了徵调式高昂、明亮、开阔而又热烈的音乐风格,展现出山间野性的音乐魅力。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旋律除具有以上普遍特点外,还有些突出的旋律特点,如以谱例1《韭菜开花》为代表,全曲只强调羽音 la(6)和商音 re(2)两个音,旋律突出体现了这两个音之间的纯四度和五度音程的交替跳进,徵音 sol(5)只作为乐句结束音或乐句主音的后倚音,短短的旋律中采取了调式的交替变换,使得曲调显得活泼而生动,更具变化。
谱例2 唱到老妹想情郎
谱例引自《宁化山歌集》。
谱例3 吹开蒙雾看娇莲
谱例引自《宁化山歌集》。
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在节拍上大多以2/4、4/4拍居多,也有2/4和3/4在同一首曲子中交替变换运用,如谱例1《韭菜开花》就是两种节拍的交替使用。在节奏速度上,演唱者可以比较自由,徵调式山歌大多运用了延长音、下滑音和后倚音等装饰音,使演唱者可以自由地控制情感和速度,不同的情感运用不同的节奏速度,随着曲子不同而风格多变,营造出一种充满期待的不安情绪。在具体的节奏结构特点上,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通常有八分音符中速舒缓与十六音符跳跃节奏、切分节奏特和附点节奏的综合运用,不同情绪的曲子运用不同的节奏组合。如谱例2的《唱到老妹想情郎》节奏型就是后十六音符节奏和八分音符节奏,这种节奏组合的运用,使得曲子表现出优美、流畅、爽朗的情感,在悠长的节奏中,饱含了质朴、刚劲而又热情奔放的气质。也有十六音符节奏与切分节奏相结合的节奏型,如谱例3《吹开蒙雾看娇莲》就运用了这种节奏型,它的运用赋予了旋律向前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富有动力感的节奏弹性,这些节奏特征极大地烘托出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旋律的高亢、粗犷、嘹亮、悠扬,十分动听。
从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音乐形态上看,不论是音乐情感的表现,还是其歌词内在的文化内涵,都是客家民俗与民性的体现,是客家人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三明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客家先民民俗文化的审美。民俗文化指的是依附在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节庆、居住、礼仪、生产、饮食、服饰、娱乐、婚姻、丧葬、信仰等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经常反复出现而又广泛流行的行为方式。[1](P160)三明客家区域民俗活动可以说是中原传统民俗与当地民俗结合的体现。客家人最看重的是传统的“八节四季”,所谓“八节”指的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清明、六月六、七月半、重阳,“四季”是指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逢“八节”,客家区域都有很多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1](P161)民俗活动和唱山歌在客家人生活生产劳作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婴儿出生三日之内(即三朝)有个民俗仪式,给婴儿洗澡,祖母边把水轻拍在婴儿的背上边唱着《洗澡仪式歌》;到了姑娘出嫁时有许多的民俗活动,《哭嫁歌》《新房赞歌》《敬茶歌》《拜堂赞歌》《开门歌》等各种的客家歌谣伴随着婚礼仪式的整个过程;老人去世时的民俗礼仪也是非常隆重,大家聚集在一起唱起《丧曲》等客家曲调为老人守夜并进行着与之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
三明客家民俗文化是客家祖辈们相传的思想意识,是客家人自觉或不自觉遵行的行为方式,后辈们又将其沿袭潜移默化于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之中。注重礼节、尊祖睦宗,重视名节、自强不息,热情好客、团结互助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这句话包含的意思不仅是对客家人祖宗的信仰、社会组织、礼仪、生活和生产等民俗文化的怀念和保留,还有对祖宗语言的坚守。[5](P168)三明客家徵调式山歌有着丰富和鲜活的口语,它来源于客家人的生活,未经修饰,活泼清新而又原汁原味,反应了客家人真实心态,贴近客家人生活原貌。一个族群的语言习惯和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个族群独特的音乐风格。[6](P11-15)客家山歌体现了客家人即使是在艰辛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对生活充满希望、勇敢乐观、自强不息、充满正能量的态度。
三明客家山歌是客家民俗文化的艺术体现,是客家人在长期劳动生产中传唱和发展的口头文学,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真情实感。那些没有文字记录的传统乐曲,在民间主要还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承下来。因此,一个族群的传统音乐必须要依靠该族群某种具体文字和语音来交流、传播和记录。[7](P39)在没有文字记录的年代,客家人就是这样口口相传地将客家山歌逐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许多音乐爱好者的不断收集、整理,三明客家山歌这珍贵的区域文化被更多地了解和传唱。到了当今这个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三明客家山歌应该向世界更好地展示自己,从而让更多人来了解三明客家民俗文化和走进客家民俗活动。
本区域艺术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大型的、有规律的、有特殊意义的民俗活动,通过活动收集创作资料。在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祖地,世界各地100多万客家人在每年的10月都要来参加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的祭祖大典,他们在这个大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中寻根谒祖、走亲访友,石壁客家公祠也成为世界客家人的朝圣中心。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本身就是一种大型的客家民俗活动,以演唱客家山歌为主的各种“客家风情”文艺演出是祭祖大典的重头戏。从世界各地归来的客家人来到这里,是祭祖也是寻根,他们通过欣赏和演唱客家山歌,表达心意,传递心声并激发出美好的回忆。
三明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区域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是本区域艺术工作者的重任。本区域艺术工作者要不断地收集、整理、传承与创新,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三明泰宁县有位叫卢德生的老人,几十年以来,他深入民间参加各种民俗活动,收集整理了100多首泰宁客家山歌。他不仅热衷收集和再创作客家山歌,还积极参与客家山歌的演唱和推广,《我们就像鸳鸯离不开》就是他收集创作的泰宁客家徵调式山歌。在他的引领下,泰宁县成立了泰宁客家山歌协会,有许多热爱山歌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到田间地头,到农民家中和当地老乡一起探讨和记录客家山歌曲调。凭着对客家山歌的坚守,2015年卢德生被泰宁县政府授予“最美非遗守望者”称号,同年被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授予 “客家山歌民间传承大师”称号。
三明音乐人伍林发,三十几年坚持不懈地收集整理三明客家山歌,宁化许多乡镇和偏远的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和各种节日的民俗活动中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接地气是伍林发音乐作品的特点之一。“如果没有一双踩在大地尘土上的双脚,就不会有一双翱翔长空的翅膀!如果我飞翔,那么我的翅膀一定带着客家这块土地的尘土。”这就是他对客家山歌热爱的表达。从客家土壤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依托客家山歌创作了300多首充满了客家风情的歌曲,包括《宁化,我的故乡》《山歌越唱越开怀》《月皎皎》《客家的摇篮》《客家擂茶香》《客家酒歌》等等,还有紧跟时代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是你肩上的一颗星》《勿忘初心》等等,这些歌曲的传唱让更多的人认识并走进三明这个充满客家文化气息的地方。
正是有了像卢德生、伍林发等老一辈热爱客家山歌音乐人的努力,三明客家山歌才能有今天的传承,但客家山歌需要更多年轻的血液和更广阔的舞台,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客家山歌它一方面是与自身发展和生存相一致而发生了重构,另一方面它又传承着中原博大的客家传统文化[8](P98-100),重构就意味着融合和吸纳。如何更好地传承三明客家山歌,首先要有新时代特色的传播手段,如运用手机、视频等现代科技手法及时转发客家山歌,让更多的人热爱和传唱,还要有音像、电视等时代大众传媒的介入,将客家山歌的素材整理和记录。再者就是三明客家山歌的再创作,可以加入时代元素,如运用电声乐队的伴奏和现代的编曲手法,并运用广场舞的音乐伴奏,使得三明客家山歌更加贴近时代、贴近更多听众,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组织好各县区三明客家山歌的演唱和评比活动,通过活动来促繁荣,还可以尝试让客家山歌走进中小学校园的音乐课堂,让客家文化和客家山歌在下一代中得到延续和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明客家山歌与客家民俗活动融为一炉,成为客家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从各个侧面展示着客家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足迹、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那些烙印着不同时代印记的三明客家山歌传承着客家民俗文化,同时也依托客家民俗文化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多少年来,客家山歌与客家人息息相伴,在历经磨难中顽强地生存与发展着。在三明客家区域传唱的一首首充满徵调式色彩音乐风格魅力的客家山歌,正是客家祖先和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并将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互为渗透交融而创造出来的。因此,三明客家山歌的发展传承,从内容到形式上必须有机地融合时代元素进行再创作,使客家山歌这一经典的区域性文化瑰宝,在这高度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新的新时期,绽放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